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4個步驟,看懂矽谷銀行破產事件

2023/03/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近期市場上最大的事件莫過於「矽谷銀行破產」,這篇文章我將用3個問題幫助你快速掌握此事件,分別是:
  1. 矽谷銀行到底發生了什麼?
  2. 為什麼矽谷銀行會破產?
  3. 矽谷銀行破產對我們一般人有什麼影響?

矽谷銀行到底發生了什麼?

為了讓大家好理解,我把過程分成四步,分別是
  1. 錢太多,貸不出去
  2. 貸不出去,轉投資
  3. 投資遇升息,銀行虧損
  4. 虧損遇創業寒冬,發生擠兌,宣布破產

第一步:錢太多,貸不出去

首先是第一步:錢太多,貸不出去。
錢太多的背景是2019年起,Fed開始進行量化寬鬆,利率持續降低至趨近於。
此時過多的美元要去哪裡?
其中一個去向就是風險投資圈,也就是投資創業者。
那麼,創業者拿到投資,他也不會把錢放在公司辦公室或家裡床底下,他也需要存銀行。
創業者存的銀行,就是本事件的主角:矽谷銀行(顧名思義服務於矽谷地區的銀行。矽谷地區什麼最多?創業者最多)。
矽谷銀行因此增加了多少存款呢?
根據Angry Capital Ventures統計,2019年Q4至2021年Q4,兩年間矽谷銀行的存款從610億美金翻了3倍,來到1890億美金。
有了這麼多存款,矽谷銀行理應要開始放貸,賺取利息,但這裡出現一個問題:錢貸不出去。
因為量化寬鬆,矽谷銀行的客戶手裡有錢到不需要跟銀行借貸。
於是,有了第二步:貸不出去,轉投資。

第二步:貸不出去,轉投資

沒人要借,為了要賺錢,銀行裡面的存款只好拿去轉投資。
矽谷銀行投資了什麼呢?
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高風險金融衍生品,而是無風險國債。
矽谷銀行把錢投資在平均利率1.49%、1.91%的無風險國債上,而矽谷銀行的資金很便宜,平均成本為0.25%,也就是說矽谷銀行最起碼可以穩穩地賺取約1%的利潤。
雖然1%不多,但起碼是有正收益。
而這個微薄的正收益,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前提下,那就是「利率要保持在目前的低水平」。
這個前提,被Fed打破了,於是有了第三步。

第三步:投資遇升息,銀行虧損

Fed將利率從趨近於0%,一下子提升到目前的4.57%(2023-3-9)。
連算都不用算,我們就可以知道:矽谷銀行投資的國債報酬是1.49%和1.91%,而資金成本現在是4.57%,結果是每時每刻都在虧錢。
根據計算,矽谷銀行要賣掉止損,需要先虧損175億美金,而矽谷銀行在事件爆發前市值才200億美金(目前市值暴跌至60億美金)。
事情到這裡還不是最慘的,因為虧損不會導致銀行倒閉,流動性危機才會。
雪上加霜的是,流動性危機,它還就真的來了。

第四步:虧損遇創業寒冬,發生擠兌,宣布破產

自去年底開始,矽谷出現裁員潮,公司CEO紛紛出來表示要做足過冬的準備。
過冬,意思就是要開始燒之前囤積的糧草,換句話說就是創業公司要開始燒自己的存款。
創業公司一聽到自己存錢的矽谷銀行有虧損危機,自己又需要仰賴存款過冬,肯定會以最快的速度把錢轉出矽谷銀行。
是的,擠兌發生了,僅3月8日一天就出現420億美金的取款申請,遠超矽谷銀行手上有的現金100多億。
擠兌出現,接著銀行宣布破產。

為什麼矽谷銀行會破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把邏輯鏈條梳理如上。
從上面發生的四步驟過程中,你會找到最根本的答案:錯判未來。
因為錯估未來還會持續低利率環境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做了錯誤的投資決策,把錢轉投到低利率的無風險債券上。
可以說整個過程中,沒有壞人,沒有人故意要做壞事(比如投資在高風險債券),只有事後看來壞的決策。

矽谷銀行破產對我們一般人有什麼影響?

結論先行:
我認為對一般人來說,短期不會看到什麼影響,長期來說我們可能會看到大科技公司的壟斷地位更牢固。
短期不會有什麼影響,是因為矽谷銀行的客戶,也就是新創公司,這個群體在整個社會屬於小眾,再加上新創公司的業務離普羅大眾較遠,此事件不會直接影響到一般人。
我看到有些雜誌拿雷曼兄弟事件跟矽谷銀行事件做比較,這是不恰當的比較,因為雷曼兄弟事件是次級房貸引爆的風波,房屋貸款跟普羅大眾很近,容易影響到一般人的生活。
不過,長期來說這可能會有利於大科技公司的壟斷地位。
因為對於新創公司來說,矽谷銀行破產可能直接導致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倒閉;相較之下,大科技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較好,更容易活下來。
大科技公司活下來之後,會發現來自新創公司的挑戰消失了,於是他們會活得更好,壟斷地位將持續加強。
本著重視科技創新的做事原則,Fed、FDIC(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美國財政部已於昨日出面保證「所有帳戶持有者都能拿到帳戶裡的錢」,降低銀行破產對新創公司的傷害,但這個事件的影響絕不會到此為止。
雖然不至於演變成像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下的韓國(小公司破產倒閉,活下來的大公司成為財閥)一樣,但我認為這次事件一定會對新創圈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擔憂新創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對創業者的投資意願降低。
而科技創新是商業進步的不可或缺的原動力,因此後續發展值得我們每位投資人關注。
我是Mr. Alpha,我們明天見。
Mr. Alpha
Mr. Alpha
一名熱愛分享,橫跨台股與美股的投資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