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規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或許我可以不用壓抑自己來迎合別人,這段看似很有道理的話背後到底違背了多少社會淺規則,我本以為「淺規則」這個道理要等到我真的出入職場後才能真正體會,我錯了,實際上淺規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家庭、校園、職場、甚至是國與國之間都存在著。

「凡是人多且需要交流的地方就有淺規則」

這句話很有道理,正因如此,我討厭與人交流,除非萬不得已時我才會開口,因為我是個很不會閱讀空氣的人。閱讀空氣指的是懂得判別當下狀況,從別人的語氣與細微表情的變化來判斷此時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

其實以前的我並不是這樣,小時候的懵懂無知,天真爛漫讓我成為一個很「健談」的人,可能是因為社會對小朋友的容忍度較高吧,當講出了那種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話,也只會被當成:「小孩的童言童語罷了,不必太往心裡去。在這樣的薰陶下,我成為了那種「口無遮攔」的小朋友,遇到願意花時間頃聽我說話的人,就會一股腦的吧我所有知道的事全說出來,吐的一乾二凈。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

「說話還是有所顧忌比較好」

升上國中後,我開始封閉自己,變得不愛與人交談,不知為何,現在的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感覺。覺得只有「一個人」才是真正的自己。迫不得已時,像上學這樣需要與外界交流的時刻,我就會帶起耳機,享受自己一個人的音樂時刻,沒辦法戴耳機時,我就會睡覺,「什麼都不要看,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做」

如何正視與人說話,是我目前的最大課題,我吧自己封閉起來太久了,已經漸漸忘記了該如何表達,用字符與聲音展現自己的想法並且被他人理解。我不喜歡寫作文的感覺,給你一個題目,即便不懂它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必須對它做出評論,在最後的結語還得說:「從……我知道了……」這種毫無意義和感情的制式化格式中擠出看起來勉強的文字。漸漸的,我愛上了寫散文與小說的感覺,不被框架約束,沒有一格格像棋盤一樣的稿紙,棋子不是只能走在它該走的方向與走法。

「這才是我想要的作品啊」正在寫這篇散文的我想著。

不要強迫自己變成他人喜歡的樣子,因為這樣你會忘記自己的樣子。
avatar-img
1會員
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ゆう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因為要去圖書館看書的關係,我總會在這家距離公車站不到500公尺的的早餐店吃早餐。 除了補班補課以外的週末,我都固定會到圖書管看書,因此我也變成了這家早餐店的常客。 早餐店是用畫單的方式來點餐,所以進到早餐店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櫃檯拿點餐單,然後找個位置坐下,我會坐在最裡面的靠牆座位,座位緊貼著白色
因為要去圖書館看書的關係,我總會在這家距離公車站不到500公尺的的早餐店吃早餐。 除了補班補課以外的週末,我都固定會到圖書管看書,因此我也變成了這家早餐店的常客。 早餐店是用畫單的方式來點餐,所以進到早餐店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櫃檯拿點餐單,然後找個位置坐下,我會坐在最裡面的靠牆座位,座位緊貼著白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是否曾因為穿著而在公部門職場中吃過虧?過去的我,也曾以為衣著僅僅是個人風格的展現,直到有一天,我在採購會議上「穿錯」了衣服,才意識到,衣著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表達著你的態度、職場敏感度,甚至能反映你對潛規則的理解,而這樣的教訓,我付出了不少代價。   穿得太亮眼,搶了主管的風頭 記得那
Thumbnail
潛規則不知不覺的規範許多事情,雖然沒有白紙黑字的挑明應注意事項,但影響力往往比正式規章還嚴重。 顯規則告訴我們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做事, 潛規則卻說不能苛求所有的事都要一碗水端平, 啊!這是價值分裂嗎? 有時候,你所知道的表象,未必是事實,事實也不一定就是問題喔。 所以不是價值分裂也不是三
上一篇分享荷蘭怎麼跟醫師溝通拿到學名藥,有紛絲回覆,如果缺藥就要等藥局進貨,或是自己到其他藥局,甚至要跨國到比利時跟德國拿藥。 這裡跟大家分享最簡單的幾個做法:
Thumbnail
我的困擾不是性向或是性別認知(至少目前不是XD) 但我的確有些事情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 當然那些我不想說的事情對我而言一點都不可恥 反而某方面來說可能還很勵志?! 但我評估了很多事情以後 我還是選擇不出櫃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深櫃 我還是會和一些我覺得能夠講的
  相信很多人初入寫作,或者其他創作相關領域。最常有的先入為主觀念是「發揮創意、跳脫規則、不受框架拘束」云云。更甚者,會衍生出「創作是自由的、是主觀的、沒有高下之分」的謬論。前文有提及到一些,今天這篇就來好好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認為上述說法屬於「謬論」。
Thumbnail
我現在極少給別人建議,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形成價值觀的背後都有一套很複雜的系統,三言兩語的傳授給別人,對方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社交情境」是人際互動的情境,視以下因素而有所不同 1.社會情境:特定目的(或沒有目的) 2.彼此關係深淺:熟識、親密、利益 3.場合:又分環境(公開或非公開)和人數(兩人或團體)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前言 在這個繁忙而充實的現代生活中,學會說不是保護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不可能做到應承所有事情,因此,學會拒絕一些事情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Thumbnail
你是否曾因為穿著而在公部門職場中吃過虧?過去的我,也曾以為衣著僅僅是個人風格的展現,直到有一天,我在採購會議上「穿錯」了衣服,才意識到,衣著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表達著你的態度、職場敏感度,甚至能反映你對潛規則的理解,而這樣的教訓,我付出了不少代價。   穿得太亮眼,搶了主管的風頭 記得那
Thumbnail
潛規則不知不覺的規範許多事情,雖然沒有白紙黑字的挑明應注意事項,但影響力往往比正式規章還嚴重。 顯規則告訴我們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做事, 潛規則卻說不能苛求所有的事都要一碗水端平, 啊!這是價值分裂嗎? 有時候,你所知道的表象,未必是事實,事實也不一定就是問題喔。 所以不是價值分裂也不是三
上一篇分享荷蘭怎麼跟醫師溝通拿到學名藥,有紛絲回覆,如果缺藥就要等藥局進貨,或是自己到其他藥局,甚至要跨國到比利時跟德國拿藥。 這裡跟大家分享最簡單的幾個做法:
Thumbnail
我的困擾不是性向或是性別認知(至少目前不是XD) 但我的確有些事情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 當然那些我不想說的事情對我而言一點都不可恥 反而某方面來說可能還很勵志?! 但我評估了很多事情以後 我還是選擇不出櫃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深櫃 我還是會和一些我覺得能夠講的
  相信很多人初入寫作,或者其他創作相關領域。最常有的先入為主觀念是「發揮創意、跳脫規則、不受框架拘束」云云。更甚者,會衍生出「創作是自由的、是主觀的、沒有高下之分」的謬論。前文有提及到一些,今天這篇就來好好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認為上述說法屬於「謬論」。
Thumbnail
我現在極少給別人建議,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形成價值觀的背後都有一套很複雜的系統,三言兩語的傳授給別人,對方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社交情境」是人際互動的情境,視以下因素而有所不同 1.社會情境:特定目的(或沒有目的) 2.彼此關係深淺:熟識、親密、利益 3.場合:又分環境(公開或非公開)和人數(兩人或團體)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前言 在這個繁忙而充實的現代生活中,學會說不是保護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不可能做到應承所有事情,因此,學會拒絕一些事情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