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投資」專欄(專欄介紹)每月分享至少 2 篇「潛力股」研究心得分享(無任何買賣建議),非訂閱戶可以閱讀公司與其產品的基本介紹,訂閱戶則可閱讀作者深入分析的價值內容。訂閱費用每月僅99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發掘有潛力的投資機會,歡迎訂閱支持。另外,為避免錯過最新文章,請按下「追蹤」按鈕,並加入邏輯投資臉書按讚,作者將不定期分享市場觀點與個股看法。
※ 近期發布文章:
※ 記憶體產業復甦可期,但台股模組廠已漲多
美光(Micron)29日召開2023會計年度第2季度財報會議,財報重點如下:
- 2Q23業績虧損,其中營收36.9億美元(YoY-53%|QoQ-10%)毛利率 -31.4%,虧損主要來自公司主動打銷庫存,提列14.3億美元損失。
- 公司表示將持續裁員及緊縮支出政策,預計整體裁員率將接近15%,並對高階主管實施減薪、全面停發獎金、遇缺不補。另外2023會計年度資本支出投資70億美元,較2022年度縮減超過40%;另外晶圓設備(WFE)支出也將縮減超過50%。
簡單說美光將繼續裁員、縮減支出跟打庫存,並且在下一季仍將維持相同行動,這也反映目前記憶體報價下滑,市況不佳的現況。
但美光管理層對後市看法已經趨向樂觀,包括:
- 公司觀察在多個終端市場,客戶庫存已經減少,未來數月將看到供需持續改善。
- 存貨週轉天數已在2Q23觸頂並開始下降。
- 因整個記憶體產業都在縮減資本支出及降低產能利用率,同時下游因庫存堆積導致需求衰退,預計2023年供給增長將低於需求增長,若產量進一步下降,則市場復甦可望加速。
- 手機市場:主要客戶庫存恢復正常,但OEM廠庫存仍處於較高水準,預計2023年手機銷量將些微下降。
- 伺服器市場:2Q23季底收入觸底,3Q23開始增長,到年底庫存可望達到健康水準。
- PC市場:預計2023年銷量將下降4-6%,回到2019年水準,雖然庫存仍偏高,但有顯著改善,預計下半年需求會優於上半年。
- A認為AI是資料中心需求增長的長期驅動力,因AI伺服器需要8倍的DRAM容量及3倍NAND容量,將創造2025年更高的需求總量天花板,並自認技術居於領先地位,可以佔據優勢。
簡單說,美光認為雖然記憶體仍供過於求,報價持續下跌,但庫存跟存貨週轉天數等指標已經開始改善,加上供給下降,而需求雖然短期下降,但未來可望復甦(包括手機、PC、伺服器市場回溫,以及AI伺服器驅動更多需求),因此未來報價可望回升,並暗示報價未來進一步調漲(所以打銷的庫存可能會變成未來的獲利…)。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又有兩起重要消息:
這則消息造成美光股價再度下挫,但美光僅11%營收來自中國市場,且中國應不至於連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記憶體產品都封殺(嗯?不過牽連到中國政府,感覺話還是不要說得太滿),因此若制裁真的實施,預估僅會影響美光的營收個位數比例。
三星電子於7日宣布減產,聲明強調「正在將記憶體產能削減至有意義的程度」,因為三星的DRAM全球市佔率高達45%、NAND Flash高達35%,因此三星的減產具有重大意義,至少可以預期記憶體跌價會更快見底,庫存修正也會加速,但三星並未透露減產的幅度。
考量記憶體產業龍頭都在進行減產動作,因此記憶體報價應該會更快落底,有利於這個產業的復甦。
但問題來了,現在適合進場投資嗎?
以台股來說,相關的記憶體模組廠其實都漲了不少,很多公司股價甚至回到前波高點,特別是宜鼎、宇瞻、十銓,這三家公司從股價淨值比的角度來說,似乎都明顯偏高,我自己會選擇避開。
但若將視角放到美股,美光仍處於歷史股價淨值比相對低水準的位置,或許仍有布局空間,我自己也是選擇布局美光,至於怎麼操作美股?讀者就自己做功課吧!現在複委託跟海外開戶其實不難,就不在此特別介紹了。
※ 自行車產業庫存去化不如預期,巨大股價淨值比落入歷史低點,但進場投資須考量時間成本
邏輯投資在「
潛力股追蹤|【邏輯投資】潛力股週報2022.12.18」的週報內容中,針對過去曾追蹤的潛力股政伸(8481),當時就評論提到
自行車終端銷售及庫存去化並不樂觀,也不認同巨大(9921)當時提到1H23庫存去化的觀點,認為去化時間至少需要1年,並基於機會成本考量停止追蹤政伸。
那現在1Q23結束了,我們來看看目前的自行車市場狀況是否符合當時預期。
首先是巨大果然改口了,22日巨大執行長劉湧昌坦言,庫存高得超乎預期,去化速度比意外得更慢,最快要9月之後庫存水位才能降得下來。中國市場是唯一2022年銷售成長的市場,今年預計維持雙位數成長。另外歐美銷售狀況雖差,但美國市場有逐漸回溫,判斷今年比2019年好一點,而高階車款需求仍維持強勁。
美利達董事長曾崧柱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庫存大概要1年才能解決,並提到過去三年的旺盛需求、海運塞港、關鍵零件缺料提前下單等因素,造成庫存堆積,但現在卻遇到美國升息、俄烏戰爭等因素,造成需求急凍。
自行車產業兩大龍頭的觀點符合當時「邏輯投資」對庫存去化的預期,而自行車市場的現況也可以從近期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覽會看得出來,根據BIKEeurope的報導,自行車售後市場買家原本是展會的主要參加對象,但今年沒有參加活動,反映高庫存及未來市場的變數影響參展意願,且很明顯即使未來一季銷售良好,也不足以讓庫存回到正常水位,因此興趣缺缺。
另外根據其他相關媒體報導,加拿大跟英國的業者庫存也都大幅溢出,而且隨著新庫存持續湧入,業者面臨折扣或降價去化的壓力,不然現金流可能會出現問題,顯示整個行業上中下游都面臨挑戰。
巨大的股價從3月中下跌後,目前在170-180元區間盤整,從股價淨值比的角度來看,已經達到歷史低點(目前為2.07倍),但不確定市場是否已經把整個悲觀情境都納入定價,若是長期投資,目前巨大的股價是不錯的,但因去化時間仍然漫長,現在切入可能也需要把時間成本納入考量,且今年的劇本可能是「經濟軟著陸」,自行車銷售狀況或將持續承壓,仍須後續觀察。
※ 台端(3432)虧損啟示錄
台端(3432)31日重訊公告,由於投資的 4 檔基金難以贖回,因此提列全部損失 16.82 億元,4Q22大幅虧損19.86元,2022年全年虧損17.57元,而公司資本額不過6.66億元。
簡單說,台端吃到「龜苓(歸零)膏」,投資部位無法順利贖回,只好先認列虧損,後續如果運氣好,可以贖回或清算拿回部分資產,有可能回沖,但不管如何,這家公司目前已命在旦夕。
那要怎麼避開這種公司呢?
其實財報是一家公司的「導覽」,如果你有看台端3Q22的季報,你應該會知道幾點關於台端顯而易見的狀況:
- 本業不賺錢,且營收大幅衰退,虧損亦持續放大
- 公司2022主要收入來自業外項目「其他利益及損失」
- 業外收入其中一半來自「匯兌利益」,另一半來自「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損益」
若你懶得看財報,其實像是「財報狗」這樣的網站,也有整理出「業外收入占稅前淨利比」這樣簡單的指標,從圖中可以看到,這家公司長年業外收入占比接近200%,代表本業虧損,由業外收益輸血貢獻收入。
所以當你要投資這家公司,你就必須去釐清公司業外收入的品質,以台端為例,它的收入主要來自投資有價證券,那這些金融資產的安全性與獲利表現,就是你必須考量的地方。
但若你真的喜歡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有價證券或基金,那你又何必透過台端這家公司間接投資呢?
作為投資人,我們絕對要避免只看EPS單一指標就買進,因為一家公司的盈餘品質及穩定性,才是公司長期價值的核心所在。
另外台端這個案例也再次提醒我們,股票仍是高風險的投資項目,適度分散才能幫自己建立基本的防火牆,不至於在公司暴雷後血本無歸。
※ 房地產銷售市場仍維持低迷,3月月增可能只是短期現象
代銷龍頭海悅(2348)發布營收公告,我們可以透過追蹤海悅的月營收,了解房地產銷售市場的熱度,因為該公司手握全台代銷案量達2千億元,具有一定指標性。
海悅公告3月營收2.67億元,MoM+32.28%,YoY-45.54%,雖然營收有增溫趨勢,但仍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
另外根據六都公告3月買賣移轉棟數:
- 台北:2,255棟,MoM+20.9%、YoY-29.5%
- 新北:5,539棟,MoM+26.3%、YoY-13.5%
- 桃園:3,395棟,MoM+50.9%、YoY-19.7%
- 台中:4,047棟,MoM+25.2%、YoY-18.3%
- 台南:2,181棟,MoM+48.2%、YoY-10.1%
- 高雄:3,443棟,MoM+31.9%、YoY-14.8%
- 合計:20,860棟,MoM+31.9%、YoY-17.4%。
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呈現的狀況與海悅營收變化一致,3月有明顯月增長的原因,可能是因為2月天數較少,以及平均地權條例通過後,利空出盡,使得買氣稍微回籠,但這不代表房地產市場邁向復甦或重回成長。
預期今年房地產市場仍會持續降溫,呈現「量縮/價微跌」的趨勢,也呼籲營建股投資人要記得追蹤建案的實際銷售情形,若銷售止步,就不該對未來營收入帳過於樂觀。
※ 小建商有資金壓力,房地產市場賣方將趨軟
上個月底聽到幾個關於房地產市場的消息,跟讀者分享:
- 內政部已經準備召開「平均地權條例」最後階段的子法修法會議,4月子法修正完成並報准後,應該很快就會上路。
- 建商不斷跟政府反映「限期開工令」以及「土建融資困難」等問題,中央有承諾會放寬,但據說中南部建商或小型建商到銀行那邊溝通還是被打回票。
- 因為央行升息、工料雙漲、銷售急速放緩,加上融資困難及限期開工等因素疊加,六都以外建商或小型建商資金壓力越來越大。
- 有的代銷對接案缺乏信心,因為銷售狀況與市場展望並不樂觀。
基於這些資訊,「邏輯投資」認為可能會發生下列狀況:
- 小型建商資金壓力持續增加,有可能會被迫釋出土地或帶建照的案子,對籌資管道較多的上市櫃建商來說是利多。
- 上市櫃建商的股利政策可能也會開始收緊,或持續辦理增資、發債,因為若要持續開案或購地,需要備足資金。
- 18個月限期開工令、央行升息對房地產市場及建商的壓力逐漸放大,且供給端逐步開出,勢必帶來削價競爭的壓力。
- 房價會大跌嗎?我覺得不會,因為前幾年的房市大漲,支援了建商的口袋深度,但預期建商會傾向透過「廣告價」、「優惠活動」、「頭期款借款補貼」、「贈品」等方式來吸引購屋者並逐步去化庫存,售價會持續鬆動,目前仍跟「市場觀察解讀|平均地權條例的眉角?真能打房?房價跌多少?跌多久?對營建股影響?一口氣看完!」這篇文章當時的觀點一樣,認為房價會走緩跌路線。
※ 中國復甦預期從「報復性消費」轉「慢熱」
從1月份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來看,中國的消費信心仍處低迷,這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釋,包括長期的疫情封鎖、房價大跌、爛尾樓擔憂、青年人高失業率、中美貿易戰、供應鏈移轉等,所以若想像中國消費者會在解封後突然像吃了大補丸一樣信心倍增,是不可能的任務。
特別是房市,下圖(上方)可以看到中國走了一段長期的房市多頭(2016-2022),這也帶動中國消費信心的提升(下方);但在中國政府為避免房地產泡沫化,主動打擊房市,加上封城影響,消費者信心雪崩。
受傷的心靈是需要時間療傷的,消費者信心也是,但往好處想,中國目前房價下跌的狀況似以見底,如果房市回溫,配合中國刺激消費政策拉抬,消費者的信心應該會逐漸回歸,並開始反映在終端消費市場上,有利於各行業的復甦。
※ 潛力股財報及股利配發總整理(截至20230409)
本週表格新增2家潛力股-勤美(1532)、上洋(6728),另外新麥公告4Q22財報及股利配發情形,另外亞昕也公告了股利配發政策。
接下來追蹤潛力股清單當中部分公司的近況。
(歡迎付費訂閱解鎖更多深入分析與價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