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預測腦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多系統萎縮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簡介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攀升,台灣已逐步進入老年社會。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台人口比例已超過14%,預計在未來幾年內還會繼續攀升。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容易患上腦部疾病,例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這些疾病不僅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及困擾,也會對家庭和社會產生極大的負擔。 失智症是腦部退化的一種常見疾病,其主要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語言障礙、空間認知障礙等;而巴金森氏症則是一種運動神經系統疾病,其常見的症狀包括顫抖、僵硬、運動不靈活等。從過往國健署的統計資料發現,大於 40 歲的國民罹患比例開始增加,並且隨著人口老化,這兩種疾病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
依據上述情況,為了解並預防這些疾病如何發生,許多學者投入大量資源來進行這些腦部疾病的研究,以下就來了解一下最新的研究進展。

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 (RBD)

以下是個真實案例:著名的美國演員、導演、編劇和作家艾倫·艾達正在逃命,艾倫·艾達因在1970年電視連續劇外科醫生中扮演的角色而出名,現實中他並沒有在片場。但他感覺這個威脅是真實的。他看到一袋馬鈴薯,抓起來扔向襲擊者。但事實上他在臥室裡,從睡夢中爬起來,而那袋馬鈴薯是他剛才扔給妻子的枕頭。 這就是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簡稱RBD,是一種與腦部REM睡眠調節系統的異常有關的疾病。RBD的症狀包括夢遊、説話和肢體動作等。患者會在REM睡眠期間內表現出活動性夢,例如夢遊、大喊大叫或攻擊性行為。這與孩童或成年人發生夢遊與夢囈的狀況不同,因後者發生在非動眼期。也因此,RBD可能會給患者和配偶帶來一定程度的身體和精神上的負擔。 根據統計,RBD影響全球人口的0.5%至1.5%,其中大多數是較年長的成年人,特別是男性。而罹患RBD的患者,有80%的機率,會發展出神經退化性疾病( neurodegenative disease),這包括了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所以學者積極想探討如何去預防RBD以減少後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產生。目前科學家認定RBD是神經退化性疾病最強的前驅症狀標記 (prodromal marker)。

RBD與腦部疾病的關聯

在80年代後期,RBD的第一個病例被發現後,更多研究結果證實約80%RBD患者會在10-15年內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這就表明了RBD確實與腦部疾病有很大的關聯性。 根據研究,與RBD有關聯的腦部疾病有三種:1. 巴金森氏症 2.路易體痴呆症 3. 多發性系統萎縮症。 這些疾病皆是因為神經細胞內出現路易體蛋白質(alfa-突觸核蛋白)的沉積而造成神經細胞退化或數量減少所致。至於為何會有路易體蛋白質產生堆積,至今仍無法解釋,所以也無法完全治癒此三種疾病。一般來說,為提升身心舒適的狀態,一旦罹患這三種疾病後,多採取藥物治療控制症狀並配合調整生活方式。

RBD的成因

科學家懷疑,RBD是由於突觸核蛋白聚集於腦幹相關區域所造成的神經變異所導致的,這些區域的功能是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使我們的身體無法動彈。在正常的狀態下,突觸核蛋白參與神經元的功能,但當「錯誤折疊」成非典型結構時,它就會形成有毒的團塊,堆積在細胞中。而在90%的RBD患者腦內就找到這些蛋白的堆積。 但是,RBD的發生,並非一定是與突觸核蛋白的堆積有關,也有部分是因為抗憂鬱藥物、嗜睡症與腦幹腫瘤有關。但可確定的一點就是,當RBD發生時,若伴隨著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早期跡象,人們往往會更快地發展為神經退行性疾病。

RBD預測腦部疾病的方法

根據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研究發現,路易體蛋白可能開始於腸道,後經由迷走神經進入腦幹而擴散到影響運動和認知的腦部區域。 此外,一些研究人員也提醒,因巴金森氏症有兩種亞型:腸型和腦型,若以RBD進行預測時,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罹患RBD的腸型巴金森氏症患者,通常在運動和認知能力下降之前很久會出現便秘等症狀。而罹患腦型巴金森氏症患者,RBD可能比運動問題出現得更晚。所以對利用RBD來預測巴金森氏症時要特別留意其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早期跡象。

運用治療RBD的病人來預防突觸核蛋白病

目前針對RBD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和改善睡眠環境等。藥物治療可以減少RBD症狀的發作,且控制後續腦神經細胞病變的擴大,而非藥物治療包括改變睡眠環境,例如使用安全床欄以防止跌落等。
針對巴金森氏症和其他突觸核蛋白病的治療方法,目前均只能控制症狀,卻無法減緩或阻止潛在的神經退化現象,因為當人們患上這種疾病時,大多數的神經細胞已經死亡,也就是進行干預的時機可能已經太晚了。但是在RBD患者身上測試這些看似失敗的藥物卻可能會成功,因其作為疾病的早期階段的前驅症狀標記,RBD提供了一個更有可能與更有效的治療窗口。 現今,北美前驅期突觸核蛋白病 (NAPS) 聯盟正致力通過各種研究來尋找突觸核蛋白病的臨床和生物標記,包括腦部掃描、基因檢查和血液與腦脊髓液測試,以期能治癒突觸核蛋白病。NAPS正在利用這些RBD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經由各種研究方法,希望可以發現RBD患者是如何發展成突觸核蛋白病,以及其病程發展狀況,並能利用這些資訊,在突觸核蛋白病臨床病徵出現前就治癒患者,甚至能更進一步利用這些資訊來治癒突觸核蛋白病,如巴金森氏症。

預防RBD與巴金森氏症等突觸核蛋白病

現階段對於RBD與巴金森氏症等突觸核蛋白病均無治療方式,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等強度的運動有助於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和認知症狀。
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提高大腦神經可塑性、改善神經運動功能,也能夠刺激大腦釋放神經營養因子,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來保護神經元免受損傷,促使新的神經元生成。這些作用均能保護神經,並減少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同時並延緩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進展。此外,運動還能改善心理健康。RBD和巴金森氏症患者往往伴隨著焦慮、抑鬱和壓力等心理問題。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其調節情緒,減輕心理壓力,並提高生活品質。

結語

隨著對腦部疾病的研究不斷的深入,我們對RBD的了解也越來越多。而RBD是突觸核蛋白病的早期徵兆,利用RBD進行早期干預也能對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患者應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繫,以便密切關注這些疾病的發展。同時,運動在預防與治療RBD和突觸核蛋白病具有顯著的優勢,能提高大腦神經保護作用、改善心理健康、增強運動功能以及延緩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展,進而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43內容數
✨ 歡迎來到「知識禪修天」 ✨ 在這裡,你將獲得最新的醫學常識,與心靈成長的智慧。 我們不僅關注你的身體健康,還陪伴你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無論你是想掌握前沿醫學知識,還是尋找心靈的片刻寧靜,這裡都是你的歸宿。 🌟 訂閱我們,一起踏上健康與智慧的成長之旅吧!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Thumbnail
#預防" 老人痴呆症 " 的最佳方法 #無解病症,散戶勘破驚天騙局 #老年癡呆竟然也會傳染?#阿爾茲海默真的無法治癒嗎? ( 14 : 45是重點! ) #要持續和社會接觸 , 不能當孤獨老人!! 針對阿茲海默症(也稱為老年痴呆症),目前雖然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但有一些治療、預防和減緩病程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腦部疾病,該文章介紹了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優化免疫系統、避免慢性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頭部外傷、以及飲食和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譫妄症(delirium)是一種「急性」的意識及精神狀態的變化,經常發生在 65 歲以上的老人族群。譫妄症的主要症狀包括注意力分散無法集中、認知功能急性惡化、幻覺及妄想等。本文探討了造成譫妄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治療方式,同時介紹了中醫治療方式。 更多內容請參見。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Thumbnail
#預防" 老人痴呆症 " 的最佳方法 #無解病症,散戶勘破驚天騙局 #老年癡呆竟然也會傳染?#阿爾茲海默真的無法治癒嗎? ( 14 : 45是重點! ) #要持續和社會接觸 , 不能當孤獨老人!! 針對阿茲海默症(也稱為老年痴呆症),目前雖然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但有一些治療、預防和減緩病程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腦部疾病,該文章介紹了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優化免疫系統、避免慢性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頭部外傷、以及飲食和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譫妄症(delirium)是一種「急性」的意識及精神狀態的變化,經常發生在 65 歲以上的老人族群。譫妄症的主要症狀包括注意力分散無法集中、認知功能急性惡化、幻覺及妄想等。本文探討了造成譫妄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治療方式,同時介紹了中醫治療方式。 更多內容請參見。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