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旅遊,在咖啡廳,以及關於寫給誰看這件事。

2023/03/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擦上我喜歡的Estee Lauder香水TENDER LIGHT,七點半就來到星巴克,一份烤雞生吐司三明治,一杯冰拿鐵。看起書,打開筆電,開始周末的第二個上午。
最近在嘗試減藥,因為偏頭痛舊疾的關係,已經預防性用藥兩年以上,覺得狀況逐漸穩定,可以嘗試減少藥物的種類或是偶爾一兩天睡前不服藥,有趣的是,平常有服藥的狀況下,睡不到八小時會覺得非常疲累,周末沒有服藥的情況下,卻時常只睡五到六個小時就自動起床,並且白天的精神還不差。
我的星巴克早餐
有個說法是這樣子:你的身體與大腦很聰明,他知道周末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時間,類似獎勵,你有很多期待的事情想要去做,所以身體自然地會早起盡可能掌握這些時間,但平常上班的時候就不會這樣運作(如果我們不渴望上班這件事)。

我喜歡咖啡館

我喜歡在周末的時候到咖啡廳,帶著筆電,做作平日無法專心處理的雜碎瑣事,整理計畫表(我真的非常喜歡整理我的行事曆),看看書與朋友聊聊天,最近還開始重新敲起文章,我每個禮拜在咖啡廳的消費大概有4~600塊不等。
也是一個看到的說法:如果我們的消費永遠只是追求合理性(比如在家裡也可以沖咖啡,不難喝,而且很便宜,也不限時間),那麼所有的消費就不會再帶有驚喜和愉悅感,到咖啡廳消費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更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旅遊。
和朋友不同的是,我享受這種「旅遊感」,朋友喜歡的是去熟識的店家的「安心感」,更有人是喜歡獵豔不同店家的「冒險感」,我總是喜歡同時享有旅遊感與熟悉感,我喜歡的地方,總是去不膩,甚至越走越有感情。
我想我是理解的,那種有一個彼此熟識的歸屬感,這種感覺在我19歲的時候特別強烈,當時的我有兩個歸屬,兩間店現在都已經結業了很久(或是轉成了其他的型態繼續生存),我19歲的時候剛孤身上台北,我比我想像的還要孤單與迷惘,那樣的歸屬成了支撐我的某種力量。
特別喜歡帶點老味道的咖啡廳
到了結婚時,公司附近的小咖啡廳,反倒成了我下班前回家一定要去的避風港,我總是在那裏,試圖盡可能竊取多五分鐘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在令人喘不過氣的婚姻生活中,那五分鐘如同魚兒對水裡的空氣。
咖啡廳對我而言一直是很重要的生活夥伴,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提供我不同的功能,歸屬感、避風感、認真練功的地方(寫完了工作報告、交接手冊、論文等)、與朋友交流情感的地方,以及現在很重要的日常旅遊感。
那就好像是,在我自己與忙碌的生活周間,有一個時空縫隙,可以讓我進去享受只有屬於我自己的空間,沉靜沉澱,然後任由我的思緒曼無邊界的延伸,所以追根究柢,我現在會這麼頻繁的在週末跑咖啡廳,大概就是因為我已經不再是獨居的狀態,而特別需要屬於私人的空間吧(笑)。

關於寫給誰看這件事

寫作是一種手段,會帶我們通向哪裡?
這個問題特別有意思,我曾經寫過,匿名寫作身分這件事情為什麼對有些人來說是必要的,或者說,為什麼我們需要很多個不同定位的社群分身,當我們需要在不同的場合與對象面前,有不一樣的人設,是不是因為所謂的「距離感」?而距離感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否等於「安全感」?
又或者我們內心有底,甚麼樣的事情,適合讓誰知道、不適合讓誰知道,我其實真的很佩服,能公開寫作身分又對閱讀對象毫不設限的筆者,其心理素質究竟和我有著哪裡的不同呢?或許是一種更堅定無謂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心態?
基於盡可能地讓自己接近最大程度自由的寫作,我採取了匿名身分,但又希望能和少數親密的人分享,我僅將此處分享給一兩位摯友,也不知道過多內心想法的分享,是否也可能在未來成為一種負擔?但我仍然要誠實面對我的文字。
或許日記是最能自由書寫而不需要掩飾內心的所在,但很難講,看看SEX/LIF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嗨,我是文西,也是莉莎。 覺得生命就是一場大型而充滿未知的實驗與冒險。 並濃縮在這小小的咖啡館中,沉澱靜釀後而成一篇篇的故事,供人取閱。 歡迎你一起來分享與交換你的生命故事。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