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讓孩子去有槍的同學家玩,還是去有游泳池的同學家玩?
數據告訴我們,去有游泳池的同學家更危險!
《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指出,根據數據,美國每年平均一萬一千個家庭游泳池會淹死一名兒童(美國家庭游泳池約六百萬個,代表每年會淹死五百五十名十歲以下兒童);至於死於槍枝的兒童,每百萬槍枝還不到一人(以全國兩億把槍而言,每年約一百七十五名十歲以下兒童死於槍下)。
所以反直覺地,去有槍的同學家可能會比較安全。
之前因緣際會先看了《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次特別找了第一集《蘋果橘子經濟學》來看,兩本的風格很像,沒有統合的主題,而是用作者觀察到的奇特點解釋經濟現象,就像上面提到的那個例子一樣。
這本書有六個篇章,各篇章的摘要重點如下:
1、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有何共通點?作惡的動機與誘因。
如果學生在關鍵測驗考不好,老師會遭到責難;以及相撲選手在獲得關鍵場次勝利後,對決亟需關鍵勝利的對手。在這兩個狀況下,都非常可能產生作弊與放水的現象,因為制度使然,讓他們產生動機。
2、 三K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似處?運用資訊不對稱。
美國政府為了打擊三K黨,想盡辦法取得取得三K黨的秘密,並將這些原本很珍貴的知識,透過媒體散佈,供大眾調侃,致使加入三K黨的人變少;而房仲人員與一般買家賣家,則有房產的資訊優勢,根據統計,房仲賣自己的房子平均時間多十天,以等待更好的價錢(售價多3%),賣別人的房子則是希望盡快成交,以獲得從無到有的仲介費,至於價錢高低不是他關心的,畢竟多賣一萬元,仲介費只多150元,不值得多花力氣。
房仲只關心交易完成,就像計程車司機更希望多載幾趟短途旅客,回頭轉下一趟。
3 、為何毒販還和母親住一起?因為「販毒企業」內部上下薪資天差地別,跟美國企業無二致。
毒案大亨吃香喝辣,底下小囉囉苦哈哈,時薪只有3.3美元,還不及最低工資水準,且被殺身亡機率極高,因此才得靠母親,跟母親同住。那為何大家還要販毒?因為「夢想」成為毒販大亨,即便如此,卻像是賭徒夢想成為賭場老闆,大多數的人都成為輸家。
4、 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憑空消失了。
犯罪率下降是因為創新治安策略?人口老化?監獄囚禁人數增加?警察人數增加?不,是因為墮胎合法化,因此少了成千上萬的男性罪犯與單親媽媽。
5、 怎樣才算理想的父母?父母「是」什麼,比父母「做」什麼影響子女來得多。
ECLS資料與學童考試成績相關的八個因素:父母教育程度高、社經地位高、母親生第一胎30歲以上、父母在家中說英語、小孩為領養、父母參與學校家長會、家中有很多書。
不相關的八個因素:家庭關係親密、最近搬到較好的社區、母親在小孩出生後到幼稚園前沒上班、小孩參加學前輔導、父母定期帶小孩去博物館、小孩常挨打、小孩常看電視、父母幾乎每天唸書給小孩聽。
所以這個章節的結論,比較傾向先天影響大於後天(但到底是不是這樣,有待商榷)。
6 、完美的父母,續篇:換個名字會更好?
名字對未來成就沒有影響。
每個章節中的故事雖然看似無關,卻揭示一個重點:制度與誘因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
正如《蘋果橘子經濟學》書名透露,你以為外表看來是蘋果,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裡面卻是橘子。在這六個篇章中,作者用了數據與不同的面相,去看待這些現象。作者在「緒論:事物隱藏的一面」提到很多看似符合邏輯的理論。其實並不正確,就像上面有提到,你以為房仲會是幫你買賣房的夥伴,其實對他來說,這樣的交易方式,只會促使他儘快搓合雙方交易,好拿到仲介費。
「道德代表人們理想中的運作方式,經濟學則代表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在這兩個視角中,不應輕易以是非對錯的準繩來判斷當中的行為,而這句話也應該成為每個人理解社會現象的指南。
所以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誘因是現代生活的基礎,以及知道該測量什麼,可以讓複雜世界大為簡化。
而我更喜歡這本書用多元的角度,思考事件的本質,即使作者在書中的論述,不一定是對的,但在現在這個非黑即白,愈趨極端的社會,這樣保持懷疑的思考模式更顯重要。
正如本文開頭提到「手槍與游泳池」的例子,一開始我也覺得好像發現了什麼與眾不同的知識:原來去後院有游泳池的同學家,比去有槍的同學家危險。後來仔細思考,會不會正是因為父母覺得槍很危險,少讓小孩子碰槍,因此十歲以下死於槍枝的小孩,才來得比死於游泳池的少?
所以「父母覺得槍很危險」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也沒錯。
畢竟閱讀一本要你保持懷疑的書,當然也要對書裡的內容抱持思考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