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人類最大的希望?—《我的尋藥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們用植物為身體提供營養,製作衣物,建造房屋,創作藝術和音樂來豐富人生。簡言之,民族植物學是生存的科學。...我相信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用更多的植物研究來開發治療感染的新方法,人類將面臨一場嚴重的、致命的、代價高昂的危機......我依然相信植物是人類生存最大的希望,不只是輔助現有的藥物,甚至還能創造新藥。這是我每天努力做研究的原因。



▌栽入植物學的起點

作者卡珊卓‧奎弗因右腿先天發育不全,三歲就接受了截肢手術,失去右膝以下的小腿,後來甚至差點死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由於能同理感染與疾病的痛苦,自小便立志成為一位救人的醫生。沒想到因著一門民族植物學的通識課,她前往亞馬遜雨林,向療癒師學習傳統用藥知識、驚嘆當地村民對於植物在生活中的應用,秉持對醫學的熱情與人文關懷,她決心投入植物藥研究。


raw-image

▌科學研究的曲折之路

在研究的這條路上,除了先天殘疾使得她在田野調查上有許多侷限,身為女性在以男性為主的科學領域也時常受到歧視,像是撰寫論文時因為沒有引用某位教授的論文而被怒罵、在申請經費時被質疑沒有管理能力造成時常在第一階段就被刪除,而更多的是在面對家庭和學術熱忱之間尋找平衡點的過程中,從因為薪水不夠只好身兼數職才能養育兒女、到如何外出田野時能夠一邊照顧孩子同時採集植物標本,一路以來的艱辛,透過卡珊卓的文字,真實地感受到她真切地熱愛植物這門學問,那些辛苦和絆腳石從來都無法阻擋她直到今日。


▌最強的後盾

雖然這本書是以卡珊卓為視角的人物傳記,但在閱讀時不免可以發現,卡珊卓能夠如今成立新創公司、擁有自己的實驗室與眾多學生的跟隨,也要給予她的先生馬可一個掌聲👏🏻 從兩人相遇、相戀到結婚生子,馬可都無怨無悔地成為卡珊卓最大的支持者和幫助者,像是卡珊卓為了研究帶著孩子離開家,馬可坐鎮經營洗衣店的生意、當卡珊卓工作遇到需要出差或學術活動,馬可總是一肩擔起家務與照顧責任、馬可也曾經在家當全職奶爸直到成為卡珊卓研究團隊實驗室的技術員......卡珊卓在本書提到:「在科學界同級別的男女年薪可以差距到五千美元,而相較男性,有百分之42%的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後便離開STEM領域......在科學界,這道阻撓女性事業發展與穩定的母職之牆確實存在。」真的要給馬可一個respect🤛🏻


疾病是一種溝通方式

「科學家研究大自然,不是因為有任何用處。他研究大自然,是因為他樂在其中。他樂在其中,是因為大自然很美。如果大自然不美,就不值得了解,生命也會失去價值。」——亨利.龐加萊《科學與方法》

曾有醫療人類學家如此說:「疾病不是單一事件,也不是不幸的偶發事件。疾病是一種溝通方式——是器官的語言——自然、社會與文化藉由這種溝通方式同時發聲。」疫情仍未真正退去,對於使用抗生素治療新冠病患繼發性感染的情況日益增加,卡珊卓雖非病毒學家,但從古至今人類一直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使用植物的智慧早已存在於各地悠久的文化中,在仰賴藥廠多年的此刻,卡珊卓持續地以民族植物學的方法鑑定自然界的藥物,尋找治療抗藥性感染的新療法,因為大自然掌握著治癒地球和人類的秘密,相信這條探索之路不會停止,而好好照顧為我們提供豐厚資源的植物,更是一大要事。


For Now

本書雖然是人物傳記,卻因為涉及新冠病毒,故在閱讀時不免心有戚戚焉,人類與植物之間的關係尚有許多奧秘是我們所不了解的,而從實驗室走入森林,不再只是用藥物的眼光看待它們,而是把眼前綠意盎然的植物們視為生命,也許便能從中明白大自然的秘密。

推薦給不只是喜愛閱讀人物傳記,更是分享給所有在疫情期間充滿焦慮的你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書書與它們的產地
19會員
47內容數
▍上班賣書下班看書的愛書人 ▍壓力太大就會狂煮飯 ▍早上不能喝奶但燕麥拿鐵殼以
2025/02/27
曾經,鄭南榕這號人物對我而言,僅是課本上的某一篇章草草帶過的歷史事件中的人,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再也不會把他僅視為「知道」就好的人,而是要銘記他的訴求與犧牲,才能理解台灣人是如何走到今日。
Thumbnail
2025/02/27
曾經,鄭南榕這號人物對我而言,僅是課本上的某一篇章草草帶過的歷史事件中的人,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再也不會把他僅視為「知道」就好的人,而是要銘記他的訴求與犧牲,才能理解台灣人是如何走到今日。
Thumbnail
2025/02/23
關於跑步、夢想與人生的反思,閱讀《強風吹拂》不僅深刻感受到選手們在過程中成長與蛻變的心路歷程,更是看見隊友們勝過血緣的羈絆,讓人十分動容,而就算努力了不一定會實現夢想,那又如何,重要的是去感受只有當下才能經歷的一切。
Thumbnail
2025/02/23
關於跑步、夢想與人生的反思,閱讀《強風吹拂》不僅深刻感受到選手們在過程中成長與蛻變的心路歷程,更是看見隊友們勝過血緣的羈絆,讓人十分動容,而就算努力了不一定會實現夢想,那又如何,重要的是去感受只有當下才能經歷的一切。
Thumbnail
2024/08/23
在《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一書中,作者透過與全盲的白鳥先生一起造訪美術館,探討了「看見」的真正含義,不只挑戰了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看見與理解的思考。無論是個人的經歷還是在美術館的巡禮,這本書都激勵人們以更開放的心態來欣賞藝術和生活的多樣性。
Thumbnail
2024/08/23
在《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一書中,作者透過與全盲的白鳥先生一起造訪美術館,探討了「看見」的真正含義,不只挑戰了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看見與理解的思考。無論是個人的經歷還是在美術館的巡禮,這本書都激勵人們以更開放的心態來欣賞藝術和生活的多樣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人類如此無足輕重,卻以一點點的科學和巨大的想像力,躍入了宇宙。」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的《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收錄著看診前的清晨間寫下的50篇文章,一篇篇探索著生老病死間沒有解答的人生課題,由一位比起一般人而言、看似更有說話權的醫者來提問,好像更有說服力。
Thumbnail
「人類如此無足輕重,卻以一點點的科學和巨大的想像力,躍入了宇宙。」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的《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收錄著看診前的清晨間寫下的50篇文章,一篇篇探索著生老病死間沒有解答的人生課題,由一位比起一般人而言、看似更有說話權的醫者來提問,好像更有說服力。
Thumbnail
「就算現在的情況不盡如人意,得暫時放棄夢想,總有一天還是能重新追夢。 況且,放棄了又如何?以放棄的姿態開闢出別的路,誰知道那個夢想會不會成為更棒的什麼呢?」
Thumbnail
「就算現在的情況不盡如人意,得暫時放棄夢想,總有一天還是能重新追夢。 況且,放棄了又如何?以放棄的姿態開闢出別的路,誰知道那個夢想會不會成為更棒的什麼呢?」
Thumbnail
※植物醫學X美術藝術學 ※熱血美術系女大生VS.偏執沉穩的植醫 ※獨家連載於鏡文學平臺 ‹書籍簡介› 「我想一直畫下去,無止盡的創作,但我也懷疑這條路我是否真的堅持住。」 陶采琦熱愛美術,期待備受認可,在一次跟家人爭吵之下,憤而跑去打工,卻誤打誤撞地來到植物診所,從植物病理的認識和診所老闆的相處中,
Thumbnail
※植物醫學X美術藝術學 ※熱血美術系女大生VS.偏執沉穩的植醫 ※獨家連載於鏡文學平臺 ‹書籍簡介› 「我想一直畫下去,無止盡的創作,但我也懷疑這條路我是否真的堅持住。」 陶采琦熱愛美術,期待備受認可,在一次跟家人爭吵之下,憤而跑去打工,卻誤打誤撞地來到植物診所,從植物病理的認識和診所老闆的相處中,
Thumbnail
米雅推薦書名: 化學課 作者: 邦妮.嘉姆斯 譯者: 白水木 出版日期: 2022/09/05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故事發生於女孩還必須穿著束腰洋裝去上園藝課、汽車安全帶未普及的年代 主角—伊莉莎白.佐特 美若天仙、聰慧過人、女性主義堅強 即便生活困苦 充滿刁難挑戰 她絲毫不畏懼 更勇敢挺身抵禦男性
Thumbnail
米雅推薦書名: 化學課 作者: 邦妮.嘉姆斯 譯者: 白水木 出版日期: 2022/09/05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故事發生於女孩還必須穿著束腰洋裝去上園藝課、汽車安全帶未普及的年代 主角—伊莉莎白.佐特 美若天仙、聰慧過人、女性主義堅強 即便生活困苦 充滿刁難挑戰 她絲毫不畏懼 更勇敢挺身抵禦男性
Thumbnail
在她的人生裡,她始終是少數:天生殘疾,女性科學家,研究不被看好的植物藥領域。她卻在生命的各處,都展現出戰士般的勇氣 。
Thumbnail
在她的人生裡,她始終是少數:天生殘疾,女性科學家,研究不被看好的植物藥領域。她卻在生命的各處,都展現出戰士般的勇氣 。
Thumbnail
卡密拉(CAMILLA PANG)在八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 (GAD)(註1);二十六歲時被診斷出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註2)。她從小就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跟人家不一樣,從小就被排擠,很難自然融入於人群中。她有感覺到自己跟其他人都格格不入,於是天真的她五歲時問媽媽。。。。。
Thumbnail
卡密拉(CAMILLA PANG)在八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 (GAD)(註1);二十六歲時被診斷出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註2)。她從小就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跟人家不一樣,從小就被排擠,很難自然融入於人群中。她有感覺到自己跟其他人都格格不入,於是天真的她五歲時問媽媽。。。。。
Thumbnail
「這本書談的不是我們能夠如何拯救樹木。這本書談的是樹木如何可能拯救我們。」 連結、溝通、交流,對於生命的健康和存續的重要性不證自明。 樹木如此,人類更是如此。
Thumbnail
「這本書談的不是我們能夠如何拯救樹木。這本書談的是樹木如何可能拯救我們。」 連結、溝通、交流,對於生命的健康和存續的重要性不證自明。 樹木如此,人類更是如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