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觀點62】理財,先從整理思維開始--《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

2023/02/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句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財務觀念,積極理財可能適得其反。
例如,得到一筆獎金,你會覺得這筆錢是「多出來的」、「自己辛苦的結果」,應該用來好好犒賞自己,所以獎金很容易被花掉,而不是存起來。
《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共有八章,講述心理帳戶、規避損失、現狀偏誤、稟賦效應、貨幣幻覺、定錨效應、過度自信等內容,說明對於金錢我們常有的心理謬誤,以及怎麼避免這些謬誤的方法,西恩整理出重點跟大家分享:

為何口袋經常破洞?小心你的心理帳戶作祟

如果你花了5000塊買好演唱會門票,到了演唱會門口卻發現票不見了,請問你還會再買一張嗎?
同樣的狀況,只不過這次你打算到現場再買,結果發現本來要買票的5000元不見了,但身上的錢還夠,請問你還會再買票嗎?
第一個問題大多數的人會選擇不要,第二個則會選擇要。這就是「心理帳戶」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我們會根據金錢的來源或是存放的地方決定錢的價值,比如一開始提到的,得到獎金,常會覺得這是一筆「多出來的錢」,結果選擇拿來慰勞自己,或是非常容易把它花掉。又或是使用信用卡付帳時,因為沒直接看到現金從錢包君裡溜走,所以花錢無感(可以改用現金付帳一個月看看)。
要改善這種狀況,要建立「所有收入都是血汗錢」的觀念,並利用「心裡帳戶」的特性,先把拿到的錢歸到儲蓄或是投資的「心裡帳戶」,才不會亂花錢。以儲蓄來說的話,如果能先把要存的錢先自動轉帳扣掉的話,也會比「花完的錢再存」好很多。

掉錢的痛苦大於意外之財的喜悅

「損失規避」主要是在說失去的痛苦大於獲得的喜悅,對人們來說,損失1000元的會比獲得1000元記得還久,也因為失去的痛苦大於得到的喜悅,所以我們會選擇規避損失。
把這個場景運用到投資理財上,很多人會傾向賣掉獲利的投資,保留虧損的股票,又或是選擇看起來比較不會有損失的投資,比如債券(定存)。
因此,在投資時應該要多樣性,藉由分散投資降低大幅虧損的風險,才不會陷入「損失規避」的地步,並為每項投資寫下投資的理由,加強動機與承諾。

作者的建議

作者認為,情緒影響我們的決策比我們自己想像中還來得多,比如在稟賦效應中,我們會因為擁有某樣東西,就把它的價值看得比沒有擁有的東西還來得多。或是因為選項太多,造成決策癱瘓,導致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雖然也是一種決定,但卻讓我們忽略了機會成本。又或是定錨效應,讓我們特別著眼於某些數目、金額,因而作出錯誤的決定。
不過作者也提到,我們會有這些反應,並不是不好,比如如果沒有「損失規避」的心態,那確實很有可能或落入什麼都沒有的慘境。
對於上述的狀況,作者建議大家應改投資指數型基金,並讓資產多元化,最後要持續紀錄,了解自己看待或處理金錢的方式和心態。

西恩後見

《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用行為科學,綜整我們對於理財經常有的誤區,作者使用許多案例與問句,讓我們了解同樣的結果,但是換了場景後,我們卻會做出不同選擇以及如此選擇的原因。全書約230頁左右,不過可能是翻譯的關係,整體易讀性沒那麼高。
了解我們為何會這麼做的原因,有助於進一步改善中間的決策過程,進而達到更理想的結果。比如把獎金視為「定期定額投資股票的加碼金」,而非「天外飛來一筆慰勞自己的犒賞金」,同樣的錢,長期拿去消費物品跟投入正資產,最後的結果一定有差。
最後,西恩也很認同紀錄的重要性,後來在每次進出股市時,我也會紀錄當下為何買這張股票的原因,一來用事後角度檢視當初的決策過程是否正確,二來即便最後結果不佳,也能比較理性審視當初的決定,而非落入後悔的地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5會員
111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