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不拍片了,但還是想要繼續創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之前也拍網路廣告類的案子,但後來不拍片了。」
訪談一開頭,Kat提起離開拍片圈,是由於過長的工時及不平等的待遇等原因。
原來在她拍片的歷程裡,小小的團隊、少少的成本,她集副導、攝影於一身,
緊湊的拍攝日連夜從台灣南殺回台灣北,大半夜的仍要繼續拍,
她的上頭不清楚製作流程,經常只顧硬塞硬排案子,所以積年累月下來,
她對於業界的工作環境感到悲觀,想不到拿到的酬勞心更涼,
我想,如果是我,我也會走吧。

「但我還是會想要創作。」她說。

我對平面攝影師 Kat的最初印象是來自於她的個人網帳與IG,
作品裹著王家衛光影風格的人像照,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她旅居海外時拍攝的作品,那是紀錄異地生活的吉光片羽,
不造作且真誠,我好奇構築出這些作品的心路歷程。
而這從Kat在加拿大學攝影緣起,
原來攝影學系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樣偏向技術導向,
反而注重「你要用攝影來做什麼」,攝影只是工具,
除了廣看許多作品外、藝術史甚至是繪畫,都是在那時期吸收的養分,
慢慢的成為了她創作的根基,更貼近內心的距離,
而除了技術還有商業拍攝的技巧外,想法,對她來說是每個作品的起點。
就像一組她追樂團所拍攝的影像,像是煙火迸發般青春印痕。
「還記得,有次我在追團的時候拍了一組照片,投了樂團舉辦的比賽,
意外獲得了第一名,樂團把相片放在官網好幾個月,
甚至還寄了把簽名吉他給我,那時激動了好久。但隨著年紀慢慢變大,
親臨樂團表演現場的比例也慢慢下降,就像是逝去的東西那樣告別」
Kat她特別保留了的一塊青春記憶體,放著文字、照片,
那些像印記一般的粗曠畫面充滿顆粒、刮擦等等,
可以想像現場拍攝十足的身體性,還有那汗水和激昂的音符節奏凝結的那瞬間。
「我的作品通常都是由一個想法,可能從一段文字或是一個簡單關鍵字開始,
而我在形式上、風格上像我喜愛的導演致敬,
雖然我也不確定那些找我拍攝的人是否認識蔡明亮、王家衛。」
她笑著回應。

「雖然不拍片了,但還是想繼續創作啊,繼續紀錄我的生活、記憶與感覺。」
我想,在這漂浮搖擺前行的過程中,
隨著創作風格與生活環境的改變,攝影也讓她重新認識自己吧。
About 影像創作者Kat https://kat.com.tw/
Instagram | instagram.com/shot.by.kat
文 - 振允
圖-歐順
編輯 - 歐順
#外行人看臭拍片
avatar-img
4會員
47內容數
所謂的「幕後花絮」的主角,永遠都是「幕前」的演藝人員。在這裡,則是真正的幕後故事。 為什麼拍片人總愛稱自己是「臭拍片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大三下學期的時候要準備畢業製作,而我選擇了攝影這個媒材,當初定下的主題是派對、酒吧以及廢墟,而在寒假準備初審的時候我選擇了工地攝影作為我畢業製作的主題。 就開始我一段時間的工地攝影之路。
Thumbnail
筆名貓眼娜娜,暱稱「貓娜」,小廢物俱樂部及匠心文創、渠成文化的創辦人柯延婷,是個從文藝創作起家,半路遊歷彩妝造型與喜慶婚宴產業,後落腳品牌策略行銷領域,最終整合出「文創行銷」強項的斜槓人。貓娜回顧,在自己剛打算從婚宴產業轉型行銷領域時,曾去上了不少政府辦理的職業訓練課程。其中最有印象且實用的是
Thumbnail
認識了十多年的攝影好友在兩年多前也搬來了北大,成為了鄰居,卻直到今天才來到他們新家作客。 話閘子一開就停不了,關於攝影的一些想法,回憶著初入攝影的那些過往。 直到她搬出一整堆許多攝影家的攝影集,我一本一本的翻著,跟著照片,卻將我的思緒拉回到了過往的那好多好多年前。
Thumbnail
在美國讀設計時,上過兩年攝影課,當年數碼相機還沒有普及,做功課是用傳統相機配上黑白底片,然後一班同學到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上菲林,然後自己沖底片。底片沖好吊乾後才到黑房把菲林上的照片用放大機曬在Ilford相紙上,再過幾次藥水才能把照片顯映出來。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因為看了電影「四月,她將到來」。
剛上大學的我,還帶著對攝影龐大的熱忱,加入了攝影社,也在社團裡認識了一些朋友。學長姐時不時會從學校那邊接到一些打工的機會,工作內容大多是幫忙活動紀錄。這種工作對技術要求不算太高,如果剛好有缺人、時間也允許的話,我通常會去幫忙。 一開始,當我發現能用攝影賺錢時,是很開心的。攝影一直以來是我的興趣,但
Thumbnail
這篇想來分享一些創作過程的想法,比較接近 behind the scene 的感覺。 我玩攝影有一段時間,已經發展出一套比較固定的流程。 每次出門旅遊,一天大概會累積100至200張的照片,如果是五天以上就可能會到700至1000多張。回到家,我通常會用編輯軟體先把所有照
今年學了短影音,嘗試著在拍片。 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要拍什麼,但還是勉強擠出一些跟「催眠」比較有關聯的文案去拍。拍一拍,覺得好破碎、不連貫,好像為了拍而拍。索性我就不拍了(好任性!)。不是,應該是說,先不急著帶著目的去拍,先拍自己喜歡的。 於是我發了一些探店的紀錄,因為那是我生活上很自然就會做
Thumbnail
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此次分享者為肯特動畫的負責人、湠臺灣的監製肯特(張永昌),帶來台灣影視圈的動態觀察,以及湠臺灣的理念與近期力作《流麻溝15號》 的介紹。
Thumbnail
分享攝影愛好者面臨的就業困難和找尋合作夥伴的經歷,強調風格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放下焦慮,尋找合作對象時,專注於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我對臺灣事業和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攝影的熱愛的故事。
Thumbnail
在大三下學期的時候要準備畢業製作,而我選擇了攝影這個媒材,當初定下的主題是派對、酒吧以及廢墟,而在寒假準備初審的時候我選擇了工地攝影作為我畢業製作的主題。 就開始我一段時間的工地攝影之路。
Thumbnail
筆名貓眼娜娜,暱稱「貓娜」,小廢物俱樂部及匠心文創、渠成文化的創辦人柯延婷,是個從文藝創作起家,半路遊歷彩妝造型與喜慶婚宴產業,後落腳品牌策略行銷領域,最終整合出「文創行銷」強項的斜槓人。貓娜回顧,在自己剛打算從婚宴產業轉型行銷領域時,曾去上了不少政府辦理的職業訓練課程。其中最有印象且實用的是
Thumbnail
認識了十多年的攝影好友在兩年多前也搬來了北大,成為了鄰居,卻直到今天才來到他們新家作客。 話閘子一開就停不了,關於攝影的一些想法,回憶著初入攝影的那些過往。 直到她搬出一整堆許多攝影家的攝影集,我一本一本的翻著,跟著照片,卻將我的思緒拉回到了過往的那好多好多年前。
Thumbnail
在美國讀設計時,上過兩年攝影課,當年數碼相機還沒有普及,做功課是用傳統相機配上黑白底片,然後一班同學到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上菲林,然後自己沖底片。底片沖好吊乾後才到黑房把菲林上的照片用放大機曬在Ilford相紙上,再過幾次藥水才能把照片顯映出來。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因為看了電影「四月,她將到來」。
剛上大學的我,還帶著對攝影龐大的熱忱,加入了攝影社,也在社團裡認識了一些朋友。學長姐時不時會從學校那邊接到一些打工的機會,工作內容大多是幫忙活動紀錄。這種工作對技術要求不算太高,如果剛好有缺人、時間也允許的話,我通常會去幫忙。 一開始,當我發現能用攝影賺錢時,是很開心的。攝影一直以來是我的興趣,但
Thumbnail
這篇想來分享一些創作過程的想法,比較接近 behind the scene 的感覺。 我玩攝影有一段時間,已經發展出一套比較固定的流程。 每次出門旅遊,一天大概會累積100至200張的照片,如果是五天以上就可能會到700至1000多張。回到家,我通常會用編輯軟體先把所有照
今年學了短影音,嘗試著在拍片。 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要拍什麼,但還是勉強擠出一些跟「催眠」比較有關聯的文案去拍。拍一拍,覺得好破碎、不連貫,好像為了拍而拍。索性我就不拍了(好任性!)。不是,應該是說,先不急著帶著目的去拍,先拍自己喜歡的。 於是我發了一些探店的紀錄,因為那是我生活上很自然就會做
Thumbnail
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此次分享者為肯特動畫的負責人、湠臺灣的監製肯特(張永昌),帶來台灣影視圈的動態觀察,以及湠臺灣的理念與近期力作《流麻溝15號》 的介紹。
Thumbnail
分享攝影愛好者面臨的就業困難和找尋合作夥伴的經歷,強調風格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放下焦慮,尋找合作對象時,專注於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我對臺灣事業和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攝影的熱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