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麗》:在明亮與晦暗間循環往復的生命實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致謝Savoir|影樂書年代誌刊登本文與picture credit: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74

“蘇菲(Sophie):我想我們分享同一片天空很棒。(I think it's nice that we share the same sky.)

卡倫(Calum):什麼意思?(What you mean?)

蘇菲(Sophie):嗯就像...有時在遊戲時間,我看向天空,而弱我能看見太陽那麼...我想我們都能看見太陽的這件事,即便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而我們不真的在一起...我們有點像,你知道嗎?就像我們兩個都在同一片天空下,所以...有點像在一起的感覺。”

《日麗(aftersun)》的片名中英文正好作為對比,一者為如同日正當中的普照陽光(日麗之時),一者則是在這個時刻的之後(aftersun)。這種時間序的間差正好對應到故事的形式,分別是31歲與11歲的年齡、成年與童年、現實與回憶。

在後見之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故事來自於蘇菲的記憶,一個在90年代與父親卡倫在夏日假期前往土耳其由DV影像記錄下的旅行。影像所能記錄的必然只是片段,影像沒能紀錄下的只能由回想來填補,別說數日前的記憶已然模糊,何況故事是在31歲的蘇菲回憶著11歲時的自己與父親,尤其這段快樂回憶更可能是在不斷地回憶而更加地清晰,同時,也模糊。人類的記憶之不可靠在林肯的法律故事中已被說明證人的證詞可信度是可疑的,我們所以為的真實往往只是主觀的認知,與客觀的真實往往有若干的距離。

11歲的蘇菲處在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也就是青春期,電影畫面可說就是蘇菲的記憶,記憶中她在廁所中聽見了同年齡層的少女與男孩的性事,在玩電動機台與男孩麥可(Michael)認識到片尾的初吻,與大自己一些的青少男女打撞球與到泳池,看著他們擁抱與接吻,在這些畫面的暗示下讓我不禁想到庫斯杜力卡在《亞利桑那之夢》中的台詞提到:「艾克索(Axel):我的英語老師說到這個俄羅斯傢伙說如果你在書的前半看到槍,你可以確定在後半一定會開火。有人會去用那把槍。」尤其在電影的「R」級分類下,在常規的劇本安排中預期著會出現血腥或暴力的情節。但這些完全都不被劇情所包含,卻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童年夏日假期回憶。

但這並不代表電影是歡樂的,日麗之後的日後(aftersun)同時代表著時態與狀態,日麗可說是11歲時童年的繽紛,日後則是31歲時成年的晦暗,連接這兩者的是DV的影像,而在「現實」的時態中,蘇菲也正是在這成年的色區。回憶中的31歲父親卡倫,已經離婚且與約會對象並不順利,經濟狀態可能也不甚樂觀。除此之外,卡倫的行為也有些莽撞,例如站立在陽台欄杆上、把刷牙泡沫吐在飯店鏡子上、對晚餐的表演丟擲物品、沒有潛水執照卻仍潛水、喝醉酒走入海中再裸睡於父女共享的床上。但他對待蘇菲仍然是溫柔的,他在蘇菲與其他青少男女互動時陪伴著她,甚至說出了作為父親十分溫暖的話語,即告訴蘇菲無論發生什麼都可以告訴他、嚴肅認真地教導她防身術。我們看見了角色扮演,我們小時看見的某些「大人」其實不過是這些人扮演「大人」的樣子,這件事情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其實就能發現,我們其實跟小時的自己並沒多少不同,我們不過是在年幼者面前表現出長者的姿態而已。或許卡倫是在逞強,故事中的他經常打著太極,調節著呼吸似乎要壓抑住什麼,這個什麼,是故事中的蘇菲記憶沒有說清的,也不可能說清的。

而這或許要被壓抑的「什麼」,是卡倫向蘇菲吐露的他的11歲童年。在他的11歲生日沒有人記得,而他告訴了他的母親,然而卻使得母親憤怒,憤怒著要求著卡倫的父親帶他去買玩具。這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但卻足以作為童年創傷。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有諸多類似的事情,這些事情對於作為外人的我們無足輕重,但卻可能是那位孩子成長過程的瘡疤。

我們以為孩子不記得的,反而孩子都記得。

當然,卡倫也面臨著其他的問題,然而電影中的兩個時間點之一的11歲,那時的蘇菲在生日時卡倫也因醉酒而無法與其完成每次生日上台唱歌的慣習。這件事對於我們作為觀者,甚至是作為成人的卡倫,是無足輕重的,然而,在31歲蘇菲的故事現實時間中,色調同樣是黯淡的,我們或許可以猜想這也成為了她的童年創傷。

在電影中,除了敘事之外,也有著31歲的蘇菲在記憶中與31歲的父親在陰暗的舞廳中,看著父親埋頭跳舞,而這對應著假期的尾聲中卡倫對蘇菲跳舞的邀請在蘇菲的拒絕後一人在舞池中舞蹈著。舞蹈通常有著快樂的意象,但在我們對故事的了解中,卡倫閉著眼跳著舞反倒像是一種「他的太極」,一種讓自己平靜的方式,透過持續地擺動來平衡內心的紛擾,就像負負得正一般,內心的騷亂必須經由肉體的同頻才能中和。

我們在電影的結尾見到蘇菲(31歲)擁抱了卡倫(31歲),這就像蘇菲(11歲)在夏日假期中請託眾人為父親唱生日快樂歌一般,而在這段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卡倫一個人在房裡的嚎哭,雖然童年創傷並非那麼容易—甚至不可能被治癒的,但這是蘇菲對父親的愛所做出的努力,就像從片首到片尾在舞廳中狂舞著的卡倫最後被蘇菲擁抱一般。

11歲是個童年與青少年兩個期間的尷尬時期,這時的個體(孩子)處在「青春期」的階段而會有各式各樣的變化或是起伏,這些都能被世人所理解與體諒。但同樣的,31歲也是在成年後與接近中年的尷尬時期,這時的個體所處的期間卻沒有一個適當的名詞可以代表,似乎像是經過了青春期之後的個體就靜止一般直到65歲才進入老年,諷刺的是在老年之前的那段時間,反而有更年期可以去解釋那時期的行為。但31歲也是成人之後要進入「壯年」的時間,也同樣會有如同11歲時的徬徨與不安、困惑與抑鬱,然而這時的個體已經「成人」,卻不再如11歲時有父母的照護。回到前述的童年創傷的連接點上,31歲的蘇菲也與其同性伴侶有著孩子(或許是領養),因此整個故事成為一種循環,童年創傷的循環,試圖治癒的循環。

另一項在電影中出現的物件是卡倫在土耳其買的地毯,這張地毯出現在31歲蘇菲的房間裡,我們不曉得是否卡倫已經死了,但在電影最後的360度鏡頭從DV影像轉到31歲的蘇菲再轉到關起DV走向門後一片黑暗的卡倫時,我們可以說卡倫已經離開了蘇菲的生命,無論他是生是死,至少這段夏日假期是蘇菲所保有的對於卡倫最美好的回憶。那片門後的黑暗我們可以說是舞廳,回到舞廳的卡倫必須持續地舞動,不停地轉,來平息自己。事物的兩面性如同日一般,日麗與日後,日後又再是日麗,就如同11歲與31歲、親子之間的循環往復一般,生命之間就這樣交纏擺盪著,電影描寫著這樣的生命的實相。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6會員
394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3/26
說到底,善、惡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我們所具有的價值框架所設想出的善人、惡人就是一個理型的完人。《道》所留下的模糊空間及其所演示出角色所具有的道德瑕疵,都是在二元化的世界中讓我們看見二元化限制的線索。
Thumbnail
2025/03/26
說到底,善、惡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我們所具有的價值框架所設想出的善人、惡人就是一個理型的完人。《道》所留下的模糊空間及其所演示出角色所具有的道德瑕疵,都是在二元化的世界中讓我們看見二元化限制的線索。
Thumbnail
2025/01/24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Thumbnail
2025/01/24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Thumbnail
2024/12/09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Thumbnail
2024/12/09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慢動作的流動與剪輯畫面的跳轉和風格。 導演的拍攝手法與呈現方式,打破了許多電影既定的框架,藉由手持錄影機開啟錄製,一切像是你我都一起看著影像記錄回憶過往,故事敘述與攝影機📹的觀景窗影像,交替出現,時而跟著故事進行,時而跟著這對父女一起看著錄像畫面..
Thumbnail
慢動作的流動與剪輯畫面的跳轉和風格。 導演的拍攝手法與呈現方式,打破了許多電影既定的框架,藉由手持錄影機開啟錄製,一切像是你我都一起看著影像記錄回憶過往,故事敘述與攝影機📹的觀景窗影像,交替出現,時而跟著故事進行,時而跟著這對父女一起看著錄像畫面..
Thumbnail
蘇菲(Sophie):嗯就像...有時在遊戲時間,我看向天空,而弱我能看見太陽那麼...我想我們都能看見太陽的這件事,即便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而我們不真的在一起...我們有點像,你知道嗎?就像我們兩個都在同一片天空下,所以...有點像在一起的感覺。”
Thumbnail
蘇菲(Sophie):嗯就像...有時在遊戲時間,我看向天空,而弱我能看見太陽那麼...我想我們都能看見太陽的這件事,即便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而我們不真的在一起...我們有點像,你知道嗎?就像我們兩個都在同一片天空下,所以...有點像在一起的感覺。”
Thumbnail
對我來說,對《日麗》的喜愛其實是出自於私心又偷懶的理由:電影裡那顆父親在旅館房內,獨自面對填滿夜色的窗,讓攝影機藉以透過黑夜來映照父親回放DV片段的正臉,幾乎與我小時候曾撞見父親自己在電腦上反覆播放我小時候的DV畫面如出一徹。
Thumbnail
對我來說,對《日麗》的喜愛其實是出自於私心又偷懶的理由:電影裡那顆父親在旅館房內,獨自面對填滿夜色的窗,讓攝影機藉以透過黑夜來映照父親回放DV片段的正臉,幾乎與我小時候曾撞見父親自己在電腦上反覆播放我小時候的DV畫面如出一徹。
Thumbnail
改編英國導演自我的童年回憶《日麗》,講述一段年少的女孩與自己父親在土耳其度假的夏天回憶。11歲的蘇菲和離婚後的父親卡倫一起在夏日前往土耳其觀光渡假,享受碧海藍天父女的相處時光,每天都過得充實。但20年後的蘇菲回顧起自己與父親這段回憶紀錄時,卻從影帶裡看見當年未成熟的她所未察覺,父親鏡頭下的憂傷。
Thumbnail
改編英國導演自我的童年回憶《日麗》,講述一段年少的女孩與自己父親在土耳其度假的夏天回憶。11歲的蘇菲和離婚後的父親卡倫一起在夏日前往土耳其觀光渡假,享受碧海藍天父女的相處時光,每天都過得充實。但20年後的蘇菲回顧起自己與父親這段回憶紀錄時,卻從影帶裡看見當年未成熟的她所未察覺,父親鏡頭下的憂傷。
Thumbnail
⁡ 「無論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席慕蓉<青春> ⁡ 我習慣讓自己以一張白紙的狀態進戲院,但這部我反而是因為帶著預設立場看,才被感動的。(看到有雷影評得知Calum疑似長期處於抑鬱狀態)。大量的敘事空白,需要觀眾發揮想像力去填補。
Thumbnail
⁡ 「無論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席慕蓉<青春> ⁡ 我習慣讓自己以一張白紙的狀態進戲院,但這部我反而是因為帶著預設立場看,才被感動的。(看到有雷影評得知Calum疑似長期處於抑鬱狀態)。大量的敘事空白,需要觀眾發揮想像力去填補。
Thumbnail
《日麗》寫快樂與悲傷,也寫我們終難真正理解另一個人的無奈和遺憾。父女在土耳其走的這段旅程,雖然有些不那麼美好的齟齬與彆扭,不總是如天氣般陽光普照,那又如何?
Thumbnail
《日麗》寫快樂與悲傷,也寫我們終難真正理解另一個人的無奈和遺憾。父女在土耳其走的這段旅程,雖然有些不那麼美好的齟齬與彆扭,不總是如天氣般陽光普照,那又如何?
Thumbnail
每一個早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位受傷的父母。《日麗》的美,來自於遺憾,也來自於它的平鋪直述,我們終究無法回到過去,因此格外需要一趟精神上的逆行之旅,方好記得那些斑駁的疼痛,以及每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冬夜,進而懂得暖晨的珍貴,還有它何以讓人眷戀,甚或是剎那何以成就永恆。
Thumbnail
每一個早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位受傷的父母。《日麗》的美,來自於遺憾,也來自於它的平鋪直述,我們終究無法回到過去,因此格外需要一趟精神上的逆行之旅,方好記得那些斑駁的疼痛,以及每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冬夜,進而懂得暖晨的珍貴,還有它何以讓人眷戀,甚或是剎那何以成就永恆。
Thumbnail
蘇格蘭新銳導演夏洛特•威爾斯執導的第一部長片《日麗》來自於私密記憶,片中使用大量的 DV 畫面,瑣碎而不連貫,片斷記錄了蘇菲不帶成見的童稚靈慧,與父親總是背過的身影。 (本文有劇情及個人觀點詮釋,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蘇格蘭新銳導演夏洛特•威爾斯執導的第一部長片《日麗》來自於私密記憶,片中使用大量的 DV 畫面,瑣碎而不連貫,片斷記錄了蘇菲不帶成見的童稚靈慧,與父親總是背過的身影。 (本文有劇情及個人觀點詮釋,推薦觀影後再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