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1983年的板中白色恐怖盒子 (八) 事件對曾建元之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板中的白色恐怖事件,讓曾建元決心投考法律系所,研究憲法及三民主義,甚至更廣闊的學問。
清心集寫手群(1983)
但令他不解的父親之決策邏輯,似乎有著許多歷史秘密是全家人都不知道的。曾建元與其妹妹共同不斷地探索史料,拼湊歷史中各個被消失的線索、訊息,以及訪問父親經常往來的密友。直到後來民主政治較為開放的近代,曾群芳才把當年歷史的全貌,說予曾建元兄妹知曉。在其兄妹眼前,展開令其驚訝不已的1947年不為人知的臺灣風雲史………。最重要的是,化解了曾建元對曾群芳的誤解與心結,那個刺進曾群芳內心的壓力刀,終於由曾建元親自取出。
avatar-img
83會員
80內容數
一位廿世紀末的「憤青」,捲入了臺灣民主激烈變化的風浪裡,發起了野百合學運、反軍人干政,參與了廢除刑法100條、反核四街頭運動,繼而成為民勁黨的政策幕僚。在其中不斷的衝浪、溺水、如同在地獄鬼門關前爬回人間。作者從臺灣頭的基隆移居至臺灣尾的屏東潮州,真的脫離那令人混亂的鬥爭世界?還是捲入下一場地方政治風暴?是否一生皆如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曾群芳委託其六第曾馨方校長,以切割方式處理,只要處理曾建元的問題即可,,無須包括他的同學。 曾建元不解,曾群芳對其解釋說:「不能讓對方覺得我們是有組織的行動,這樣事情會更嚴重。也許學生辦刊物是有組織,但是連家長都有組織,那這樣就非同小可了,所以要個別處理,只要每個人都各自處理,這樣就會沒事」。 曾建
曾媽媽向尤文治秘書說:「曾建元平常都在家用功讀書,準備考大學,應該不會做一些違法的事呀」。 尤文治搖搖手對曾媽媽說:「妳不要以為妳兒子只看課本,他什麼都不知道?他連魯迅都知道」。 曾媽媽回頭問曾建元:「你知道魯迅是誰嗎」? 曾建元得意的回答:「妳連魯迅式誰都不知道嗎?我的同學很多人都知道啊」! 尤文
母親坐在縫紉機前鐵青著臉,但手中的活仍不停息,只是今日總是被針扎到指頭,原來學校來公函要求家長到學校說明。 何媽媽為了避開何爸爸因負債心情不佳的家暴,帶著兩個兒子離開家庭,接了許多家庭代工的零工。但債主們找不到何爸爸,於是都轉向何媽媽,迫使她持續搬家,一共遷移了3次,債主找不到她了,一家3口才穩定下
「安全室?學校什麼時候設的單位?做什麼用的」?何榮幸輕聲問了其他3位同行者。 許鍾謹搖頭表示不知道。 葉天祥依然保持細聲說:「安全室在自強樓」! 知識廣闊的曾建元小聲地說:「就把牠想像為明朝的東廠,就是了」。 其他3人聽了,顫抖程度更強烈。 曾建元看著一向友好的訓導主任盧鼎南,卻發現他面容如槁木死灰
何榮幸看到垂頭喪氣的學弟妹,於是振奮地說,「不能編校刊,我們就自己編社刊,讓「自由文風」繼續傳承下去」。果然大夥兒精神起來! 曾建元及高一社員李明哲,則順勢提出向學校申請設立「板青藝文社」。於是在大家鼓掌同意後,同步分頭進行。
此時校長室中,新到任的校長張鎮民,坐在沙發主位上,旁側沙發坐著兩人,從基隆中學陪校長一起過來的圖書館主任蕭碧振,以及擔任維安秘書的尤文治。 「這學校舊建築太多,應該在我四年任內,給予煥然一新」,張校長撫著肥胖的肚子說著。 「屬下會發揮美術專長,設計出有特色的校園風情」,蕭主任諂媚地附和著。
曾群芳委託其六第曾馨方校長,以切割方式處理,只要處理曾建元的問題即可,,無須包括他的同學。 曾建元不解,曾群芳對其解釋說:「不能讓對方覺得我們是有組織的行動,這樣事情會更嚴重。也許學生辦刊物是有組織,但是連家長都有組織,那這樣就非同小可了,所以要個別處理,只要每個人都各自處理,這樣就會沒事」。 曾建
曾媽媽向尤文治秘書說:「曾建元平常都在家用功讀書,準備考大學,應該不會做一些違法的事呀」。 尤文治搖搖手對曾媽媽說:「妳不要以為妳兒子只看課本,他什麼都不知道?他連魯迅都知道」。 曾媽媽回頭問曾建元:「你知道魯迅是誰嗎」? 曾建元得意的回答:「妳連魯迅式誰都不知道嗎?我的同學很多人都知道啊」! 尤文
母親坐在縫紉機前鐵青著臉,但手中的活仍不停息,只是今日總是被針扎到指頭,原來學校來公函要求家長到學校說明。 何媽媽為了避開何爸爸因負債心情不佳的家暴,帶著兩個兒子離開家庭,接了許多家庭代工的零工。但債主們找不到何爸爸,於是都轉向何媽媽,迫使她持續搬家,一共遷移了3次,債主找不到她了,一家3口才穩定下
「安全室?學校什麼時候設的單位?做什麼用的」?何榮幸輕聲問了其他3位同行者。 許鍾謹搖頭表示不知道。 葉天祥依然保持細聲說:「安全室在自強樓」! 知識廣闊的曾建元小聲地說:「就把牠想像為明朝的東廠,就是了」。 其他3人聽了,顫抖程度更強烈。 曾建元看著一向友好的訓導主任盧鼎南,卻發現他面容如槁木死灰
何榮幸看到垂頭喪氣的學弟妹,於是振奮地說,「不能編校刊,我們就自己編社刊,讓「自由文風」繼續傳承下去」。果然大夥兒精神起來! 曾建元及高一社員李明哲,則順勢提出向學校申請設立「板青藝文社」。於是在大家鼓掌同意後,同步分頭進行。
此時校長室中,新到任的校長張鎮民,坐在沙發主位上,旁側沙發坐著兩人,從基隆中學陪校長一起過來的圖書館主任蕭碧振,以及擔任維安秘書的尤文治。 「這學校舊建築太多,應該在我四年任內,給予煥然一新」,張校長撫著肥胖的肚子說著。 「屬下會發揮美術專長,設計出有特色的校園風情」,蕭主任諂媚地附和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1985年初,中央銀行針對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的嚴重掏空和人頭貸款情況,展開突襲檢查。最終有人丟官、有人已成冰冷遺體還不得安寧。資深財政記者王駿在35年後寫作《十信風暴》,透過第一手採訪經驗和歷史材料,寫成有血、有肉、有所本的小說,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國家人權委員會所發布的「人權影片系列」,以二二八及白色恐怖中的受難者為核心,採訪其家屬、有關人士,加以檔案的回顧,試圖還原案件的完整敘事。在邱乾耀事件中,影片中先是聚焦在他民選官員的身份,邱乾耀以無黨籍身份參選,高票當選為苗栗通霄鎮鎮長;後以藏匿共產黨員為罪名,在經歷審判後被執行槍決。
Thumbnail
"返校",在現今耳熟能詳的恐怖遊戲背後,那隱藏的歷史是不可忽視的,那些年的白色恐怖,那些年的人權問題。在白色恐怖時期,基隆中學裡的校長鍾浩東因加入共產黨,偷偷舉辦讀書會,發行光明報,一行人被捕並被當作政治犯槍決,那群熱血青年雖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悔,但心中最放不下的妻兒卻只能有著喪失親人的悲痛。
「這個人很重要嗎?」是現代許多人在面對轉型正義時會發出的疑問,歷史在經過時間的洗刷後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但在某些人的心中,卻依舊是一道難以忘懷的疤。
Thumbnail
許多人對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印象,多是知識分子。這不只忽略了其他階層的受害者,對於知識分子的想像也頗為片面。基於台灣現在所處的國際情勢及威權時代的教育,我們往往將共產黨視為壓迫者,而忽略了共產黨及被牽連者同為受害者的面向。 本影片所介紹的大江屋事件,就是確實抓到真的共產黨,但同時牽連許多無辜民眾的案例。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我覺得作者彭素華老師很厲害,她很會利用真有的歷史事件,其中的小人物來凸顯歷史事件對小人物的影響。 . 例如這本書的第二部「黑糖糕的故事」。講到嘉義遇到228事件之後,整個市區陷入很亂,義勇軍與國民政府互有斬獲,也不到在開協調會議。而我們比較會知道是,陳澄波、潘木枝等人,或是那場「本來是協調會,後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1985年初,中央銀行針對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的嚴重掏空和人頭貸款情況,展開突襲檢查。最終有人丟官、有人已成冰冷遺體還不得安寧。資深財政記者王駿在35年後寫作《十信風暴》,透過第一手採訪經驗和歷史材料,寫成有血、有肉、有所本的小說,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國家人權委員會所發布的「人權影片系列」,以二二八及白色恐怖中的受難者為核心,採訪其家屬、有關人士,加以檔案的回顧,試圖還原案件的完整敘事。在邱乾耀事件中,影片中先是聚焦在他民選官員的身份,邱乾耀以無黨籍身份參選,高票當選為苗栗通霄鎮鎮長;後以藏匿共產黨員為罪名,在經歷審判後被執行槍決。
Thumbnail
"返校",在現今耳熟能詳的恐怖遊戲背後,那隱藏的歷史是不可忽視的,那些年的白色恐怖,那些年的人權問題。在白色恐怖時期,基隆中學裡的校長鍾浩東因加入共產黨,偷偷舉辦讀書會,發行光明報,一行人被捕並被當作政治犯槍決,那群熱血青年雖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悔,但心中最放不下的妻兒卻只能有著喪失親人的悲痛。
「這個人很重要嗎?」是現代許多人在面對轉型正義時會發出的疑問,歷史在經過時間的洗刷後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但在某些人的心中,卻依舊是一道難以忘懷的疤。
Thumbnail
許多人對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印象,多是知識分子。這不只忽略了其他階層的受害者,對於知識分子的想像也頗為片面。基於台灣現在所處的國際情勢及威權時代的教育,我們往往將共產黨視為壓迫者,而忽略了共產黨及被牽連者同為受害者的面向。 本影片所介紹的大江屋事件,就是確實抓到真的共產黨,但同時牽連許多無辜民眾的案例。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我覺得作者彭素華老師很厲害,她很會利用真有的歷史事件,其中的小人物來凸顯歷史事件對小人物的影響。 . 例如這本書的第二部「黑糖糕的故事」。講到嘉義遇到228事件之後,整個市區陷入很亂,義勇軍與國民政府互有斬獲,也不到在開協調會議。而我們比較會知道是,陳澄波、潘木枝等人,或是那場「本來是協調會,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