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的觀察

2023/02/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曾經在投資裡面,損失50萬。
回老家與家人團聚的時候,總會觀察家人的理財,希望能從中找到投資失敗的原因,並希望能從原生的家庭理財概念中解放出來,後來幾經思索,發現小時候父親採取的方式都是:平常不給零用錢,沒錢再跟父親拿,每次拿他也只會念:「怎麼這麼浪費?不是幾天前才拿多少多少?」養成我有錢就花光的習慣,導致開始工作以後,這樣的習慣依舊但我卻沒有覺察到,才導致自己變成月光族,而工作後,父親也只會一直提醒「要理財」然後沒有教我如何理財,觀察妹妹的理財,也是習慣有錢就花,存錢也是近幾年才開始。
在外生活多年,從月光族到開始存錢投資,大約有七年的慘痛經驗,前幾年是本身在花錢沒有規劃,總仗勢著自己年輕不懂事,及每個月有固定薪水,到月底都是捉襟見軸的狀況,更是在感情與感性的考量下,合資某任的咖啡廳,最後導致損失50萬,痛定思痛後,決定要好對待自己的資源(錢),才開始買投資理財的書籍來看,希望自己年輕時候的遭遇不要再犯。
我不禁思索「如何從我自己的原生環境中影響的用錢習慣中跳脫出來?」
後來用幾個方法很有感覺:

1. 自動化:

我發現自己只要主要薪轉帳戶看到有許多錢在裡面,就會下意識覺得自己還有錢,然後就開始想要怎麼花,從觀察自己得到這結果後,加上接觸到富人公式:支出=收入-儲蓄,就設定每個月自動轉帳,算出每個月大約的固定開銷後,存了約半年的緊急備用金後,其他就設定在薪水進來的當下就直接把多餘的錢轉定期定額投資,目前便是定期定額投資台灣與美國大盤ETF,因為我不是夠聰明到可以每天去分析各種線的人,況且人生也有許多美好要去體驗,所以就用懶人投資法,在這幾年也「自動」存到一桶金。

2. 投資自己:

既然能老生常談,就代表是有效的,尤其在許多投資書籍強調:最大效益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並且努力讓自己的本金變大,在施昇輝老師的《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中提到,存錢是一開始很重要的一步,先要有本金,才有緊急備用金與投資的本錢,這部分我體會很深:2021年七月台股大盤突破萬八的時候,我剛好在2020股災之後開始定期定額投標第是台灣科技股為主的共同基金,適逢時代趨勢,我基金報酬率來到50%,當時就覺得可以分段停利出場保住報酬,卻因為本金太小,即使報酬率數字看起來很高卻頂多多個一萬元,當時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只覺得「喔...把一些基金變回現金了」的感覺,假設今天本金有一桶金的價位,報酬率如果來到50%,想必很驚人...所以利用開源節流,多增加多元收入,投資自己,目標提高自己的時間單位價值,想辦法讓本金更大。

3. 慾望的自性空:

這聽起來很玄,什麼是空?佛教中空的定義不是完全沒有,而是凡事本質上不會永遠不變的,佛教裡面都看作是假的,會隨著時間空間因緣變化的,不只是物質,連心理活動也是隨時隨地在變,慾望也是如此,「喜新厭舊」便是一個很好的形容,我自己很喜歡後背包,去年11月才花了一筆錢買了日本吉田Porter新背包,當時也是很喜歡他,每天都摸摸它看著它笑,到前幾天我看到另一個想很久的背包在特價,我便下標買回來,結果前一個便被收起來了...這讓我回顧到,雖然觀察到慾望是會隨著時間遞嬗而從平淡到高潮在回歸平淡,但佛法終究知易行難,這也是要學習(修行)的原因,落實到現實生活,便是套用斷捨離的概念,每個物品要進來你的生命前,要先仔細衡量後才做決定,而不是包包衣服永遠少一個,選擇自己100%心動的物品,然後長久珍惜的使用它,省不必要的花費外,亦可以用來覺察自身的狀態。
我想,這50萬的花費,讓我學到深刻的經驗,知道資源不是那麼容易得到,也沒有本錢揮霍,對於身邊的各種資源,必須更加小心地運用,看到許多不愁吃穿的人,也都是從年輕時候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如同聖嚴法師說「惜福培福」每個人的福報不是完全固定,多多珍惜福報(各種資源與生命狀態)以外,也要擁有幫助別人的利他的心(培福),才能讓人際關係開始正向的循環,讓自己的狀態越來越進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時分享自己的美術歷程,有時分享學生遇到的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