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為何而唱?新世紀民謠的歷史感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2 年 1 月下旬,我的 Spotify 帳號在週五的 Release Radar 推送了〈你的日子〉(Твій день),其中四位烏克蘭歌手猶如四種極端,難以想像他們同台演出會發生什麼事,這首歌竟融合了他們各自的特色,堪稱夢幻組合:歌聲空靈的 ONUKA 以電子音和傳統樂器如笛子見長,樂迷如果沒看新歌資訊,聽到前奏可能會猜這是她們的新歌。然而接下來出現的人聲居然來自新晉饒舌女王的阿琉娜(alyona alyona),這段與悠揚笛音有所反差的有力唸唱難免會讓人「咦」一下,但驚喜還沒完。短暫的管樂過門宣告了鐵肺才子阿爾騰‧皮沃瓦羅夫(Artem Pivovarov) 進場,如他標誌的重拍進一步炒熱整首歌的氣氛。到了高潮的副歌,則由屢獲大獎的人氣樂團 The Hardkiss 女主唱茱莉亞‧薩妮娜(Julia Sanina)擔綱,超具辨識度的嗓音在合唱中依然氣勢非凡。
〈你的日子〉(Твій день) 的單曲刊頭
原來這是電影《這個週末最美好》(Найкращі вихідні)主題曲, 2 月 2 日在烏克蘭上映,從預告看起來是個群像喜劇,串起所有角色的是基輔(疫情前)每年夏天舉辦的亞特拉斯週末音樂節( Atlas Weekend)。自從 2019 年開始稍微關注烏克蘭音樂,常常覺得驚喜連連,看到音樂節的消息也想像了一下,也許以後哪一年可以去參加(儘管我很討厭人多的地方,這個音樂節的人潮超過五十萬囧),沒想到一個月後俄烏戰爭爆發,瞬間有夢想破滅的感覺。
一年過去了,彷彿理智終於超越情緒,想著與其怨恨國際局勢,不如讓自己多長點知識,讀幾本跟烏克蘭有關的書。當然聽歌還是要靠 google 翻譯理解歌詞,但讀完這幾本書,隱約可以看出一些歌怎麼與歷史互文。

重返排行榜的百年老歌

〈哦,草原上的紅莢蒾〉(Ой у лузі червона калина)歌詞只有四句,旋律很好記,2022年在烏克蘭的相關歌單常聽到,查了一下,居然比烏克蘭國歌更古老,成曲於1914年。之所以再度被廣泛傳唱,是因為 BoomBox 主唱安德烈‧赫利夫紐克(Andriy Khlyvnyuk)2022年2月27日,穿著軍裝以基輔聖索菲亞主教座堂為背景,唱了無伴奏版並上傳 IG,南非音樂家 The Kiffness 重新混音成電音版,上傳 Youtube 並聲明這個版本的收入會捐助給俄烏戰爭的人道救援單位。許久沒發表新作的英國老牌搖滾樂團平克‧佛洛伊德發行挺烏單曲〈Hey Hey Rise Up〉,也擷取了安德烈的影像片段重新編曲(相關報導)。總之,社群媒體的散佈讓這首歌引起廣大關注。
持步槍的安德烈所唱的,是 1914 年史蒂潘‧查內茨基(Stepan Charnetskyi)為烏克蘭鍚奇步槍兵寫的軍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時的烏克蘭分屬於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在俄羅斯帝國眼中,西疆的這群人雖然使用不同的語言,跟俄羅斯基本上是同文同種,因此稱之為「小羅斯」,為了避免小羅斯生出異心,帝國致力用文化和語言同化小羅斯人。另一方面,奧匈帝國賦予境內各族群較多的民族自決權,只要維持帝國認同,各族群之間彼此競爭對立反而有助於政治勢力互相制約。
戰爭爆發時,奧匈帝國境內,身處東部戰區最前線的烏克蘭民族運動者組成了烏克蘭人最高議會,在為帝國效忠的基礎上成立鍚奇步槍兵團,他們的短期目標是拿回俄羅斯攻下的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長期目標則是分割奧屬加利西亞和俄屬烏克蘭地區,獨立建國。以結果來看,烏克蘭人確實在1918 年達成目標了,但不算成功,因為沒有自衛能力的烏克蘭國後來又分別併入蘇聯和波蘭。
百年歷史見證,建國失敗沒關係,歌在國猶在。

讓歐陸同悲同憤

2022 年歐洲歌唱大賽在德國舉行,主辦方邀請 2016 年代表烏克蘭贏得大賽的賈瑪拉(Jamala)擔任表演嘉賓。賈瑪拉一襲黑色套裝,左手纏著烏克蘭國旗,唱起當年奪冠的〈1944〉,從彷彿還驚魂未定的第一句「當陌生人到來」(When strangers are coming),就緊緊勾著聽眾的心緒,指控著意圖吞没眾人靈魂的自以為神。最後吟唱轉為吶喊和海豚音,背景中群鴿飛過發光的樹。悲憤過後,也許希望終將降臨。
歌裡沒有指涉陌生人或自以為神的人是誰,2016 年俄羅斯仍跳腳抗議,因為賈瑪拉是克里米亞韃靼人,自承寫的是祖母輩的故事——1944 年蘇聯打敗半島上的德軍後,認定克里米亞韃靼人集體協助德軍,史達林簽下了強迫韃靼人東遷烏茲別克和西伯利亞的命令,許多韃靼人在遷徙途中死亡,之後回到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多數成了俄羅斯人,韃靼人淪為少數族群。
雖然歷史已遠,但俄羅斯在 2014 年派軍隊進入克里米亞,強制公投讓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聽到這首歌難免認為有影射的寓意。而俄烏戰爭進行中的當下,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場戰爭從 2014 年就開始了。

轉化悲劇的力量

2016年,車諾比核災滿三十週年之際,電氣民謠樂團 ONUKA 發行了一張迷你專輯《Vidlik》,五首曲子結合了傳統樂器、電子合成音,女主唱娜塔時而學機器人唸唱,時而以空靈嗓音高歌,據娜塔在訪談中所言,這些音樂安排非關希望,非關靈魂不朽或內在自由,而是當她前往車諾比隔離區一帶,她所看見的自然生命力,相較之下「人生太短,死亡太必然」(譯自〈19 86〉歌詞 But life is too short, And death is so sure),想要操弄自然的人類則遭到人造物反噬——車諾比核災從方方面面來看都是人禍造成的悲劇。
ONUKA 的歌曲甚少煽情元素,時常給予聽者夢幻、輕盈的感受,但其實娜塔致力於復興傳統音樂和樂器,因為她從祖父學習到的傳統音樂文化,令她明白何謂「家園」。如果她們的音樂聽起來新奇,一方面可能是大家對烏克蘭的傳統音樂十分陌生,另一方面則是娜塔找到了融入當代元素的獨特途徑。
除了《Vidlik》,2021 年,也就是車諾比核災三十五週年之際,烏克蘭及國際音樂人共同合作了一張風格殊異的《車諾比之聲》(Sounds of Chernobyl)專輯,歌詞有英文,也有烏克蘭文。
這些多元聲音似乎可以說明,對烏克蘭而言,車諾比核災的檢討與省思無法止於應對災難的行政流程或能源政策。災難現場明明在烏克蘭境內,烏克蘭人卻沒有處置主導權的無力感,成了最主要的討論和行動驅力。《烏克蘭》(The Gates of Europe)的作者謝爾希.浦洛基指出,對莫斯科統治集團的反感,讓烏克蘭的共產黨統治階層和民主反對派從中找到「共同利益」。我想,長遠來看,車諾比核災是促使烏克蘭脫離蘇聯的原因之一,也是烏克蘭必須獨立於俄羅斯的提醒象徵物。

為何而唱?

BBC 報導, 2012 年的調查,烏克蘭精華時段的廣播節目中,烏語音樂只佔 3.4%,其他音樂可想而知是俄語。 在《新烏克蘭民歌》(Новий український фольк)紀錄片中,幾位烏克蘭音樂人承認 2014 年廣場革命和克里米亞危機是職涯分水嶺,而他們可能不是少數。2016年政府發佈新法規,廣播節目中的烏語音樂必須佔歌單的四分之一,並且要在一年後逐步提升到 35%,這個法規從某方面提升了烏語音樂的市場需求,為流行音樂的多元風貌推波助瀾。不論是從法規或音樂人的抉擇來看,我們應該都可以說,如今烏語流行音樂這般百花齊放是最近十年才發展起來的成果。
不過這樣的成果應該是有音樂產業長期發展為基礎,即使是俄語音樂。同時還要有深厚文化底蘊供年輕音樂人去挖掘,例如老奶奶唱的俚俗歌謠、山區民族的傳統儀式、吟遊詩人用的傳統樂器……
我曾認為藝文是非常脆弱的,生存面臨危機時,誰還管音樂?當唱歌的人不在,當樂譜和樂器銷毁,當人們遺忘,音樂也就不復存在了。然而,開始了解音樂人創作背後的歷史和故事後,會發現烏克蘭音樂人確實在意念和創作之間取得平衡,找到聲音的力量,不懂的人可以只是欣賞彩虹,(試圖)理解的人則可能聽到為存續所發出的自由之聲。

參考書目

本來讀完以下的書想寫讀書心得文章,但仔細想想,應該沒有什麼簡短的文章可以比書更完整介紹烏克蘭史,還是寫寫音樂相關的故事就好了。
《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抗俄戰爭的歷史源起、地緣政治與正義之辯》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烏克蘭抗俄戰爭的歷史源起、地緣政治與正義之辯》
7會員
16內容數
寫讀書心得或筆記就是自己跟自己開讀書會、寫會議記錄,公開內容則是因為覺得,如果有其他人能用這種延遲的方式交流想法,那就太好了。閱讀類型有點雜,會寫閱讀心得的書應該以小說和歷史人文書為主,但可能也會出現科普書、心理學相關或是商管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烏克蘭和平峰會本報導有前後矛盾之處,如南非與巴西尚未決定,就說是,從而是中俄主導的抗衡西方抗衡陣營的成功而拒絕參加。另外,一處寫沙烏地阿拉伯,一處寫沙特,判斷是編譯時的疏失。 俄中缺席…烏克蘭和平峰會 逾90國將參與    聯合 20240611 瑞士10日
avatar
雙魚鏡方格子檔案館
2024-06-11
為什麼M1主力戰車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不佳?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苦苦等待美國支援性能優異的M1主力戰車,以做為地面反擊攻勢的主力。只是終於等到美國將第一批M1A1運到烏克蘭,開始投入作戰後,戰果卻不如預期,在被俄軍擊毀數輛後,已悄悄撤出前線,準備進行整補後,調整戰術,再投入戰場上。那為什麼M1A1的表現不佳,未能取得耀眼戰果......
Thumbnail
avatar
王臻明
2024-06-06
烏克蘭危機與全球新冷戰的火種自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以來,這場衝突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戰事的不斷升級,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地區安全乃至全球政治格局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將從國際關系的角度,分析俄烏戰爭背後的國際博弈,並探討戰爭的未來走向。
Thumbnail
avatar
周子愉
2024-05-11
烏克蘭政治角力中的棄嬰 烏克蘭,一個處於政治動盪中的國家,不僅承受著外部勢力的壓力,也深受內部政治角力的影響。然而,這場政治角力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無辜的棄嬰,那就是烏克蘭人民。 烏克蘭長期以來一直處於俄羅斯和西方勢力之間的角力之中。克里米亞危機和東部地區的衝突以及之後的俄烏戰爭更是使政治分裂更加
Thumbnail
avatar
Avery
2024-05-05
普丁對烏克蘭為何如此執著?一切得從「蘇聯解體」開始說起有一天,普丁曾經表示,蘇聯解體是「上個世紀最慘烈的地緣政治災難」。從1999年以來,克里姆林宮的強人普丁矢志克服這個「災難」,並讓俄羅斯重拾強國威勢。蘇聯和美國並處冷戰時期的超級強權,是俄羅斯的前身;俄羅斯則是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之一,並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UNSC)擁有永久席次。
Thumbnail
avatar
寶鼎出版
2023-08-17
採訪俄羅斯的無政府主義者:你為什麼會和烏克蘭軍隊並肩作戰我深深地同情並愛著烏克蘭,但我仍然想回到俄羅斯,為拯救它而做出自己的貢獻,然後在那兒生活下去,讓俄羅斯擺脫普京的統治和壓迫。
Thumbnail
avatar
日新說Copernicium
2023-03-30
俄烏戰爭一周年|明知烏克蘭與西方會質疑,中國為何要提12點立場2月24日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周年,中國外交部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各界對此回應不同。
Thumbnail
avatar
劉燕婷
2023-02-28
烏克蘭二戰博物館為「現在進行式的俄烏戰爭」舉辦展覽,展出俄羅斯死去士兵的遺物和武器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一間二戰博物館於5月8日開展了一場名為「Crucified Ukraine」的展覽,5月8日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日子。而展覽的內容正是現在進行中的「#俄烏戰爭」...
Thumbnail
avatar
博物館吧The Museum Bar
2022-06-17
烏克蘭保衛戰之不負責任雜想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勢發展,真應驗了『海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這句話的精髓,俄羅斯的軍事實力與惡霸行為赤裸裸地讓人看光光,完全無法掩飾,而烏克蘭人堅忍抗暴的韌性同時也讓人肅然起敬。不過海水退潮了,沒穿褲子的不只是俄羅斯,還有一堆原本應該在旁看人吃米粉喊燒的觀眾也發現自己的褲子被大海沖走了。
Thumbnail
avatar
菜有蟲
2022-04-26
80 位「反美」知識份子聯合聲明:「不要搞錯抗爭!我們堅定無計算、無保留支持烏克蘭人」【簡介】 超過 80 位主要身於「親普丁勢力」的知識份子,如奈及利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渥雷·索因卡(Wole Soyinka),非洲、中亞國家的學者、作家,於四月 18 日法國〈世界報〉發表聯合聲明,「無條件支持烏克蘭人,為自由的戰鬥!」特試全文翻譯,歡迎指教,敬請分享。 【全文】 【延伸閱讀】
Thumbnail
avatar
陳潔曜
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