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看過的書,沒想到台灣可以拍成電視劇了。很久以前的日本電影版我有看過,即使是當時的中居正廣(我應該可以算半個粉絲?),也讓我覺得不夠深刻。
這本書太強大了。《模仿犯》上下兩冊,破百萬的文字量,裡面的刻畫描寫、轉折細節,很多情緒是文字細細堆疊出來的,當時我就覺得:這是推理小說嗎?這是社會學還是心理學小說吧?在當時真的有深深震撼我。
後來社會的變化真的太快了。台灣也開始有無差別傷人、當街砍殺、精神患者犯罪議題等,很多以前只在影集、小說,甚至國外新聞才會看到的訊息好像漸漸成為生活的日常。
成為日常所以開始思考,我們可以處理《模仿犯》這麼大的議題,我覺得非常感人。
這齣戲拍得很好,角色、時代、畫面都很流暢。現在的戲太多了,只要讓人想「一集一集看下去」就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了。前半部分的節奏處理的非常好,每一集結束我都有「什麼?下一集了?」的感覺。
這是我今年看到我認為最好看的戲劇(包含日劇韓劇),如果滿分10分我可以給到9分。
角色不用說,每個選角都是一時之選,真的要說只有路妍真(江宜蓉) 讓我覺得卡卡的,但因為戲裡面她是菜鳥,所以好像也還可以接受。
時代的選擇我本來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不改成現在,要90年的台灣?但後來看一些說明完全可以說服我,像是當時call in 節目風行全台、也真的有壞人會打電話去電視台、新聞頻道比八點檔還撒狗血等等,瞬間可以帶入當時的情境。
畫面感很強,連空拍台灣的風景我都覺得技術提高很多,另外像刑警的外套、鬆垮的西裝、打開廟門的瞬間,都有一種特殊的色調,一點懷舊、一點滄桑。
不過對比前半的緊湊,後半部分比較讓我出神一些。角色重點壓在沈嘉文身上時,故事性比較強,他有完整的故事,如何成魔、為什麼瘋癲,他有明確的顏色在身上。但是換到陳和平身上時,很多事沒有交代清楚,他好像彷彿天生就是心理變態,莫名就喜歡暴力血腥了?有些時候看戲,我會覺得「有必要一直交代壞人的故事嗎?不能單純壞嗎?不想同情壞人了」還是編劇對他的期待也是這樣呢?
不得不說,為了塑造大魔王的出場,他殺了超多人。多到我覺得—有必要死掉這麼多人嗎?
有列出名字的演員有9位,最後有5個人都死了。雖然不斷殺人會讓社會陷入一種高張、檢警會更有壓力、氣氛會一直往壓抑的狀態走,但很多人的死亡其實我都覺得好像可以不用?
只討論一個的話,我很疑惑為什麼陳和平需要死掉?戴面具的人朝他開槍,呈現一種殺人越來越放肆的社會狀態,我想殺誰槍拿著在攝影機前我可以照開槍不誤等等,這裡我可以理解;陳和平發瘋的被射中之後對著攝影機大叫「拍我!拍我!」他的渴望被關注、認為惡就是這麼無所不在的心中之惡我也可以接受,但,怎麼就讓他死了呢?
這樣的惡人,最後死在莫名的人手上。可能這會是真實人生會發生的事,或許我就是老古板,認為還是有一些教化意義會不會更好?他應該要接受更縝密的研究調查,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犯罪學家都應該要針對他做更細膩的判斷,這不是他僅存在社會上的貢獻嗎?
不過陳和平(姚淳耀)演的很好,口條真的很像主播。
台灣有些細節改編的很好,或許有些部分拍成番外也不錯,像是林尚勇、張大超的警察事件日記、姚雅慈的犀利人生等等,不用太嚴肅的幫這個嚴肅人生翻個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