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片天空各自孤寂:《日麗(Aftersu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喜歡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就算不在同一個地方,也算在一起了。」
  蘇格蘭新銳導演夏洛特•威爾斯(Charlotte Wells)執導的第一部長片《日麗》來自於私密記憶,片中使用大量的 DV 畫面,瑣碎而不連貫,片斷記錄了蘇菲(法蘭琪‧柯芮Frankie Corio飾演)不帶成見的童稚靈慧,與父親(保羅•麥斯卡Paul Mescal)總是背過的身影。那是31歲生日的女兒蘇菲(Sophie),藉由11歲時錄下的影像,回顧當年亦31歲、陪伴彼此過生日的老爸卡倫(Calum)去土耳其渡假的片段與回憶,試著去捕捉當年父親陪伴以外、亦存留於心的蛛絲馬跡。
  這些回顧當中,有試圖重組詮釋,有想要再現與確認當年相伴的美好快樂,以及父親強調的「我很愛很愛你,千萬不要忘記」。然而那樣強顏歡笑、迴避鏡頭的動作太過鮮明:無論是窗外那麼久的菸與孤寂,3:08到3:09那一分鐘的漫長;不記得何時摔倒、沒發現手腕骨折、經過巴士被按喇叭仍未停下的恍惚;「我沒看見你扔給我」、來不及讓女兒接住的潛水面鏡;期待落空,說著「無法想像活過四十歲」的茫然笑意;女兒說「你有沒有過那種好累、心情好差,骨頭都不能動,就像沉到水底一樣」時的沉默;買下有故事的地毯後頹軟放鬆、蜷縮其上的似喜而悲;傾訴11歲生日無人記得,只得到責備、體罰與紅色電話,隔了二十年方能連線給女兒為他慶祝的驚愕;在陽台上張開雙手猶如飛翔幾乎墜落的姿勢;女兒邀他卻無論如何無法上台唱歌後被懊悔自厭幾乎擊碎,奔向海中被黑暗與濤聲淹沒、最終回來趴睡撐過漫漫長夜;埃及豔后的死或許不是意外、「可能只是一根針」的交談;過完生日後痛哭、以及最後鏡頭轉了一圈,最終頭也不回走入門裡的背影……那些陽光普照之下、確實存在的魍魎幽冥。
  卡倫確實是笨拙的,不僅是貫串全片「熱愛卻很尬」的舞姿與和困窘負擔不起飯店服務的經濟狀況,包括婚姻和交往對象:二十歲即有女兒但無法維持婚姻,似在追求的克萊兒選擇和前男友復合,和奇斯開咖啡廳、蓋房子的新計畫都未成功,說欣賞女兒的馬寇老師漂亮連女兒都知道是玩笑;隔著牆聽女兒述說七歲時以為父母會復合,卡倫獨自在浴室裡剪開石膏卻剪傷自己的手,對「前妻」說的「愛你」實則是對家人的愛。與男潛水員聊天可以說是他表情最明朗的時刻,卻在聞知對方有了孩子要「安定下來」時失去了光彩,喃喃地說:「我沒想過40歲,能撐到30就很意外了」──多麼、多麼熟悉的掩飾與失措,有那麼長的一段時間,無論是否深櫃,都自覺活不過……18、20、25,或者30。但在女兒心中,他始終是那個「勇敢的獨臂戰士」,即使沒有潛水執照,下水也沒有問題的崇拜。崇拜是離愛最遠的距離,是卡倫最安全的盔甲,藏身其中不被女兒發現他的支離,有時間能讓破碎固定原位不至崩解。他打太極,好時時提醒自己記得換氣:「舉起、放下、吐納、閉氣」──We know the perfect place:活在,活在當下。
  不只卡倫的「太老」,蘇菲的「太小」也使她只要離開父親身邊,就明顯感受到被當成「孩子」的失落與忽視:在女廁聽少女談論性事不在乎她聽見,把不停親吻的情侶推下水也下水後只能旁觀嬉戲,以及池中托球卻沒有人傳給她的冷落。把全包手環給她的另一名少女,對她說「男生最噁心了」也是對孩子的好和真心──他們都以為她不懂。只有父親,慎重教她防身,對她的嘗試視為平常,只認真地對她說:「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說,去什麼地方、參加哪些派對、跟哪些男生交往,嗑了哪些藥……不去做也沒問題,但做了要說」,「沒有理由我做過你卻不能做」,那樣的理解裡承受過多久無人可訴、不被理解的孤寂?「一旦你離開長大的地方,你就不再屬於那裡了,但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去向何方,你可以前往你想生活的地方,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既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孩子未來的祝願,比起指責犯錯,有人訴說與理解是多麼重要,重要到足以讓你蓄積踏出下一步的勇氣與信心,而非傷己自厭至體無完膚、稍被觸痛就縮進殼裡。
  父女的孤寂如同在海上孤懸的島,然而蘇菲的孤寂裡,大半有父親理解、承接與陪伴;但父親的,終究是131歲與11歲的的巨大差距,是地面與升空熱氣球、白日無法理解黑夜的間隔,是每次訪問與傾訴,明明正面拍攝,卻在鏡頭裡錯身,只能用「大腦攝影機」反覆轉述播放的一再抗拒。當父親只能隔窗對著外面做操,隔牆對鏡子裡的自己吐口水,在夜裡頭也不回的奔向大海,那樣必須逼自己背過身去,才能轉過頭來給女兒平常的笑靨,是女兒當下僅能隱約感受、卻來不及理解的錯過。當蘇菲從影像回顧記憶,總試圖在舞廳的雜亂黑暗晃動裡,尋找父親的身影──
  回想起來,那不僅是舞,是在黑暗的死意裡生的掙扎,是給她看的活的證據。相較於她的頻頻回首,最後父親送她離開,關掉錄影,在她的想像裡,從白幕到白牆,卡倫頭也不回的走向那在黑暗中閃爍的舞廳──那樣輕輕的推開、走入,不再需要搖醒自己、或大動作的投擲進去──而他再也不用在女兒面前跳舞了。
「剩最後幾天了,會很好玩的。」
  《日麗》沒有《親愛的童伴》裡跨越時空與11歲的爸爸相遇的魔法,即使在最後的時日,幾乎一無所有的父親還是想滿足女兒所有的快樂、盡其所能陪伴的愛與溫柔,讓蘇菲在餘下的日子,努力的藉由回憶靠近父親、感受陰影、水面下的冰冷絕望。然而這同樣是跨越時空,父女向彼此靠近的過程,只是當親密一旦張開了防衛的刺,就會直傷對方最為脆弱之處──「打腫臉充胖子」是蘇菲洞悉父親經濟狀況、卻來不及洞悉其生命的真相。儘管他們能用道歉、互相抹泥和好,用溫熱覆蓋抹不到的背避開受傷的肩,但沖掉之後,那傷害與無能的痛苦仍然存在──即使親密也無法到臨、即使相愛也難以傾訴,本是人與人之間的日常。卡倫每一次生死交關的掙扎,在風和裡因沉默而無聲,日麗下因壓抑而暴烈,在人生的最後陪伴女兒的最後一段,是他的愛也是她的愛,是他投擲向死之前對生最後的回望,那回望裡有對生者的異怪荒謬(女兒請遊客為他慶生)與眷戀疼惜。那留不住所愛之人的一再重複,都透過11歲、正邁入青春年華、探索人生,以及31歲、應已經歷過愛與絕望的女兒心底映現。甚至,藉由展現女兒31歲的同性伴侶,反射在她11歲時與同齡男孩麥可親吻後看見同性接吻的視若平常,目光總是停駐在少女身上,都展現出對同類的敏感與捕捉:那是不是、父親絕望的部分理由?為什麼你列出的、未來嘗試的可能裡,都是「男生」?
「為何不能留在這裡?……又不能下半輩子都住旅館。」
  當創作者將觸及的記憶與虛構交織,唯有選擇對自己誠實,方更能揭示真實。電影裡的回憶與情感舉重若輕,重是憂鬱、傷痛、孤寂、錯過與死亡,輕是用全部的愛維持相伴時的日麗,和靠近理解的竭盡全力,傾訴「你不是我悲傷的來源」。然而生命終歸屬於個人自己,有些傷害與痛苦是愛與陪伴來不及治癒的,只能在某些時刻減緩、換一口氧跨過一次,最終還是要各自前進,一如熱氣球到了黃昏就得降落,白日盡了就是黑夜(Aftersun)。蘇菲最終陪了父親跳了一段舞,即使很尬仍跨越時空給予困窘擁抱,道別時對彼此說了「我愛你」──無論是生命或記憶,在相會的那一刻對彼此溫柔與珍惜,讓回顧與思念成為彼時彼刻,足以收藏的片段,和確實曾經相愛的禮物,就會牢牢記得,我們共有過同一片天空。
avatar-img
113會員
213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內文有劇情與私人觀點,還請慎入) 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去查過之後,才知似乎是隱喻「愛爾蘭內戰」的寓言。但令觀眾有感的,應是導演如何展現自大偏執的男性特質,導致對人生追求卻逃避責任的徒勞和自我評判的誤差等,將這些現代的議題放進歷史脈絡再與傳說結合,去呈現戰爭看似慎重且血腥,實則無聊至極的事實。
  「名字有什麼重要?玫瑰就算換了名字,依然芬芳。」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裡如是說,茱麗葉由此要求羅密歐拋棄他的名字。但玫瑰若換成別的名字,例如攵鬼,那麼,它的氣味我們真的還會認為是芬芳的嗎?   (內文有劇透,建議觀影後再讀)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執導的電影《巴比倫》描述1920年代好萊塢電影剛開始崛起的時期,當時的默片電影沒有聲音,僅靠演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搭配字幕畫面來講述情節;且被視為大眾低俗娛樂,地位遠不如百老匯舞台劇。
  本文涉及劇情,但未揭露關鍵轉折,請斟酌後再讀。   《詐團圓》這部電影,就像台菜自助的饗食盛宴,鬧熱而奢華:演技精湛的演員,台灣與美國舊金山都市繁華的參差對照,客閩英華粵語的自然切換,特屬台灣的客家美食、陶瓷、建築、年節傳說,台灣人最重視的「情」,都會為身為台灣人感到驕傲。
  看完《THE FIRST SLAM DUNK》,內心相當激動。事先知曉是以宮城良田為視角,更是充滿了期待──宮城沒有赤木的身高,也沒有櫻木、流川、三井那樣亮眼的才能,甚至也不是神奈川的第一、第二後衛,他的成長、故事背景卻最少描繪──也就是說,以劇場版有限的時間,他最有發揮的空間。
  本文為1/8 TITAN搶先場的觀後筆記,有涉及關鍵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本片將於3/3日全台上映。   與相知相愛相信之人親密的渴望,原無分性別。然而,對於男性而言,因為陽剛氣質的要求,即使「同性戀」大多已被「接受」,但與陰柔相連的行為與需求一旦展現出來,仍然引人側目,甚至視作異常。
〔內文有劇情與私人觀點,還請慎入) 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去查過之後,才知似乎是隱喻「愛爾蘭內戰」的寓言。但令觀眾有感的,應是導演如何展現自大偏執的男性特質,導致對人生追求卻逃避責任的徒勞和自我評判的誤差等,將這些現代的議題放進歷史脈絡再與傳說結合,去呈現戰爭看似慎重且血腥,實則無聊至極的事實。
  「名字有什麼重要?玫瑰就算換了名字,依然芬芳。」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裡如是說,茱麗葉由此要求羅密歐拋棄他的名字。但玫瑰若換成別的名字,例如攵鬼,那麼,它的氣味我們真的還會認為是芬芳的嗎?   (內文有劇透,建議觀影後再讀)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執導的電影《巴比倫》描述1920年代好萊塢電影剛開始崛起的時期,當時的默片電影沒有聲音,僅靠演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搭配字幕畫面來講述情節;且被視為大眾低俗娛樂,地位遠不如百老匯舞台劇。
  本文涉及劇情,但未揭露關鍵轉折,請斟酌後再讀。   《詐團圓》這部電影,就像台菜自助的饗食盛宴,鬧熱而奢華:演技精湛的演員,台灣與美國舊金山都市繁華的參差對照,客閩英華粵語的自然切換,特屬台灣的客家美食、陶瓷、建築、年節傳說,台灣人最重視的「情」,都會為身為台灣人感到驕傲。
  看完《THE FIRST SLAM DUNK》,內心相當激動。事先知曉是以宮城良田為視角,更是充滿了期待──宮城沒有赤木的身高,也沒有櫻木、流川、三井那樣亮眼的才能,甚至也不是神奈川的第一、第二後衛,他的成長、故事背景卻最少描繪──也就是說,以劇場版有限的時間,他最有發揮的空間。
  本文為1/8 TITAN搶先場的觀後筆記,有涉及關鍵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本片將於3/3日全台上映。   與相知相愛相信之人親密的渴望,原無分性別。然而,對於男性而言,因為陽剛氣質的要求,即使「同性戀」大多已被「接受」,但與陰柔相連的行為與需求一旦展現出來,仍然引人側目,甚至視作異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影《日麗》透過成年蘇菲的視角,拼湊出童年時期未能捕捉的憂愁。影片透過四段交錯的時間線,描繪父親卡倫幽微的落寞,也觸及蘇菲成長過程的少女心思。電影裡親密卻疏離的氛圍,完美體現記憶的質感,讓回憶不僅是懷念,更是反思的起點。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這部片讓我聯想到Sasha Alex Sloan的《Older》這首歌,歌詞講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視父母為英雄,到長大後逐漸明白,原來父母也只是個凡人。這部被導演諾蘭和編劇小光都推薦的電影《日麗》,喜歡日常、親情戲的朋友,不妨找時間上串流觀賞。
Thumbnail
大概是下午兩點的時刻,女人與她神秘的儀式不禁使我猜想她的身世,她在海邊所等待,或是期盼的,是纏綿悱惻的愛人?早夭的孩子?還是一個不可告人的懺悔?
Thumbnail
索琳(安·海瑟薇 飾演)計畫獨自露營慶祝40歲生日。 前夫丹尼爾(里德·史考特 飾演)答應照顧兩人17歲的女兒伊滋(艾拉·魯賓 飾演)。 為討女兒歡心,丹尼爾買了偶像樂團「八月之月」見面簽名會門票, 讓伊滋和兩位好友去科切拉音樂節。 索琳送女兒去了丹尼爾家,隔天丹尼爾打電話告訴索琳, 臨時
Thumbnail
本片是一部法式電影,以小巧輕盈的手法敘述父女間的故事。母親的離開對父女關係未產生太大影響,但女兒羅莎的成長與決定卻影響了男主角艾蒂安的人生方向。最後一幕魔幻又動人,呈現帶點感傷的故事卻充滿希望。推薦給喜歡法式電影的觀眾。
Thumbnail
電影《莎莉》講述的是一位從小失親的姊姊惠君(劉品言飾),從小努力養雞、做農事,一手養大弟弟(陳柏宏飾),四十歲左右因為尚未結婚,被姪女慫恿後,開始上交友軟體尋找真愛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女性,該怎麼找愛?該怎麼認識自己及未來?
Thumbnail
又名:《夏日細語》 導演:柯姆.拜瑞德 主演:凱薩琳.克林西(小女孩扮演者),凱莉.克蘭妮,安德魯.班尼特 年代:2022 產地:愛爾蘭 台灣上映日:2022 類型:劇情、藝術、青春 改編自《寄養Foster》短篇小說 原生家庭到底給我們帶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影《日麗》透過成年蘇菲的視角,拼湊出童年時期未能捕捉的憂愁。影片透過四段交錯的時間線,描繪父親卡倫幽微的落寞,也觸及蘇菲成長過程的少女心思。電影裡親密卻疏離的氛圍,完美體現記憶的質感,讓回憶不僅是懷念,更是反思的起點。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這部片讓我聯想到Sasha Alex Sloan的《Older》這首歌,歌詞講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視父母為英雄,到長大後逐漸明白,原來父母也只是個凡人。這部被導演諾蘭和編劇小光都推薦的電影《日麗》,喜歡日常、親情戲的朋友,不妨找時間上串流觀賞。
Thumbnail
大概是下午兩點的時刻,女人與她神秘的儀式不禁使我猜想她的身世,她在海邊所等待,或是期盼的,是纏綿悱惻的愛人?早夭的孩子?還是一個不可告人的懺悔?
Thumbnail
索琳(安·海瑟薇 飾演)計畫獨自露營慶祝40歲生日。 前夫丹尼爾(里德·史考特 飾演)答應照顧兩人17歲的女兒伊滋(艾拉·魯賓 飾演)。 為討女兒歡心,丹尼爾買了偶像樂團「八月之月」見面簽名會門票, 讓伊滋和兩位好友去科切拉音樂節。 索琳送女兒去了丹尼爾家,隔天丹尼爾打電話告訴索琳, 臨時
Thumbnail
本片是一部法式電影,以小巧輕盈的手法敘述父女間的故事。母親的離開對父女關係未產生太大影響,但女兒羅莎的成長與決定卻影響了男主角艾蒂安的人生方向。最後一幕魔幻又動人,呈現帶點感傷的故事卻充滿希望。推薦給喜歡法式電影的觀眾。
Thumbnail
電影《莎莉》講述的是一位從小失親的姊姊惠君(劉品言飾),從小努力養雞、做農事,一手養大弟弟(陳柏宏飾),四十歲左右因為尚未結婚,被姪女慫恿後,開始上交友軟體尋找真愛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女性,該怎麼找愛?該怎麼認識自己及未來?
Thumbnail
又名:《夏日細語》 導演:柯姆.拜瑞德 主演:凱薩琳.克林西(小女孩扮演者),凱莉.克蘭妮,安德魯.班尼特 年代:2022 產地:愛爾蘭 台灣上映日:2022 類型:劇情、藝術、青春 改編自《寄養Foster》短篇小說 原生家庭到底給我們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