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大戲一台,古風今猶存(本文曾刊登於聚傳媒樂風專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圖之告示是2022年7月底在北101線淡水往三芝方向看到的,該地應該屬三芝地界吧?因為告示中的石觀音寺,指的是三芝北新庄的慈雲寺。

  想不到在古碑和古契約書上看到的民俗,今天還存在,古風猶存,怎不令人欣喜!

  在台灣本島,罰戲之習俗於清領台初年即有,而此俗非土生土長,乃跟隨漢人移民所傳入。昔時漢人來台落地生根,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為了生活和諧,群居社會訂定庄頭或民間團體的公約,乃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有句話說:「皇權不下縣」。古代其實相當依賴仕紳階層協助處理民間問題,不見得什麼民事糾紛都得官府見,若能自行解決,其實對原告、被告兩造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省去告官的麻煩,又可對原告有所補償。

  一般對於被告的處罰方式常見以下幾種:罰檳榔、洗門風、罰戲一台。比如嘉義管內采訪冊寫著:

  「閭里所有雀角之爭、詬誶之怨,大則罰戲,小則罰檳榔、香餅,分諸鄰右,俾知孰是、孰非,以解兩造之怨。」

  比較常見的就是灌溉設施被破壞,或是農作物及其他財物損失,這你在清代的一些契約書或碑文上都可找到相關記載,比如

  「大汴不準挖空、戽水、攔截、亂掘;違者,任聽耆董、甲首罰戲,力工銀十二元。」

  「大小汴額照汴通流,不許私挖汴底;捉獲者,罰戲一抬。」

  「閘口不得擅安捕魚之具,致害埤閘;有在埤內築岸捕取魚蝦,被眾捉獲者,罰戲一檯。」

  「廟埕及兩道巷路,雖是公所,不許堆積污穢;如有不遵規約,罰戲一檯。」

  「不許本庄及外庄人等拾取五谷,違者罰戲一檯、槕一席。」

  日人統治臺灣後,推行法治化,有些地方警察機關將這些糾紛改為罰金,但部分地區傳統根深蒂固,向警察機關陳情,該機關順從民意,恢復了罰戲風俗,如明治三十八(1905)年九月九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記載社子地方的一件新聞:

  「植蔗嚴禁損壞

  臺北廳下三重埔。社仔。後港墘。葫蘆堵。溪沙尾。三角埔。番仔溝諸庄。多栽植 甘蔗。十年前皆於舊曆七月中。嚴禁折取。至舊曆十月中蔗廊製糖。然後弛禁。其禁約成例。大抵罰戲罰酒。領臺來。警官久改為罰金。

  本年諸植蔗家以罰金過輕。禁制難住。此次又招諸蔗廍。申請於警官。警官許允。乃於去二十七日。在三角埔派出所前。演戲一檯。設延五席。公請該地警官巡查補保正甲長團長壯丁等。一同臨場。赴會者有五十人。因公議禁約。約成酒畢。乃散會而歸。

  其立定禁約。係自成約一日起。至蔗廍開業日止。不論主人及行客。折蔗一枝。概擬罰金四圓。戲一檯酒一席云。」

  到了昭和四年(1929)五月十四日,台灣日日新報還可以看到罰戲的報導,話說該年嘉義城隍廟結雨壇祈雨,街庄百姓都茹素數日,市場亦禁屠,結果有一個叫做林文平的偷偷販肉,被同業檢舉,最後由市場的管理單位出面仲裁,罰戲一台,酒席一桌

  其實你仔細想想,這是很有趣的事情,除了罰錢以外,其實其他方式對於原告的補償相當有限,罰個戲,能補償什麼損失呢?但透過戲劇演出,將庄民聚集起來,讓大家知道何人犯罪,達到公告周知的效果,對於防止再犯,我認為是有效果的,而且還可以讓庄民看看戲,開開心,先民的智慧令人佩服。

  至於具體執行方式,通常會在戲台前貼張紅紙,寫上「謝罰」二字,鑼鼓一響, 恩怨就此化消。戲終人散,明天一早起床,士農工商繼續運作,只是未曾想,這古風居然在2022年還能見到,真不容易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說故事,找故事,是樂風最愛做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簡單來說你對他人的感謝,某種程度只是在方便別人向你索要的更多。
Thumbnail
大興土木建蚊子館會亡國? 一位文武全才的君主,是如何成為史上第一位的亡國君王? 史上的第一場革命,鳴條大戰,究竟鹿死誰手? 為什麼說湯伐桀是順天應人呢?...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Thumbnail
今天來聊一部在台灣上映時沒什麼熱度,但在中國卻莫名竄紅的台灣犯罪劇情片,《周處除三害》。 「周處除三害」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源自《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情節大致在敘述原本自身也是一害的周處,在他人慫恿下滅除了其他二害(猛虎、蛟龍),隨後幡然自新,改惡從善的故事。
Thumbnail
一個玩世不恭的富二代(陳利手,安普賢飾),因緣際會變成刑警,與女主角(李薔賢,朴智賢飾)以及隊員們一起偵破殺人案件,最後發現自己很適合當警察咧!
Thumbnail
法律是以公平正義為基礎形成的一種生活規範,其存在的目的在於保障人民的權益,維持社會的秩序。然而,受到歷史、宗教、文化或是政治等因素影響,皆有可能會出現某些令人會心一笑的法條,甚至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不得不懷疑其合理性。
Thumbnail
韓國SBS推出的連續劇《財閥X刑警》在臺灣由Disney+獨家播出,集結了搞笑、動作、推理、驚悚與感人等豐富元素。劇中由安普賢飾演的財閥陳利手運用「鈔能力」解案,讓劇情充滿新滋味並引起高度熱議。娛樂放鬆最佳選擇。
  《貞觀》第八篇<論封建>中,太宗說,“國家大事,最重要的是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的人自然會退讓。罰當其罪,為惡的人都會戒懼,由此可知賞罰不可輕行。”   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並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
Thumbnail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簡單來說你對他人的感謝,某種程度只是在方便別人向你索要的更多。
Thumbnail
大興土木建蚊子館會亡國? 一位文武全才的君主,是如何成為史上第一位的亡國君王? 史上的第一場革命,鳴條大戰,究竟鹿死誰手? 為什麼說湯伐桀是順天應人呢?...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Thumbnail
今天來聊一部在台灣上映時沒什麼熱度,但在中國卻莫名竄紅的台灣犯罪劇情片,《周處除三害》。 「周處除三害」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源自《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情節大致在敘述原本自身也是一害的周處,在他人慫恿下滅除了其他二害(猛虎、蛟龍),隨後幡然自新,改惡從善的故事。
Thumbnail
一個玩世不恭的富二代(陳利手,安普賢飾),因緣際會變成刑警,與女主角(李薔賢,朴智賢飾)以及隊員們一起偵破殺人案件,最後發現自己很適合當警察咧!
Thumbnail
法律是以公平正義為基礎形成的一種生活規範,其存在的目的在於保障人民的權益,維持社會的秩序。然而,受到歷史、宗教、文化或是政治等因素影響,皆有可能會出現某些令人會心一笑的法條,甚至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不得不懷疑其合理性。
Thumbnail
韓國SBS推出的連續劇《財閥X刑警》在臺灣由Disney+獨家播出,集結了搞笑、動作、推理、驚悚與感人等豐富元素。劇中由安普賢飾演的財閥陳利手運用「鈔能力」解案,讓劇情充滿新滋味並引起高度熱議。娛樂放鬆最佳選擇。
  《貞觀》第八篇<論封建>中,太宗說,“國家大事,最重要的是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的人自然會退讓。罰當其罪,為惡的人都會戒懼,由此可知賞罰不可輕行。”   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並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
Thumbnail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