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般而言,我們會直覺地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在意識層面之中行動或反應的。但,事實不然;在意識之下,無意識恐怕才是我們很多反應(行為或情緒)的主宰。Leonard Mlodinow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就是在說這件事:潛意識實際上控制我們的行為,瞭解潛意識如何運作,有助於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甚至一定程度地理解他人。
Leonard Mlodinow,《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佛洛伊德談過不少有關潛意識的理論。例如,他將意識分為「意識」(conscious,或「顯意識」,「前意識」(precons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 ,並用冰山去形容這三層意識的關係,認為,人類的顯意識就像冰山浮出的尖角一樣,只佔冰山很小的部分,前意識和潛意識都是冰山底下看不到的,而其中,絕大部分又是潛意識的世界,而人類的行為主要是由潛意識控制的。
榮格則不完全認同佛洛依德將潛意識視為「受壓抑、被遺忘的心理內容」,代之,他將之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後者在某個程度可以說是對於人類心靈普遍存在的結構,或群體心理現象的解釋,不過在此表過不提。
撇開與佛洛依德分道揚鑣的理論歧異,榮格也提過:「我們的意識會忽視一些特定事件,可以說這些事件埋藏在意識之下,它們的確發生過,但被吞入潛意識中。」

新潛意識理論是一種科學

不過,《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的approach並不是精神分析的。在《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作者Tanya Luhrmann提到,精神醫學經過了從精神分析(以談話治療為主)到生物醫學(以藥物治療為主)的典範轉移。但事實上,自從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藉由偵測血流增減,觀察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動、運作情形)運用在精神醫學後,對於推進我們對人類精神或大腦運作的理解,可謂劃時代進展,潛意識已是一種科學理論,而非如佛洛依德、榮格那個時代。換句話說,《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是以神經科學的角度分析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Leonard Mlodinow直言,許多我們原以為基於意志、理性的行為,其實都受控於潛意識;而且,我們還很難分出來:
人類也有許多無意識的自動行為,但我們往往沒有察覺,因為意識與無意識間的交互作用實在太複雜了。這種複雜性源自大腦的生理結構。身為哺乳類,我們雖以較簡單的爬蟲類大腦為基礎,但在其上覆蓋了許多新皮層;而身為人類,我們的大腦又比一般哺乳動物的大腦多了幾層皮層。我們有潛意識大腦,在那之上,也有意識大腦。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的感覺、判斷和行為,有哪些該歸功於哪個大腦,因為兩者總在輪替作用。
但基本上,目前的研究支持,「潛意識也許隱藏不見,卻決定了意識體驗世界、回應世界的方式」。根據Leonard Mlodinow,
如今我們知道這兩組系統中,比較重要的其實是潛意識。潛意識在演化早期就開始發展了,讓物種能應付必要的基本功能和生存、幫助偵查環境、安全的回應外界的刺激。潛意識是脊椎動物大腦中的基本配備,而意識則是選擇性的功能。事實上,儘管人類以外的動物,大部分都不太能(或完全無法)掌握意識的象徵性思考,但若少了潛意識,沒有任何動物可以存活。
這是因為,如果所有資訊都在意識層面處理,大腦會當機,因為資訊量太龐大,所以有一些得在「幕後」運作,就像「背景程序」一樣。
潛意識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處理眼睛傳來的資訊。動物若能看得清楚,無論在獵食或群聚時,都能吃得較好,能更有效的避開危險,活得也更久。因此演化就將三分之一的大腦,設計成專門處理視覺,包括解讀顏色、偵測物體的輪廓和移動、感覺深度和距離、辨識物體、辨認臉龐,以及其他任務。想想看,你的大腦有三分之一的部分,都忙著做這些事,但你幾乎對這些過程毫無所知,也無從控制。這所有的工作都不經由意識進行,資料經過消化、詮釋後,再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傳給意識。
換句話說,潛意識的重要功能,就是幫我們篩檢資訊,人類心智每天要接收大量的資訊(估計是每秒一千一百萬筆左右),為了能夠處理如此龐大的資訊,不得不如此演化。

記憶扭曲與刻板印象均與潛意識有關

有意思的是,Leonard Mlodinow也由此談到了記憶的扭曲與缺失。當人類的大腦被設計來快速處理龐大資訊時,在篩檢過程中,潛意識一方面處理感官資訊,二方面對其進行加工,然後有些錯誤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Hugo Münsterberg在《證人席上:心理學與犯罪》(On the witness stand: essays on psychology and crime)一書中,也提過,關於記憶,「首先,我們可以正確記得事件的概要,但記不得細節。第二,我們倘若被迫說出遺忘了的內容,不管我們再怎麼好意、再怎麼努力想答出正確答案,還是會不小心杜撰出一些細節,以填補記憶的缺口。第三,我們會相信自己杜撰出的回憶。
記憶扭曲和喪失的機制和理由,正是潛意識創造出來的。「我們似乎會不自覺的試圖把奇怪的故事,改編成熟悉、易懂的形式。受試者用自己的方式組織故事,以他們的角度讓故事變得更有條理。這種不精確成了普遍的現象,而非例外。……人們會把記憶改造成更合理的形式,而這是「主動的程序」。此外,受試者原有的知識和世界觀會深深影響這個過程,他們會把「個人傾向和成見」帶進記憶裡。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則是,刻板印象也跟潛意識的自動思考程序有關,主因在大腦在傾向上偏好分類。根據Leonard Mlodinow,
然而一九九八年,三位華盛頓大學的學者在一篇論文提出確鑿證據,證明潛意識(或內在)的刻板印象是一種原則,而非例外。……雖然你以為自己評估他人時,都很理性、謹慎,但這個過程其實十分仰賴無意識的自動程序──也就是由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簡稱VMPC)負責的情緒調節程序。事實上,研究顯示VMPC若受損,我們潛意識的性別刻板印象也會隨之消失。
事實上,很多的認知偏誤都跟潛意識的自動化思考有關,例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潛意識還會幫你建構出自我欺騙的自我形象

Leonard Mlodinow指出,
潛意識很擅長利用有限的資訊,建構出讓意識覺得很真實、完整的世界觀。視覺、記憶甚至情緒都是建構出來的產物,混雜了原始、不完整甚至有時互相衝突的資訊。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建構自我形象。
從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即可略知一二。精神科醫師陳豐偉在〈我的選擇我高興(三):努力追求想要的答案,是人類的本能〉即寫道,「我們會按照我們的偏好、期待、渴望,去蒐集資料或忽視資料,在一連串有偏差的「認知微過程」(cognitive microprocesses)裡,接近、打造、評估,形成我們的信念與價值體系。」
我們對自我形象的建構也是基於同樣的運作模式。
既然動機性推理是潛意識的產物,人們也許是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不偏頗、不自利,就算他們做的決定明明都是為了自己好。舉例來說,許多醫生都認為自己不受金錢誘惑,但最近的研究結果卻顯示,收受廠商的招待或禮物的確會影響醫生的潛意識,左右他們治療病患時的決定。同樣的,研究也顯示醫學研究者若接受製藥商的資助,顯然會比獨立研究員更容易做出偏袒贊助商藥物的結論,而比較不會提出對藥商不利的報告。
我們不但會美化自我形象,甚至還會自我欺騙。當然,萬一潛意識扭曲過頭,意識是會發現的。但,為什麼我們會忽視眼前的事實,傾向合理化、美化自我呢?
這是Leonard Mlodinow的答案:
心理學文獻充滿了各種研究,都顯示對自己抱持正面的「幻象」,可以為個人和社會帶來許多益處。研究人員發現,若以各種方式誘導出受試者的正面情緒,受試者會更願意與他人互動,也更願意幫助別人。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與人協議時會更願意合作,也更願意積極解決衝突。他們更擅長解決問題、更容易成功、在困境中也更能堅持下去。動機性推理讓我們的心智得以抵抗不幸,賜予我們力量,得以克服生命中的種種障礙。少了這個過程,我們可能早被困境壓倒了。動機性推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激勵我們努力成為心目中的那個自己。事實上,研究顯示那些能精確評價自己的人,往往受輕度憂鬱所苦、看輕自己,或兩者皆是。相反的,對自己評價過度樂觀的人,卻很正常、很健康。
Leonard Mlodinow的答案很正向,但,一定程度的自我美化對於個人自尊或社會生活,或許有良好的影響,可是如果淪為自我欺騙的自我形象建構,卻未必是好事了。
最後,我大概問了下ChatGPT談潛意識跟自動化思考、認知偏誤的幾個問題,大家或可參考一下:
問ChatGPT潛意識跟自動化思考的關係:
AI回答潛意識跟自動化思考的關係?
繼續問機器人,潛意識跟認知偏誤的關係又是?
順便岔題問一下認知偏誤是怎麼產生的?
最後請ChatGPT舉例,和潛意識有關的認知偏誤。
avatar-img
7會員
12內容數
閱讀。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an T.Y. W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忿恨的囚徒》,Beck從認知療法的角度切入分析各種形式的暴力起源,認為無論是家暴、種族大屠殺或戰爭,背後都有同一套機制在運作:自動化思考引發憤怒與敵意,接著貶低他人與去人性化、將他們視為敵人,再從「非我族類」合理化攻擊行為。
下午我就問了ChatGPT有關性愛機器人的問題。不問還好,一問我真的覺得跟他三觀很不合,他對性愛機器人的評價很負面,而且從使用的語詞看來,連帶對「性消費」與「性的物化」具有偏見,使用它搜尋相關資訊的結果,很可能會成為僵化的、只重政治正確的女性主義者。
Tilly進一步解釋,人類之所以需要說明理由的目的之一,是要「協商其社會生活」,在理由的提供與接收之間,人們其實是要「互相確認、協商或修復彼此之間的適當關係」。換句話說,「社會關係」跟「理由」是密切相關的。我以前沒從這個角度想過問題,這本書算是打開了我的「盲區」。
在《忿恨的囚徒》,Beck從認知療法的角度切入分析各種形式的暴力起源,認為無論是家暴、種族大屠殺或戰爭,背後都有同一套機制在運作:自動化思考引發憤怒與敵意,接著貶低他人與去人性化、將他們視為敵人,再從「非我族類」合理化攻擊行為。
下午我就問了ChatGPT有關性愛機器人的問題。不問還好,一問我真的覺得跟他三觀很不合,他對性愛機器人的評價很負面,而且從使用的語詞看來,連帶對「性消費」與「性的物化」具有偏見,使用它搜尋相關資訊的結果,很可能會成為僵化的、只重政治正確的女性主義者。
Tilly進一步解釋,人類之所以需要說明理由的目的之一,是要「協商其社會生活」,在理由的提供與接收之間,人們其實是要「互相確認、協商或修復彼此之間的適當關係」。換句話說,「社會關係」跟「理由」是密切相關的。我以前沒從這個角度想過問題,這本書算是打開了我的「盲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人類心理存在著我們無法覺察的「無意識(潛意識)」,雖然不容易被個體察覺,對人生卻能造成重大的影響。作者在本書要詳細解說的「後設無意識」,則是更加微妙、深層的存在。後設無意識,形成你思考的根本基礎,形塑你說出的話語、做出的行動,進而影響你的人生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韓國人,中譯為崔森旭。是一位擅長處理行為成癮的精神科醫生,在他行醫二十年來接觸許多賭博與投資成癮的病患,據此分析整理了從學術與實務之觀點,於本書中告訴讀書投資賺錢要先從「瞭解自己心理弱點開始」。而本書的副標:「如何避免決策偏誤」 與「建立合理的常勝原則」。亦即,先避開偏誤,才有機會建立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發現的,是一本簡單易讀的理財書籍,作者是田口智隆,30歲前本來是個負債500萬日元的魯蛇,靠著賺錢筆記,還清債務又賺進一千萬元。 何謂賺錢筆記?其實只要準備一本一般的筆記本,將你每天的花費記下來,寫下品項和金額,像流水帳一樣的每天記錄。 記錄一個月之後,再將所有金錢紀錄分成三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當今變化快速的環境中保持危機意識,並透過有效的分散投資及學習策略來提升財務自由。作者強調了制定理想未來、斷捨離改善時間管理、持續股票投資以及利用部落格和社群媒體來增強投資績效的必要性,並分享了從小額投資開始的實用建議,以培養良好的投資習慣和技能。
Thumbnail
以前就算四、五支電話的鈴聲此起彼落,我的筆依舊不為所動,下筆有如神助。現在卻連聽到蒼蠅拍打翅膀的聲音都會停下腳步。昔日筆動個不停的時候,我根本離不開桌子,別說是一天三餐,連廁所都去不了。原本對於自己一小時能寫就五張稿紙引以為傲,眼下卻衰退到一天平均只能寫二到五張。 ——《死線已是十天前》
遺產繼承是一個複雜且充滿法律技術細節的過程。無論是面對家庭內部的遺產分割,還是需要對外進行債務追討,都需要了解相關的法律工具和方法。本文將帶你了解如何有效地撰寫遺產分割協議書、什麼情況下會喪失繼承權,以及如何透過討債工具和假扣押來保護自己的債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有時你的行為似乎超出了你的控制?或是在某些情況下,你的直覺告訴你該做出的選擇,而你無法解釋為什麼? 那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力量悄然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為,它就是「潛意識」。了解意識與潛意識的區別與運作方式,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
Thumbnail
人類的意識很大的機率是在四維空間運行,然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類)腦神經元不斷運作,download接受意識的訊號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人類心理存在著我們無法覺察的「無意識(潛意識)」,雖然不容易被個體察覺,對人生卻能造成重大的影響。作者在本書要詳細解說的「後設無意識」,則是更加微妙、深層的存在。後設無意識,形成你思考的根本基礎,形塑你說出的話語、做出的行動,進而影響你的人生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韓國人,中譯為崔森旭。是一位擅長處理行為成癮的精神科醫生,在他行醫二十年來接觸許多賭博與投資成癮的病患,據此分析整理了從學術與實務之觀點,於本書中告訴讀書投資賺錢要先從「瞭解自己心理弱點開始」。而本書的副標:「如何避免決策偏誤」 與「建立合理的常勝原則」。亦即,先避開偏誤,才有機會建立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發現的,是一本簡單易讀的理財書籍,作者是田口智隆,30歲前本來是個負債500萬日元的魯蛇,靠著賺錢筆記,還清債務又賺進一千萬元。 何謂賺錢筆記?其實只要準備一本一般的筆記本,將你每天的花費記下來,寫下品項和金額,像流水帳一樣的每天記錄。 記錄一個月之後,再將所有金錢紀錄分成三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當今變化快速的環境中保持危機意識,並透過有效的分散投資及學習策略來提升財務自由。作者強調了制定理想未來、斷捨離改善時間管理、持續股票投資以及利用部落格和社群媒體來增強投資績效的必要性,並分享了從小額投資開始的實用建議,以培養良好的投資習慣和技能。
Thumbnail
以前就算四、五支電話的鈴聲此起彼落,我的筆依舊不為所動,下筆有如神助。現在卻連聽到蒼蠅拍打翅膀的聲音都會停下腳步。昔日筆動個不停的時候,我根本離不開桌子,別說是一天三餐,連廁所都去不了。原本對於自己一小時能寫就五張稿紙引以為傲,眼下卻衰退到一天平均只能寫二到五張。 ——《死線已是十天前》
遺產繼承是一個複雜且充滿法律技術細節的過程。無論是面對家庭內部的遺產分割,還是需要對外進行債務追討,都需要了解相關的法律工具和方法。本文將帶你了解如何有效地撰寫遺產分割協議書、什麼情況下會喪失繼承權,以及如何透過討債工具和假扣押來保護自己的債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有時你的行為似乎超出了你的控制?或是在某些情況下,你的直覺告訴你該做出的選擇,而你無法解釋為什麼? 那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力量悄然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為,它就是「潛意識」。了解意識與潛意識的區別與運作方式,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
Thumbnail
人類的意識很大的機率是在四維空間運行,然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類)腦神經元不斷運作,download接受意識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