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忠布袋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沒有觀眾,我就去創造觀眾

阿忠布袋戲團長兼主演陳漢忠,一九七五年生,憑著對布袋戲的熱愛,十五歲時就正式拜師「西螺新興閣」鍾任壁為師成為關門弟子,在團習藝十年,其中又經師父引薦至師兄「文興閣」掌中劇團蔡武雄處協助演出與見習,亦師亦兄的蔡武雄對阿忠長年累月的實際磨練和鼓勵之下,讓阿忠對布袋戲的未來有了新的啟發和見解,也為阿忠紮下演出和創造新布袋戲表演風格的戲膽。
緯來電視台-阿忠布袋戲帶狀節目
退役之後,在師長的鼓勵之下成立了阿忠布袋戲。曾經一起學藝的女友,兩人共同打拼出阿忠布袋戲的閃亮招牌,台灣布袋戲界也突然蹦出一個很異類的表演團體,阿忠說他的理想就是:創造布袋戲的無限可能,觀眾在哪裡,沒有觀眾,我就去創造觀眾。於是在時下年輕人最流行的PUB聚集場地、台視綜藝節目、衛視中文台……演出,受到各年齡、階層的觀眾熱烈的喜愛,阿忠開拓創造了自己的戲迷觀眾。而這些觀眾
有很多是從不看布袋戲的。
2002年獲選文建會外台布袋戲匯演十大團隊之一,阿忠藝合團於演出時結合一群老外樂團為布袋戲演出後場現場演出,又為台灣布袋戲創了一個空前創舉的歷史畫面。
傳藝中心演出
透過媒體,阿忠發現,電視媒體是散播文化種子,最好的管道,於2003年三月,參加緯來電視台,「電視笑話冠軍」節目比賽,讓阿忠布袋戲再度回到媒體,電視媒體是一種,非常商業性的演出管道,緯來電視台的「阿忠布袋戲」從2003年8月播出,再度累積一百多集的電視演出經驗,團長阿忠沒有忘記,台灣布袋戲另一面現實的正在凋零,阿忠藝合團從團長阿忠民國八十六年退役後,從無到有,全憑著一個理念布袋戲在這個時代,一定可以找出另一條路。別人說我們另類的時候,我們只想著,觀眾看不看的下去,我們知道文化工作,是一條艱辛的路,但是我們會繼續堅持下去,畢竟沒有觀眾,會演也沒有用。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阿忠藝合團對布袋戲這條路

LINE官方帳號
阿忠布袋戲LINE官方帳號
阿忠布袋戲微信
LINE:delampa
經紀人-大帥哥0905972365
小幫手專人:0932134340
週邊小物
阿忠布袋戲 LINE貼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蔡友傑,宏聲大天地電視木偶劇團團長。在現代資訊發達的時代裡,布袋戲的觀眾群因為媒體的多元化而逐漸分散。在這樣的情況下,決定承接劇團團長時,小傑也與家人產生了很大的爭執。然而承接團長的職務不僅僅是傳承文化的意義,更是小傑對布袋戲的熱愛。
Thumbnail
"一個創團10年的在地銅管樂團,試圖把音樂教育帶到鄉下,使鄉下的孩子也能有機會接觸樂器與學習,他們一方面經營樂團來推動偏鄉校園巡演;一方面到鄉下的管樂社從事音樂教育,持續讓偏鄉孩童有學音樂的機會。看似容易的過程,但其中的難度或許都不如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
Thumbnail
🌿「一齣戲歷經演出中千錘百鍊,長時間的醞釀成就經典好戲」 來賓介紹👏👏👏 -- 看家戲策展人:吳明德老師 -- 布袋戲歌姬:黃鳳儀 👩‍🎤🎼🎙️🗣️🙌👺 “看家戲”是什麼呢?☝️-- 又名「帶家戲,為民間劇團招牌拿手劇目
Thumbnail
綠光劇團的「台灣文學劇場」,一直是我的心頭好,去年改編小說家鄭清文的作品《清明時節》,尤其難忘金鐘視帝游安順的演出。游安順飾演看似內斂的已婚中年男子,實則內心藏著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當他發現自己承擔不了責任,也無法一輩子在美夢之中,選擇讓自己消融在自造的岩漿之中再無法返還。游安順的精彩,在於明明不是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放學學校旁邊的小廟神明正在看戲 小孩也去湊熱鬧 在廟裡泡茶的阿公們看孩子埕裡嘻鬧 非但沒有意見還請他們進去後台瞧瞧 正在操偶的阿姨見到孩子們跑進工作場域 也非但沒有感到干擾還在劇情空檔拿偶給孩子試試 中間阿公還給孩子水果吃 阿姨好厲害熟練到指導小鬼之餘 仍穩住原本的演出 乾冰起 偶
Thumbnail
  由雲林縣政府與公視合製的《匠新匠心》(下稱本片)一共5集,每一集皆描述一種傳統工藝與一種不同領域的新興工藝對話,分別為:106年被登錄為雲林縣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的北管大師─李春生與雲林縣第一個新式擊樂演奏團隊─太日樂集;無師自通的全臺首位手工哨角藝師─魏幼謙與將哨角融入交響樂的─蔦松藝術
Thumbnail
【近距離的布袋戲】《驚蜇慶典》 邀請的布袋戲團林老師夫婦,是布袋戲團的團長, 很盡心分享也很可愛, 白花花的長鬍子,圓滾滾的身形, 就像個慈祥的老爺爺一樣,雙手演着戲偶的他, 有著歷史傳承的軌跡,台上的布袋戲偶, 竟然有著100多歲的歷史。 孩子看著雙手揮來揮去、飛來飛去、
Thumbnail
今天現場看了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的表演,以及幾年前的專題報導,我還蠻佩服團長陳皇寶先生的幾點改革:
Thumbnail
雖然已經沒追霹靂很久了,不過每每心血來潮,還是會回去重溫一些經典片段,順便感謝九泉之下的八音才子黃文擇先生,倘若沒有他的配音,估計我當初也寫不出那些霹靂二創同人文。 好了,以下才是正題(欸 蓋文是我時常有在觀注的布袋戲系列的YTBer,在“看到【布看也可以】中二語錄戰神篇—戰火無情 你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蔡友傑,宏聲大天地電視木偶劇團團長。在現代資訊發達的時代裡,布袋戲的觀眾群因為媒體的多元化而逐漸分散。在這樣的情況下,決定承接劇團團長時,小傑也與家人產生了很大的爭執。然而承接團長的職務不僅僅是傳承文化的意義,更是小傑對布袋戲的熱愛。
Thumbnail
"一個創團10年的在地銅管樂團,試圖把音樂教育帶到鄉下,使鄉下的孩子也能有機會接觸樂器與學習,他們一方面經營樂團來推動偏鄉校園巡演;一方面到鄉下的管樂社從事音樂教育,持續讓偏鄉孩童有學音樂的機會。看似容易的過程,但其中的難度或許都不如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
Thumbnail
🌿「一齣戲歷經演出中千錘百鍊,長時間的醞釀成就經典好戲」 來賓介紹👏👏👏 -- 看家戲策展人:吳明德老師 -- 布袋戲歌姬:黃鳳儀 👩‍🎤🎼🎙️🗣️🙌👺 “看家戲”是什麼呢?☝️-- 又名「帶家戲,為民間劇團招牌拿手劇目
Thumbnail
綠光劇團的「台灣文學劇場」,一直是我的心頭好,去年改編小說家鄭清文的作品《清明時節》,尤其難忘金鐘視帝游安順的演出。游安順飾演看似內斂的已婚中年男子,實則內心藏著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當他發現自己承擔不了責任,也無法一輩子在美夢之中,選擇讓自己消融在自造的岩漿之中再無法返還。游安順的精彩,在於明明不是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放學學校旁邊的小廟神明正在看戲 小孩也去湊熱鬧 在廟裡泡茶的阿公們看孩子埕裡嘻鬧 非但沒有意見還請他們進去後台瞧瞧 正在操偶的阿姨見到孩子們跑進工作場域 也非但沒有感到干擾還在劇情空檔拿偶給孩子試試 中間阿公還給孩子水果吃 阿姨好厲害熟練到指導小鬼之餘 仍穩住原本的演出 乾冰起 偶
Thumbnail
  由雲林縣政府與公視合製的《匠新匠心》(下稱本片)一共5集,每一集皆描述一種傳統工藝與一種不同領域的新興工藝對話,分別為:106年被登錄為雲林縣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的北管大師─李春生與雲林縣第一個新式擊樂演奏團隊─太日樂集;無師自通的全臺首位手工哨角藝師─魏幼謙與將哨角融入交響樂的─蔦松藝術
Thumbnail
【近距離的布袋戲】《驚蜇慶典》 邀請的布袋戲團林老師夫婦,是布袋戲團的團長, 很盡心分享也很可愛, 白花花的長鬍子,圓滾滾的身形, 就像個慈祥的老爺爺一樣,雙手演着戲偶的他, 有著歷史傳承的軌跡,台上的布袋戲偶, 竟然有著100多歲的歷史。 孩子看著雙手揮來揮去、飛來飛去、
Thumbnail
今天現場看了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的表演,以及幾年前的專題報導,我還蠻佩服團長陳皇寶先生的幾點改革:
Thumbnail
雖然已經沒追霹靂很久了,不過每每心血來潮,還是會回去重溫一些經典片段,順便感謝九泉之下的八音才子黃文擇先生,倘若沒有他的配音,估計我當初也寫不出那些霹靂二創同人文。 好了,以下才是正題(欸 蓋文是我時常有在觀注的布袋戲系列的YTBer,在“看到【布看也可以】中二語錄戰神篇—戰火無情 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