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不住的好奇心】系列之3──用程式模擬人腦睡眠解答為何睡好能夠學習得更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泛科學知識長 鄭國威老師

雖然教育一直朝著希望降低學生壓力的方向改革,但為了課業而晚睡,甚至熬夜,依舊是現代學生難以避免的體驗。前陣子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他剛上私立國中就讀一年級的女兒,就算沒有補習,也已經得天天熬到晚上 11 點之後才勉強完成功課,上床睡覺。這讓我想起以前也常常熬夜念書,以為這樣能高效得利用時間跟大腦,然而──事實完全相反。

因為學習有很大一部分,發生在睡眠中。科學界已經有共識, #充足且高品質的睡眠可以鞏固記憶、清除廢物,能大大提升清醒時的輸入效益。然而在睡眠的大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最近一篇發表在《PNAS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表示在每晚的正常睡眠中,我們會在慢波睡眠階段和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之間循環大約五次,而這時位於大腦顳葉內側的 #海馬迴會開始上工,把清醒時學到的新穎、但快速消逝的訊息,教給大腦頂層的新皮質,轉變成 #長期記憶。科學家一直有這樣的理論,但很難獲得如何運作的證據,也無法解釋在沒有環境輸入(也就是睡著)的情況下,大腦的不同區域要如何自己互動起來。

為了解開這個問題,賓州大學跟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了仿照人類神經網絡建置成的電腦模型,模擬人腦的海馬迴跟新皮質,然後讓他們跑「 #睡眠程式」。

過去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在人類的大腦中,海馬迴的作用是 #處理新記憶 、 #情景記憶 跟 #陳述性記憶,例如「昨晚吃了什麼」、「臺灣哪一年解嚴」。而海馬迴損傷的人往往難以形成新記憶。至於 #新皮質則負責語言跟高級認知功能,以及長期記憶。兩者之間相互合作, #海馬迴就像快取記憶體, #新皮質則像是硬碟,這樣的比喻你可能也聽過。不過研究團隊想知道的是實際上兩者到底怎麼互動,除了用傳統方法監測腦波以外,他們想到何不用程式製造一顆學習者的大腦,然後讓它像人類一樣睡著?

既然是模擬,就無法說百分百正確,但的確能給我們一種直觀的感受。研究者讓模擬大腦跑起睡眠程式後,發現睡眠的循環很重要,在慢波睡眠階段,海馬迴會引導大腦重播最近發生的事情,到了快速眼動階段,則改由新皮質引導,重播比較久遠之前發生的事情。而在兩個階段中間的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海馬迴則「教」新皮質最近發生的事,然後新皮質會把已經儲存且受到激發的的知識拿出來重播,鞏固成長期記憶。

這個發現跟腦科學界目前已知的一致,這代表研究者模擬設計出的海馬迴跟新皮質,以及睡眠程式,可能很逼近真實大腦的運作過程。接下來就也可能去模擬不同睡眠習慣者的大腦記憶情形,舉例來說,或許之後你的手錶根據你的睡眠情形,就可以很準確地預測你的學習表現。當然,能夠更準確模擬人腦,也能應用於打造更像人的人工智慧。

不過,電腦只需要模擬睡眠,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模擬幾萬回,我們人類可是需要真的、好幾個小時的睡眠。別把人腦當電腦操, #正確地保養跟使用自己的腦,學得才會好哦!

研究出處:Dhairyya Singh, Kenneth A. Norman, Anna C. Schapiro. A model of autonom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hippocampus and neocortex driving sleep-dependent memory consolid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119 (44) DOI: 10.1073/pnas.2123432119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2343211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ANI · 南一教育集團的沙龍
9會員
32內容數
2025/04/09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迅速發展與數位工具廣泛應用,教育模式正迎來重要變革。作為教育產業的領航者,南一教育集團自2023年起前瞻布局,優先將AI技術導入英語文學習領域,歷經8個月的開發、測試與優化,針對作文和翻譯題型開發AI批閱服務研發「AI Partner批閱系統」。
Thumbnail
2025/04/09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迅速發展與數位工具廣泛應用,教育模式正迎來重要變革。作為教育產業的領航者,南一教育集團自2023年起前瞻布局,優先將AI技術導入英語文學習領域,歷經8個月的開發、測試與優化,針對作文和翻譯題型開發AI批閱服務研發「AI Partner批閱系統」。
Thumbnail
2025/01/02
隨著科技快速進步,教育形式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紙筆教學,數位科技的融入催生了數位教科書的誕生。迥異於傳統紙本教科書,數位教科書透過豐富的多媒體資源、數位工具、即時回饋、數據分析等特性,提供了更具互動性、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學習能不分時地、學生能以自己的步調和方式學習。
Thumbnail
2025/01/02
隨著科技快速進步,教育形式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紙筆教學,數位科技的融入催生了數位教科書的誕生。迥異於傳統紙本教科書,數位教科書透過豐富的多媒體資源、數位工具、即時回饋、數據分析等特性,提供了更具互動性、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學習能不分時地、學生能以自己的步調和方式學習。
Thumbnail
2024/11/15
2024臺灣教育科技展於臺北世貿一館開展,主題為「邁向AI新生活」,南一書局帶來密室逃脫、VTuber直播等互動活動,提升教育的沉浸感與互動性,並宣佈與ELSA Speak合作攻佔2030雙語國家目標。南一書局致力於推動數位轉型,提供個人化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走向新的教學未來。
Thumbnail
2024/11/15
2024臺灣教育科技展於臺北世貿一館開展,主題為「邁向AI新生活」,南一書局帶來密室逃脫、VTuber直播等互動活動,提升教育的沉浸感與互動性,並宣佈與ELSA Speak合作攻佔2030雙語國家目標。南一書局致力於推動數位轉型,提供個人化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走向新的教學未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們腦海中的記憶絕大部分來自於我們的視覺嗅覺等等的感官。 白天感官無時無刻不斷接收外界無數的訊息,腦神經必須把這些如同電一般的刺激轉化為物質性的記憶結構長期儲存下來,就必須要有一段時間終止接收外界的刺激來整理與編輯那些記憶,在整理的過程中有可能拉出過去的記憶,也有可能是白天沒有被我們意識到的景象,因
Thumbnail
我們腦海中的記憶絕大部分來自於我們的視覺嗅覺等等的感官。 白天感官無時無刻不斷接收外界無數的訊息,腦神經必須把這些如同電一般的刺激轉化為物質性的記憶結構長期儲存下來,就必須要有一段時間終止接收外界的刺激來整理與編輯那些記憶,在整理的過程中有可能拉出過去的記憶,也有可能是白天沒有被我們意識到的景象,因
Thumbnail
*泛科學知識長 鄭國威老師 雖然教育一直朝著希望降低學生壓力的方向改革,但為了課業而晚睡,甚至熬夜,依舊是現代學生難以避免的體驗。前陣子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他剛上私立國中就讀一年級的女兒,就算沒有補習,也已經得天天熬到晚上 11 點之後才勉強完成功課,上床睡覺。這讓我想起以前也常常熬夜念書,以為這樣能
Thumbnail
*泛科學知識長 鄭國威老師 雖然教育一直朝著希望降低學生壓力的方向改革,但為了課業而晚睡,甚至熬夜,依舊是現代學生難以避免的體驗。前陣子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他剛上私立國中就讀一年級的女兒,就算沒有補習,也已經得天天熬到晚上 11 點之後才勉強完成功課,上床睡覺。這讓我想起以前也常常熬夜念書,以為這樣能
Thumbnail
懶惰不是我們的錯,誰叫大腦被設計成這樣 ; 不自律不是我不努力,誰叫多巴胺迴路被設計成這樣。 捷思法就是一種來自節能的產物,大腦喜歡透過走捷徑,這樣才能更高效率地理解並做出反應。例如 : 刻板印象、謠言、投資金句 … 等,這些消息使用簡潔有力且去脈絡的論述,讓大腦輕易地接收,也讓我們忽略嚴謹的思考。
Thumbnail
懶惰不是我們的錯,誰叫大腦被設計成這樣 ; 不自律不是我不努力,誰叫多巴胺迴路被設計成這樣。 捷思法就是一種來自節能的產物,大腦喜歡透過走捷徑,這樣才能更高效率地理解並做出反應。例如 : 刻板印象、謠言、投資金句 … 等,這些消息使用簡潔有力且去脈絡的論述,讓大腦輕易地接收,也讓我們忽略嚴謹的思考。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思考是有意識的連串回憶。「強化學習式思考」反覆思考(回憶)腦神經記憶網絡內有價值的概念,激發大腦的「內隱思考」─即概括與洞識─產生更有價值的「通用(general)概念」與「問題解決概念」,最終「問題解決概念」將會跳出。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思考是有意識的連串回憶。「強化學習式思考」反覆思考(回憶)腦神經記憶網絡內有價值的概念,激發大腦的「內隱思考」─即概括與洞識─產生更有價值的「通用(general)概念」與「問題解決概念」,最終「問題解決概念」將會跳出。
Thumbnail
上週聊了小腦的功能及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小腦扮演的主要就是調節的功能,從最早在其他動物所觀察到的精細動作與平衡,到晚近的研究發現到期時小腦也在調節人類的認知能力,而且許多腦部研究也發現人類除了大腦新皮質大過其他動物外,小腦的皮質也是如此,可以說除了大腦,小腦也是人類智慧的來源。 先從邊緣系統談起
Thumbnail
上週聊了小腦的功能及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小腦扮演的主要就是調節的功能,從最早在其他動物所觀察到的精細動作與平衡,到晚近的研究發現到期時小腦也在調節人類的認知能力,而且許多腦部研究也發現人類除了大腦新皮質大過其他動物外,小腦的皮質也是如此,可以說除了大腦,小腦也是人類智慧的來源。 先從邊緣系統談起
Thumbnail
其實無論是外顯知識或者是內隱知識,根本都在於人類腦部所儲存的記憶,接下來就要談談人類的記憶。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基於現在我們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廣為接受的模型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記憶與腦部的關係
Thumbnail
其實無論是外顯知識或者是內隱知識,根本都在於人類腦部所儲存的記憶,接下來就要談談人類的記憶。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基於現在我們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廣為接受的模型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記憶與腦部的關係
Thumbnail
這周要來討論 人類是如何學習的。 或著說,定義學習。 (其實定義學習是我本來想用的篇名, 但我覺得疊字更棒:D宜家家具新店店) 藉由理解學習的底層邏輯,或許可以對於 該如何學習 有新一份認識。 但至少,對於學習造成的行為改變,可以有新的見解。
Thumbnail
這周要來討論 人類是如何學習的。 或著說,定義學習。 (其實定義學習是我本來想用的篇名, 但我覺得疊字更棒:D宜家家具新店店) 藉由理解學習的底層邏輯,或許可以對於 該如何學習 有新一份認識。 但至少,對於學習造成的行為改變,可以有新的見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