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

mute.-avatar-img
發佈於茶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人類如此無足輕重,卻以一點點的科學和巨大的想像力,躍入了宇宙。」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的《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收錄著看診前的清晨間寫下的50篇文章,一篇篇探索著生老病死間沒有解答的人生課題,由一位比起一般人而言、看似更有說話權的醫者來提問,好像更有說服力,同時身為文學博士的希區考克,不斷地提醒著我們社會觀點的盲區,點出醫療與我們及醫者之間的關係,在不同視角轉換看待下那些我們不敢提及的議題,時而尖銳而批判的提醒我們如此恐懼而逃避思考人生無法避而不談的哉問。

(左) 《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台灣版封面,井十二設計研究室封面設計,游擊文化出版 via;(右)英文版封面 via。

(左) 《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台灣版封面,井十二設計研究室封面設計,游擊文化出版 via;(右)英文版封面 via。

會看起這本書其實是被市圖電子書的隨機推薦,又因為被封面吸引,所以就自然而然的看了下去。我想大多人都對專業者有莫名的信賴感,當中有些行業這個情況更是明顯,像是醫生、律師⋯⋯等等。加上我非常喜歡《機智醫生生活》,所以對於作者可於這樣配上一杯茶或咖啡的晨光時刻間,將這些靈光記錄下來深感敬佩,畢竟對於這些高壓工作者來說,那可是是非常神聖時刻的思緒啊。

希區考克點出我們多半的時候(尤其在緊繃又無助地等候的時刻),常常忘記醫生不是神,每一位醫者除了盡全力之外,沒有辦法如神蹟般痊癒任何人,甚至,他們也會受傷。

本書的隨筆思考,很適合在茶餘飯後甚至乘車間閱讀,挑出一些印象深刻的書摘和整理紀錄一下:

1. 醫生不是神或萬能藥

如果你計畫要讓你家產出一位醫師,我建議選全科醫師。全科醫師最厲害的技能之一,就是有辦法區分憂傷的人和生病的人,以及區分生病的人和病情嚴重的人。若沒有一整套的觀察、一堆血液檢查、一兩張X光片,像我這樣在醫院工作的醫師,對那種判斷不太在行,尤其是在出道那幾年。區別生病的人和病情嚴重的人,是身為醫師的家族成員在茶餘飯後或電話線上最有用的才藝。——〈請多說一點〉

我們常常聽到身邊誰是做什麼的,就會理所當然的偏見著覺得那你應該知道什麼,例如設計工作者常被問畫圖、拍照的問題,但其實當中分工差異,很多人並不會兩者都碰。而我們對醫生、護士等的誤解大概更多吧,尤其是在醫院裡,覺得每個問題都會有解答。

但即使是同個病症,每個人對於疼痛的感覺也並不相同,有些不適感甚至可能會跟著一輩子,例如膝蓋受傷的朋友,每到下雨天前就會痠痛。我們對身體的奧妙仍舊尚未探索完,甚至也不知盡頭,就如同作者所說:「當你沒有別的東西好研究時,可以從自己的身體挖掘出一大堆數據」。

正因為人體實際感受和心理感覺間或許仍有段距離,我們其實不太知道怎麼面對,「我們很容易會劃一條線,把自己的理解一分為二:都是身體問題(但我們不知道哪裡出問題),或者都是心理問題(但你仍未接受)。

2. 治療不該是消費行為

维生素是好東西,但如果你能獲得數量足夠的真實食物、一點陽光,你就很可能會得到身體所需要的所有维生素。沒有任何藥丸可以抵銷吸菸、不活動、每天喝掉一瓶威士忌所造成的傷害。新鮮的農產品讓你的身體細胞吸滿無法装瓶的營養。事實就是這麼平凡無奇:如果你想活得好、活得久,就要有天時地利,祈求上蒼庇佑,多吃蔬菜,多散步。神奇解藥幾乎都會變成棒棒糖或毒藥。——〈火紅的藥丸〉

又或者我們對於痊癒這件事的認知有所落差,身體就像一台機器,會逐漸耗損,不論怎麼維修都必然會走向終途,而我們太常期望吃顆藥就會恢復如初的奇蹟,但那終究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因為我現在也因為抽筋的關係,每天都會吃鎂鈣來補充,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度的平衡

數百萬讀者買了這些書,是否就跟數百外人買了飲食控制書籍卻從來沒有減重一樣。我們滿懷希望買了書,捧在手上,翻閱幾頁,讀了幾則改造人生的故事,但沒有找到什麼奇蹟或速成法,於是就把書塞進架上了。我們把書買來當護身符,仿佛這些書就是藥丸。——〈過量的藥丸〉

而這點不只在藥物上,生活中所有的「物」與我們的關係都是,就像我會開始重新規劃生活,也是因為覺得太多事物壓著,並沒有讓我們比較覺得生命比較豐實,反而成為負擔,因此能夠分辨需要和想要的差別,我覺得是我們自己的課題。

3. 身體內和身體外,消化道是在你的體外!

這大概是我看這本書最震驚,也最覺得需要記錄下來的知識了,正因為我們對自身身體如此不了解(或者是觀念誤解),所以我們才要好好面對,作者用他九個小時在飛機上嘔吐到懷疑人生時的想法,提醒著我們,知識和理解間的落差,「在那一刻,我的消化道並不像是在我的體外。我體內正在抗議、分泌、逆向運轉的内臟,已經變成我整個人的全部了

一位解剖學教授在醫學院講解人體內臟的配置時告訴我們,食道、胃腸及直腸的内腔,嚴格說來並不屬於我們體内。他說:「消化道是在你的體外。」我們都「哇!」了一聲。當時我們一年級,我經常處在「哇」的狀態。
⋯⋯
原来幾乎每一本解剖學或生理學教科書,都會提到(有的還會加驚嘆號)消化道是在體外,但進一步說明為何該事實不只是一句白痴問答的就不多了。請想一想:咀嚼東西——像是一塊牛排——然後吞嚥,這塊肉在由外而的隧道中被攪拌、分解,最後被吸收。亦即,我們的腸胃道裡有東西可以分解一條牛。那個東西,也就是那些酶和酸,必須被維持在我們的體內「之外」,否則——由於我們基本上就是一塊又一塊會走動的和牛——我們就會溶解。
——〈飲食大戰〉

4. 別再拿一日三餐當理由

一日三餐是一種社會習俗和習慣,而非生理上的需要」,我覺得一日三餐的觀念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價值將這件事與幸福劃上等號,但其實那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慣例。也因此我們身處現代社會的繁忙之下,流行起間接性斷食,168斷食、52斷食等等,人體代謝隨年齡增長只會越緩,因為都在尋求維持(理想中)健康的方法。

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每天只吃一餐,是在下午。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英國,慣例是每天吃兩餐。現在西方國家的一般人民,每二十四小時裡經常有十五小時在進食,吃著大餐和點心,把肝臟當奴隸壓榨,彷彿在預備迎接一場永遠不會發生的饑荒。——〈下一輪大瘦身〉

但實話來說,斷食成功維持者的數量可以遠遠不及未達成者,身體常常是我們的叛徒,而食物又太美味(而美味易胖),我們除了改變自身觀念與自律外,真的別無辦法,因此我們需要先從打破習以為常的慣性開始,踏出非得如此飲食的框架外。

5. 生與死的尊嚴與權利

醫師處理病症而非處理生命。生命永遠不會是疾病,死亡也對不會是療法,我覺得社會間時常有一種避而不談的共識,對於老化、對與死亡的討論,我曾因為課程去參訪養生村,實話來說並不是很好的經驗,死亡的氣息源自於沒有希望、或者妥協的感覺,但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事情。

我想到カレー沢薫的《ひとりでしにたい》(意譯:想獨自一人離開),從談論孤獨死的議題,到生者怎麼看待這些事。這都是我們得面對的人生課題,然我們因為社會觀感等原因,總是避而不談。

誰來決定哪個生命值得活下去呢?我們不可能預先知道自己會覺得怎樣是可以忍受的。如果你事先問我外婆,要她足不出戶而且固定連著一台製氧機,她會開心嗎?就算是在事情發生的一年前,她也會說別費事了,她寧願選擇死掉。

幫我外婆做靜脈注射的住院師充塞著道德正義感,對於試圖把生命灌回一副殘破又瀕死的衰老病體十分反感;他不敢相信外婆會選擇這樣做,或應該被提供這樣的選擇,這是失去同理心卻偽装成同理心,是失去想像力。
——〈再思安寧緩和照護〉

實話來說,希區考克的這些哉問很像預警是地將醜話都先講在前,並不悅耳,但我們是不是不得不去面對生命中的陰影的那一面,正視身體和心理狀態,這些都不是僅靠醫療單一件事能夠解決,個人生活作息與型態的問題與社會政策、價值觀的問題糾結在一起,都不是單一個人的事,正如同她所說善用身體,才不會喪失身體。

當中還談及許多關於禁藥、成癮等問題,那些歷史累積下來的觀念,我們正在一個紛雜的時代,在網路上充斥著健康醫療資訊,如何判斷,同時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我想都是很重要、需要不斷思考的事。

如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讓讀者與心理諮詢更貼近,這本《處方籤》也成為我們轉化醫者觀點看待醫療問題,來接近我們與醫療間不得不面對的距離。

2023.08.30 記
2023.03.02 閱

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
作者:凱倫・希區考克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年:2021
ISBN:9789860660463
頁數:368

閱讀平台:台北市圖書館 台北好讀電子書庫

avatar-img
28會員
43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 Morning Room ✺ 的其他內容
我自己也很喜歡陳雪,喜歡他的文字和態度(也很喜歡她分享的生活點滴),看完這本書也更了解這個人,其實每件作品都可以從作品更貼近作者,或者可以說是我們自己角度投射的了解,而這本陳雪將自己創作的方法,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分享,回應每個內心有創作想法的人非常樸實、腳踏實地、認真面對事物態度的心法。
發現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對自我心靈喊話,其實是在這繁雜社會生活之中太多紛擾下,不得不的定錨作為。 借下枡野俊明所寫《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一書的契機,其實只是因為封面挺好看,但多少也是內心所想,希望被這句話吐槽一下,不要那麼陷入社會化的泥沼,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啊!
日本投資顧問米安.薩米的《孩子,我們來談錢:從7歲開始給他零用錢,不如教他變有錢》,是一本輕鬆的金錢觀入門書,從今年開始對於重整生活方式開始訂定一些目標之下,對於理財的觀念也是在疫情的三年中逐漸去學習與練習的重點之一。
由於活著就會不斷探究生命的意義,因此高銘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就像另一種答案,攤開對於真實、對於世界本質的探索。
因緣際會被推薦了黃麗群的《海邊的房間》,雖是2012年的書籍,但看完內心的迴響依舊,想著總要把當時的心情記下來,因此有了這篇雜記。由於近年台灣文學的閱讀比重一直不算高,也是今年的閱讀希望可以累積的類別,就像在沙灘撿拾到喜歡的貝殼般,可以看到這麼喜歡的作品實在是很高興。
「活著」指的就是不論現在幾歲,仍有許多事必須去做吧。——p.43 這是一本看完心情會如同被洗滌一般愉悅的書,在這紛擾的塵世間,我們都需要放下包袱、持續維持思考下去。
我自己也很喜歡陳雪,喜歡他的文字和態度(也很喜歡她分享的生活點滴),看完這本書也更了解這個人,其實每件作品都可以從作品更貼近作者,或者可以說是我們自己角度投射的了解,而這本陳雪將自己創作的方法,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分享,回應每個內心有創作想法的人非常樸實、腳踏實地、認真面對事物態度的心法。
發現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對自我心靈喊話,其實是在這繁雜社會生活之中太多紛擾下,不得不的定錨作為。 借下枡野俊明所寫《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一書的契機,其實只是因為封面挺好看,但多少也是內心所想,希望被這句話吐槽一下,不要那麼陷入社會化的泥沼,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啊!
日本投資顧問米安.薩米的《孩子,我們來談錢:從7歲開始給他零用錢,不如教他變有錢》,是一本輕鬆的金錢觀入門書,從今年開始對於重整生活方式開始訂定一些目標之下,對於理財的觀念也是在疫情的三年中逐漸去學習與練習的重點之一。
由於活著就會不斷探究生命的意義,因此高銘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就像另一種答案,攤開對於真實、對於世界本質的探索。
因緣際會被推薦了黃麗群的《海邊的房間》,雖是2012年的書籍,但看完內心的迴響依舊,想著總要把當時的心情記下來,因此有了這篇雜記。由於近年台灣文學的閱讀比重一直不算高,也是今年的閱讀希望可以累積的類別,就像在沙灘撿拾到喜歡的貝殼般,可以看到這麼喜歡的作品實在是很高興。
「活著」指的就是不論現在幾歲,仍有許多事必須去做吧。——p.43 這是一本看完心情會如同被洗滌一般愉悅的書,在這紛擾的塵世間,我們都需要放下包袱、持續維持思考下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直到19世紀下半麻醉藥與抗菌藥才問世。 現在的醫療發達,現在的人逐漸遺忘在過去的年代,「治病」與「痛苦」幾乎是同義詞。現代的醫療時常標榜「無痛」,我是連做醫美都喊痛的人…… 在19世紀以前,人家是生命的鬥士,醫生則是科學的先驅,而非現在醫護過勞。   這本書除了彙整了歷史上荒誕、怪奇的病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方法?真正的療癒不僅是暫時的改善,更是長期健康的保障。文章將以兩個關鍵說明如何篩選健康及療癒資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急診的外科和內科的病患到底哪一個會讓我們醫療干擾的多少,我想,運氣真的很重要,因為有時候運氣好,今天一帆風順的一天,而今天不適合上班,在不對時間遇上不對的人,那你一整天都猶如地獄。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Thumbnail
臨床的醫院,醫療中醫師的看診已經不是臨床的需求之一了,那麼~故事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直到19世紀下半麻醉藥與抗菌藥才問世。 現在的醫療發達,現在的人逐漸遺忘在過去的年代,「治病」與「痛苦」幾乎是同義詞。現代的醫療時常標榜「無痛」,我是連做醫美都喊痛的人…… 在19世紀以前,人家是生命的鬥士,醫生則是科學的先驅,而非現在醫護過勞。   這本書除了彙整了歷史上荒誕、怪奇的病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方法?真正的療癒不僅是暫時的改善,更是長期健康的保障。文章將以兩個關鍵說明如何篩選健康及療癒資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急診的外科和內科的病患到底哪一個會讓我們醫療干擾的多少,我想,運氣真的很重要,因為有時候運氣好,今天一帆風順的一天,而今天不適合上班,在不對時間遇上不對的人,那你一整天都猶如地獄。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Thumbnail
臨床的醫院,醫療中醫師的看診已經不是臨床的需求之一了,那麼~故事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