景觀美學的延異生產:身體介入空間—當感覺和思維可以變成一種風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無論是工作坊、創作坊、參訪駐村、國際參展的藝術家,其現地製作作品都因藝術家的身心關係,而交織出一種複雜的心理風景,並生產出具文化間距的審美過程。
在藝術民工大遷移的今日,這些流動的作品生產與匯集模式,引發出一個藝術心理學上的課題:在攝影技術和媒體介入藝術史之後,當代藝術家面對一個風景區,其「眼」和「心」的觀察和知覺官能,將處於何種共振的狀態?如果,他們處於被既有的心理意識佔領狀態,主觀世界如影隨行,面對易境之後的自然空間,往往也是「身體錯置」中的一種臨時異境。其產生出的據點景觀空間,不再全然來自「自然因素」,也包括了「社會因素」。
「風景」一詞的認知轉變,即是遊牧創作下的產物。旅程作為據點記憶的誘惑,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在其〈旅航的邀請/或譯旅程的誘惑〉(Invitation to the Voyage)一詩中,曾述及對前往之地充滿美麗的憧憬和幻想。詩中形容:「那裡,只有和諧、美、奢華、平靜和歡樂」或許,就是這種誘惑的力量,讓一些藝術行旅者上路,想在某個異地,也讓自己從現實中消失。因為如此,眼底風景和心理風景,有了美麗的邂逅,並撞擊出個人化的視域。因為如此,由藝術家們打造的「那裡」(There),便拼出此刻此景的「這裡」(Here),有了「土地+逃離」(Land+Escape=Landscape)下的人造景觀。
「何謂具地方性的風景?」成為國際與在地的共有主題。它涉及意象與環境、人文與現實,因此有了許多不同的文化詮釋。「風景」(Landscape)的英文字面原有兩層語義。當作為土地的「Land」與作為逃離的「scape」進行對話時,「Landscape」是歧義的。在歧義中,來自四方的創作者在面對景觀時,往往也將「風景」變成創作者的政治或美學上的土地宣言。
早期西方風景畫,象徵權貴階級的世俗樂園,柔美寧靜的田園牧歌成為寄情和享樂的理想地。中產階級崛起後,風景畫介入地方風俗或風情誌,成為某種歷史時空的物質生活見證。19 世紀後期,印象派的風景畫,則把現代生活裡的公共休閒場所,城市、鄉村、洒吧、公園、火車站等納入風景畫的題材。印象派的「景」,就像捕捉瞬間的「風」,與時間的「光和影」有關,最終在秀拉等點描派的研究下,變成「形和色」的視覺理論。繼形而上、超現實、心理的風景逐漸入畫後,20 世紀的風景已被詮釋成各種可見與不可見的景觀。它可以是具象、是抽象、是符號、是色彩、是空白,也可以是一大卷意識流、地方誌、地方事件、喃喃自語的景觀錄影。
當代風景作品不再與自然土地有關。行旅匆匆的驚鴻一瞥或片面摸象之餘,是許多以風景為創作的行旅者,努力想擴張的出發點。1903 年,德國新康德學派(Neo-Kantian) 暨反實證主義(Antipositivism) 的齊默爾(Georg Simmel),在他的〈都會與精神生活〉(Metropolis and Metal Life)論文中,曾提到「一瞥」(a single glance)下的外在與內在世界之交流與刺激。這種「一瞥」是如風吹過、是快速的、是暴力的印象擷取,有直覺和知覺的成分,也足以提供一種個人潛意識的分析。
「一瞥」不足反映進入現代社會的各種景觀變化。試圖呈現多元景觀的據點創作群,其作品凝聚出的不再是「地方印象」,而是它們錯置在這個地方的「身心印象」。換言之,據點創作群與據點的關係,可視為一群「多元存在感」的「無疆域風景」之再現。「無疆域風景」創作多具「知覺現象學」的美學元素。梅洛.龐蒂因受現象學之父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1859-1938)「生活世界」的影響,在其「知覺現象學」中,曾提出用語言、科學規律和理性分析所描述的世界,是經過反思後的世界,不再是我們最初感知的世界本身。他將「生活世界」的概念改造為「知覺世界」,認為「知覺世界」是個人意識活動的大環境,是一切被描述的具體存在物之先行基礎。當感覺和思維可以變成一種風景,人的當下存在感才有所寄,有所生。
「無疆域風景」的生產,顯示藝術家與景觀的關係,不再依附於眼前當下,而是依附於一種具認知屬性的身心印象。據點本身,遂成為藝術家身心投射的寄體。繪畫性之外,當代影像與裝置作品更能影顯這種情境。以具據點對話的在地創作為例,影像藝術家陳建北和林維瑜共同發想的《時津旅渡》,在基隆廢棄的正濱漁會展出前,藝術家已在基隆穿梭三個多月。在變遷與居留之間,藝術家讓基隆的風景與人,成為彼此欲「旅渡」的津口。在捕捉消逝中的城市景觀與聲音中,非基隆在地人的創作者,其過往的記憶與所遇的據點不斷產生跨時空對話,並因踏訪而重返個人成長的社會時空背景。
最後,《時津旅渡》這件三頻的裝置作品,出現三個不同空間背景的視頻,構成出一個歷史與地理兼具的景觀。影像中的三個地點分別是基隆三個地標──阿根納造船廠、基隆尊濟宮與崁頂漁市。藝術家在影像中穿插了三段引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普魯斯特的《追憶似年華》和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的引文,作為個人在《時津旅渡》中的文學情境對話。而在同一據點展出的空間裝置《迷網之境》,藝術家郭月女則以大量的廢棄漁網,在此廢墟場域營造了一個幻境般的人工水域景觀。從漁網長廊迂迴走到設置投射燈的室內夕照,再進入一個如洞穴般的小展間,老舊公務鐵櫃上放映著合作者林國銘的漁民記錄影像。從船長、船長家屬、售貨人、補網人等受訪者的訪談中,一個港口城市的生計景象被召喚出。此視覺空間的隱喻與實景再現,同樣召喚了一個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景觀。
從身體的移動作為介入空間的導體,身體的感知作為介入社會的靈媒,藝術家在離散、遷移或遊牧中所生產的作品,以種種精神異化與轉向的過渡現象,生產出個體化的「無疆域風景」。此「變異的風景」所召集出的「當代風景生產」,面對的都不僅是純粹的外在環境,更多是與人有關的心理和文化因素。這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抽象的」、「觀念的」、「無題的」種種據點對話,彷彿一離地氣,便失去某些意義;但從藝術家的身體移動上討論,卻可以看到美學間距之外,有關藝術人類學的「能動性」。這些遊牧的能動性,從自然的、社會的、歷史的、未來的各種視野裡,促使當代藝術生產線上出現既現實又超現實的異質風景藝術。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有關當代藝術生產的生態動畫書,也是藝術社會學與人類社會學的移動式視覺對話。

藝術社會,到底是由什麼標籤群張貼而成?當代藝術生產線上,是哪些進行中的論述與創作模式,形塑出21世紀的藝術移動地圖?

作者以圖文參照的文本描繪,視「藝術家」與其生產環境為一種生命鏈,進而陳述當代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生產路徑,並勾勒進行中的視覺文化之當代性與地域性。同時以展覽理念與作品方案作為視覺性的示意藍圖,提出「生產環境空間的位移」、「改變社會的藝術聲量」、「未來檔案的歷史生產」,以及具對話性質的「藝術現象的生產風險」系列,作為當代藝術生產線的發生與實踐路徑圖。

延伸閱讀

《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
作者:保羅・阿登納 (Paul Ardenne)
「人類世」就在我們眼前,在這個生態危機的年代需要採取行動、全心投入、催生道德和戰鬥的象徵符號。回應永續發展的要求,熱愛生態的造型作品採用非比尋常的形式:在自然中創作、與它一同共作、實驗室的研發、回收和短暫介入干預的實踐、涉及責任的協作和詩意的創作……這在在都宣告了新的藝術時代。
本書重新思考藝術創作方式之間的不同區別,對作者而言「生態」不單是主題而更是方法和態度。書中介紹了這些創作思考自然、體會生態時所提出的問題,作者的分析更使我們能以嶄新的方式思考未來。試問藝術此時可以做些什麼之際,作者回顧了不同時期的多種藝術實踐,尋思「生態藝術」的真正意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面對人類世時代,藝術能做什麼?又做了什麼? 污染、資源稀缺、氣象變化、全球暖化:生態紊亂正在加劇,並且嚴重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生存。許多藝術創作者意識到「綠色」回應的緊迫性,因而投入(社會)參與、創立生態本質的表達新規範。為了改變我們的心態,修補、重建我們與唯一地球家園的關係。
當前的生態問題極為重大,它直接關乎地球上人類的生存,並且毫不客氣地質問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是否可能在非世界末日的情況下留存在「地球之母」上。對抗環境災難?我們都明白:這絕對是必要的,而且是現在。 「成為生態的」 藝術家、「生態藝術家」、「綠色」藝術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他的存在。」 每年的12月10日為國際人權日。在1979年12月10日,高雄發生了美麗島事件。十二位攝影家:陳博文、余岳叔、潘小俠、宋隆泉、謝三泰、張芳聞、許伯鑫、黃子明、邱萬興、侯聰慧、劉振祥、曽文邦,他們都是馳聘在現場,穿梭於市民(社會)運動現場的新聞人
在過去,當山水概念變成一種視覺上的哲思語境,它往往邁入無地域、無國界、無政治意識的一種「人與自然」之關係。從道家自然主義、佛家超世主義出發,藝術家透過文學或詩性的浪漫主義態度,衍生出一種心象的、跨域性的、非社會現實的藝術世界。
「地獄空」系列是近年走訪全台設有地獄場景宮廟並探究台灣信仰的拍攝計畫。「試著讓天堂拍得像地獄,地獄拍得像天堂。」地獄可能空滅嗎?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際,以此書作為世界新冷戰獨裁者、超限戰者、暗網駭客、陰險狡猾冷嘲熱諷落井下石者之良知備忘錄矣。
面對人類世時代,藝術能做什麼?又做了什麼? 污染、資源稀缺、氣象變化、全球暖化:生態紊亂正在加劇,並且嚴重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生存。許多藝術創作者意識到「綠色」回應的緊迫性,因而投入(社會)參與、創立生態本質的表達新規範。為了改變我們的心態,修補、重建我們與唯一地球家園的關係。
當前的生態問題極為重大,它直接關乎地球上人類的生存,並且毫不客氣地質問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是否可能在非世界末日的情況下留存在「地球之母」上。對抗環境災難?我們都明白:這絕對是必要的,而且是現在。 「成為生態的」 藝術家、「生態藝術家」、「綠色」藝術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他的存在。」 每年的12月10日為國際人權日。在1979年12月10日,高雄發生了美麗島事件。十二位攝影家:陳博文、余岳叔、潘小俠、宋隆泉、謝三泰、張芳聞、許伯鑫、黃子明、邱萬興、侯聰慧、劉振祥、曽文邦,他們都是馳聘在現場,穿梭於市民(社會)運動現場的新聞人
在過去,當山水概念變成一種視覺上的哲思語境,它往往邁入無地域、無國界、無政治意識的一種「人與自然」之關係。從道家自然主義、佛家超世主義出發,藝術家透過文學或詩性的浪漫主義態度,衍生出一種心象的、跨域性的、非社會現實的藝術世界。
「地獄空」系列是近年走訪全台設有地獄場景宮廟並探究台灣信仰的拍攝計畫。「試著讓天堂拍得像地獄,地獄拍得像天堂。」地獄可能空滅嗎?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際,以此書作為世界新冷戰獨裁者、超限戰者、暗網駭客、陰險狡猾冷嘲熱諷落井下石者之良知備忘錄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過一場風災,總算庭園已經恢復,但是,被強風打斷的樹枝、竹林,缺少遮蔭,讓整個環境變得相當炎熱。 於是,我開始想要了解,到底種植哪些植物,會讓人感受到涼爽? 然後,我就很好奇,植物除了帶給我們涼快的感受之外,植物所呈現的美感,像庭園景觀藝術,該如何創造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前往日本旅遊,並且造訪了我一直很想去的石川縣金澤市。自2015年北陸新幹線正式延伸到金澤之後,這座繼承了江戶時期加賀藩武士文化的石川縣首府,就成為許多旅客享受傳統日本的新選擇。不過,我之所以當初會想去金澤,是因為我看了日本作家唯川惠《滑過河面的風》小說改編的動畫。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畫家的靈感來源 淡水,位於新北市的郊外,曾經是一個充滿鄉村風情的地方。這裡的景色曾是無數畫家的靈感來源。無論是蜿蜒的小徑、綠油油的稻田,還是古樸的老屋,都給人一種寧靜的美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景色正逐漸消失。 越來越都市化 現今的淡水,已經變得越來越都市化。原本綠意盎然的田野,漸漸被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2024.03.07 新竹市政府 關埔空橋生活圈正逐步實現!新竹市長高虹安重視竹市人本環境建設,為紓解慈雲路交通,市府團隊全力推動空橋建設,除獲科管局爭取中央專案補助外,同時也擴大民間參與,公私協力完成空橋建設。高市長表示,為落實關埔空橋生活圈,市府繼完成三件民間公益捐建空橋案後,日前更經由審議委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綜合報導】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再度榮獲景觀美學專業的肯定!
想找景觀咖啡廳的人別錯過!位在九份山城隧道秘境的「山巴咖啡」,擁有能同時賞日落、海景、山景的室外座位區,旅人來到這裡不但能賞景,更能捕捉美照! 「山巴咖啡」隱身在九份山城,是間需要穿越隧道才能抵達的秘境咖啡廳,獨特的空間是由筆名「山巴」的瀝青畫家「邱錫勳」之古厝所改建而成的,店內擺放了許多其油畫作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過一場風災,總算庭園已經恢復,但是,被強風打斷的樹枝、竹林,缺少遮蔭,讓整個環境變得相當炎熱。 於是,我開始想要了解,到底種植哪些植物,會讓人感受到涼爽? 然後,我就很好奇,植物除了帶給我們涼快的感受之外,植物所呈現的美感,像庭園景觀藝術,該如何創造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前往日本旅遊,並且造訪了我一直很想去的石川縣金澤市。自2015年北陸新幹線正式延伸到金澤之後,這座繼承了江戶時期加賀藩武士文化的石川縣首府,就成為許多旅客享受傳統日本的新選擇。不過,我之所以當初會想去金澤,是因為我看了日本作家唯川惠《滑過河面的風》小說改編的動畫。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畫家的靈感來源 淡水,位於新北市的郊外,曾經是一個充滿鄉村風情的地方。這裡的景色曾是無數畫家的靈感來源。無論是蜿蜒的小徑、綠油油的稻田,還是古樸的老屋,都給人一種寧靜的美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景色正逐漸消失。 越來越都市化 現今的淡水,已經變得越來越都市化。原本綠意盎然的田野,漸漸被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2024.03.07 新竹市政府 關埔空橋生活圈正逐步實現!新竹市長高虹安重視竹市人本環境建設,為紓解慈雲路交通,市府團隊全力推動空橋建設,除獲科管局爭取中央專案補助外,同時也擴大民間參與,公私協力完成空橋建設。高市長表示,為落實關埔空橋生活圈,市府繼完成三件民間公益捐建空橋案後,日前更經由審議委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綜合報導】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再度榮獲景觀美學專業的肯定!
想找景觀咖啡廳的人別錯過!位在九份山城隧道秘境的「山巴咖啡」,擁有能同時賞日落、海景、山景的室外座位區,旅人來到這裡不但能賞景,更能捕捉美照! 「山巴咖啡」隱身在九份山城,是間需要穿越隧道才能抵達的秘境咖啡廳,獨特的空間是由筆名「山巴」的瀝青畫家「邱錫勳」之古厝所改建而成的,店內擺放了許多其油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