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字可指時間上的「先後」,也可指空間上的「前後」。我奮力查閱資料,古人使用 「身後」一語,都是表達時間意義:身體消失之後,亦即「死後」。我找到的例子有:
1.[杜甫]詩<夢李白>--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2.[辛棄疾]詞<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3.[張溥]文章<五人墓碑記>--贈諡美顯,榮於身後。
4.[洪應明]的<菜根譚>格言--故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
5.[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某甲將死,囑其婦曰:我生無餘貲,身後汝母子必凍餓。…
6.[曾樸]的<孽海花>--後來[長卿]死了,不但身後蕭條,還有一筆大虧空。
現在這個詞在殯葬業廣告、訃聞或對逝者的頌詞中還頗常見。不過附上這張照片中的禮儀公司看板,倒是暴露很多人分不清ㄥ、ㄣ的問題,國語教育亟待加強啊。
時代推移至今日,「身後」另外多了空間意義:身體後面。咦,難道「背後」一詞被現代人遺忘了?
起先,我是在電視新聞察覺的--即時連線的災難現場直播畫面,記者抓著麥克風說:「各位觀眾,我身後是土石大崩落的現場…」我想,這記者莫非不讀古書,直接望文生義?但望文生義實屬不良習慣,潛藏著危險。試想,遮雨的器具叫「雨具」,依照如此反射思維,那遮太陽的器具會叫做甚麼呢? (尷尬了---)
後來我再深入探求,發現不只記者,連許多流行歌詞都表示這個意思。像是{流星雨}唱道:我在你身後,為你布置一片天空;{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寫著:從來就沒冷過,因為有你在身後;[阿妹]唱過一首歌,歌名直接叫{身後},別誤會成安排後事。
看來,「身後」已經無性繁殖出兩種意義了。這可能會衍生一些麻煩,譬如你去看朋友,他告訴你:「在我身後有一棟樓房,給我兒子住的」,你必須琢磨琢磨,到底是在介紹環境?還是交代遺言?然而就像機器多一個按鍵多一個功能,意思多一個或許也有好處。有一首流行歌,名叫{做你身後的女人},假使把它寫成戲劇台詞,那就適合用在兩種場景,其一是男人立志出外打拼,純情少女款款告白;其二是女人在病榻前對著垂死的男人,含淚訴說。
基本上,我不贊成字、詞擁有繁多的意涵,因為容易使閱讀者誤解作者本意,這也是後世對古書的理解眾說紛紜的原因。所以拜託大家使用文字應當謹慎、正確,幸勿亂假借引申,造成別人或子孫腦袋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