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登陸、空降很難打?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戰爭是由許許多多戰役疊加而成,因此會有一定的流程,在不同場景進行。這百年來的科技戰爭,戰爭順序大概會是這樣:
★空戰/海戰→登陸戰/空降戰→陸戰→城鎮戰

如果是陸地型國家,因為沒有海洋的隔閡,可以簡化成這樣:
★空戰/空降戰/陸戰→城鎮戰

這次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就是下面這種簡化版的,如果中國要侵略台灣,就是上面的完整版。

那為何登陸跟空降很難打?不考慮敵手強弱,最基本的因素就是補給問題。陸戰的後方補給以及撤退傷兵,都可以依照軍隊前進的路線持續,就算被敵方突襲中斷,也可以找其他道路支援,就算沒車輛、軌道運輸,還可以用兩條腿走,算是最妥當的戰鬥方式。二戰中的德軍閃擊戰、盟軍反攻歐洲的地面戰、日本侵略中國,都是這種。

但是遇到海洋,戰爭的方法就要大改變,由空戰與海戰開始,然後要靠登陸/空降,才能轉換成地面戰。這種危險性,大概就跟孕婦生產時的風險一樣,嬰兒在媽媽肚子裡、生出來後,都是相對安全的狀態,可是兩種狀態的轉變期就是危險的變動。再比如水,水在常溫是穩定的液態,加熱過沸點後會變成氣態,而100度沸點的型態轉換時,就是液態能量最爆炸的狀況,然後變成氣態恢復穩定。登陸/空降就是這樣的關鍵戰,除了容易被敵方攻擊阻斷,最危險的是補給問題。

不同於陸戰的延續性補給線,登陸要繼續使用船隻補給,首先就有返航運載的時間差,如果每個登陸舟波間隔越長,已經上岸的部隊就得要撐越久。這就是打電玩常說的下水餃,如果你一次下10顆,被吃完後,下一波隔4個小時再煮,你應該很輕鬆就能繼續吃。但如果隔5分鐘就再煮10顆,你可能前10顆沒吃完,馬上又得吃一盤,很快塞飽就吃不下了。如果是登陸戰,你下水餃的間隔就決定你作戰成敗,是你清光敵人,還是被敵人清光。因此只要讓敵方下水餃間隔夠久,甚至無法繼續下,防守方就能輕鬆獲勝。
■■■■■■■■■■■■■■■■■■■■■■
以二戰的諾曼地登陸跟沖繩島戰役來看,諾曼地登陸5個海灘,正面寬度約70公里,參加登陸作戰的盟軍兵力是39個師約288萬人,各種飛機15700餘架,登陸船、戰艦、商船等各種船隻超過6000艘。在D-Day登陸15.5萬名官兵,平均一個海灘約2.6萬人,其中2.4萬是空降部隊,而德軍只有約5萬人防衛。英吉利海峽距法國34~240公里,盟軍認定最佳登陸地點條件:一在英國起飛戰鬥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最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

以此類推,中國要登陸台灣成功,可能也要有這等作戰規格,然後後續登陸要順利,得要搶下港口,灘頭也要能持續運補與後撤傷兵,不然就會打成金門古寧頭。不過因為諾曼第登陸之後還要進行大規模陸地作戰,部分狀況會與台灣有所差異,所以再以沖繩登陸戰做對比。
●●●●●●●●●
沖繩島戰役,沖繩島面積1206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1/30,等於桃園市。美軍派出陸軍10.2萬、海軍陸戰隊8.8萬,海軍1.8萬人,盟軍參戰艦艇超過1,300艘,包括40艘航空母艦、18艘戰艦及超過200艘驅逐艦。日軍守備部隊超過10萬人,日航空軍發動7次神風特攻,出動超過1,500架戰機,擊沉數十艘盟軍艦艇,擊傷25艘。

海戰部分從英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開始,3月26日至4月10日壓制先島群島,4月10日艦隊攻擊臺灣北部機場。日本以大和號艦隊支援沖繩,被美軍超過300架艦載機連續兩天轟炸,4月7日大和號被擊沉。

登陸作戰從3月26日開始,盟軍先攻佔周邊小島。4月1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沖繩本島西部度具知海灘登陸,抵抗微弱,美軍輕易攻佔讀谷機場及嘉手納機場。第2階段計劃分兵南北,4月18日完成沖繩北部作戰。南部的戰況更加慘烈,5月29日才攻佔首里,6月22日結束戰役,歷時87天。

沖繩島戰役之前,美國已經清光日本在太平洋的主要海空戰力,剩下各島嶼上的守軍,美軍已經能從跳島戰術直接轟炸日本本土,並且壓制日本最大領地台灣的反擊。因此美國想定只要拿下沖繩,日本有很高機率會接受投降,所以豁盡全力要拿下,而不只是包圍封鎖。
■■■■■■■■■■■■■■■■■■■■■■
中國對台灣的侵略,只要在台灣不主動投降的前提之下,就必然要以實質登陸控制,才能完成目的。以土地大小來說,對台灣登陸戰是諾曼第規格,因為台灣遠大於沖繩。而現代高科技反艦、防空武器,都會讓中國無法像美軍封鎖沖繩後,才要進登陸/空降作戰,除非他們想先打半年的台海空戰,讓大家都準備更多武器。

但是不先打半年就直衝,那中國就得要承受大量傷亡。以及勉強登陸後,後勤路線可能被反撲設陷阱一一獵殺,形成比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更慘烈的泥淖,是放大十幾倍的古寧頭戰役。




































65會員
736內容數
用科學的方式,還原占星真正的樣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