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書評】透過「必讀」的林明子,重溫兒時經驗。

2023/05/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維京國際出版的《小根和小秋》和聯經出版的《我們一起做麵包》、《是誰在門外啊?》、《葉子小屋》。

前言  

  2023 年 4 月 28日,因應重新推出備受喜愛的日本繪本作家和插畫家林明子的作品,聯經出版和維京國際出版特別合作,舉辦了一場新書導讀分享會,由長年推廣繪本共讀的葉嘉青老師擔任主講人,聯經主編周彥彤和維京編輯詹倩宜擔任與談人,一同和與會人士分享林明子作品的特色與迷人之處。活動中,葉老師不只介紹林明子圖像敘事的手法,對於親子如何共讀這四本書,也提供了詳細的資訊。在這篇文章,我想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勾起回憶、啟發人心的林明子。

  求學階段中閱讀過的作品,有不少令人留下印象,其中某些關鍵字,成了日後解壓縮部分群體共同記憶的開關,像是「綠豆糕」、「橘子」、「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謝天」等等。另外,也有一些作品是在閱讀之後,會勾起回憶,或是與個人生活經驗重疊。這次閱讀的四本林明子繪本——聯經出版的《我們一起做麵包》、《葉子小屋》、《是誰在門外啊?》和維京國際出版的《小根和小秋》——即屬於後者,它們讓我重溫了兒時經驗,讓我在閱讀的時間裡,再次成為孩子。
  關於林明子,許多喜愛繪本的人想必對這位創作者不陌生,她經常被提及的作品即是1976 年與筒井賴子合作的《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不管是宮崎駿的動畫,還是日本長壽電視節目,或是我身邊認識的一些繪本創作者、插畫家,都曾明言受林明子和她的作品啟發。究竟,她的作品具有什麼魔力,能夠吸引世世代代的讀者?

有點年代的繪本,還會好看嗎?

  乍看之下,林明子的圖畫表現並非時下流行的方式,甚至有點年代感。除了《我們一起做麵包》的顏色相對飽和,《葉子小屋》、《是誰在門外啊?》、《小根和小秋》這三本書像是用水洗去染料後的染布。與當前常見的繪本相比,這四本書既沒有強烈的色彩,也沒有銳利的造型;構圖並非強烈刺激視覺,版面安排也沒有炫目的變化;繪圖手法偏古典,而非採用時髦的技法。然而,這些絲毫沒有減少作品的魅力,甚至替作品增色許多。
  由於出版年分的關係,看似「老派」的圖畫是必然的結果;出版社願意不辭辛勞解決印刷和色差的難題,更顯書中一筆一畫的珍貴。《我們一起做麵包》最初是 1978 年出版,而《葉子小屋》、《是誰在門外啊?》、《小根和小秋》則分別是 1984、1986 和 1989 年出版。這四本比我年長的繪本,能夠持續被各世代讀者喜愛,證實了好作品不畏時間洪流
  也許,正是「時間」讓好作品愈陳愈香。時間剔除了光鮮亮麗的行銷手法和廣告,也剔除了一時的絢爛圖像。撇開作品和作者的名氣、頭銜、各式得獎經歷和各種推薦,當身為讀者的自己一人面對眼前的作品、當閱讀回歸作品本身,我才得以與繪本真正建立關係。那純粹的閱讀體驗,會讓我成為不同的人、去到不同地方、看到不同事物。林明子的這四本繪本,把我變小了。

林明子擅長呈現孩子的視角和行為。

  如各書評讚譽、編輯於書腰所寫,林明子的創作「擅長捕捉孩子的神情與姿態」、「擅長呈現孩子的視角」。在閱讀時,的確能夠感受此事。無論是孩子想做麵包的急迫、躲雨時藉由想像與生物互動、面對陌生環境的不安、認識新朋友的興奮、成長時面對新世界的跌跌撞撞,在這四本繪本中都令人感同身受。
林明子的創作「擅長捕捉孩子的神情與姿態」、
「擅長呈現孩子的視角」。
  書裡孩子的經驗,和我自己的童年經驗重疊。我也曾那麼期待做麵包和餅乾;我也曾和昆蟲或動植物對話 (事實上,現在依然會);身處新環境的不安 (也依然) 是常有的狀態。先前因為教學工作,我曾與幼兒園的孩子相處,也因此在這四本書中,我看見他們的影子。
林明子好好對待了每一位「孩子」讀者。

精采的圖文關係與圖像表現,成就了好繪本。

  在翻閱這四本繪本時,我也感到自己身為創作者的不足,並以創作者的視角學習。繪本和其他的圖文書不同,相當重視圖文的合奏關係,而這四本繪本皆有相當精采的圖文互動呈現:圖畫不僅表達了文字未提及的內容,更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訊。書中的圖像不斷暗示故事的可能發展、角色的情緒透過肢體傳達、細心安排的配角擴大故事內涵、流暢且期待感十足的翻頁轉場,再加上穩健的敘事和適宜的節奏,成就這四本好繪本。
圖畫不僅表達了文字未提及的內容,更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訊。
  舉例來說,在版面安排最活潑的《小根和小秋》中,每一頁的圖畫都延續著前一頁的內容,體現了好繪本「單看圖也能看懂故事」這特性。封面中巧妙安排的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和愛麗絲 (Alice in Wonderland)、內頁隱藏宛如雷蒙.布力格 (Raymond Briggs) 筆下的耶誕老人、彼得兔故事裡的麥先生 (Farmer McGregor)、約翰.譚尼爾 (John Tenniel) 爵士筆下的帽匠 (Mad Hatter) 等配角,替小根和小秋的旅程添上不少趣味 (對讀者而言)。
對面月台的旅客,在聊什麼?
火車上的乘客有誰?
  在《我們一起做麵包》裡,牆上的時鐘隨著麵包的製作階段同步作用,我們可以在等待麵團膨脹的那個跨頁清楚感受到左頁與右頁的時間變換。
左圖右圖找不同。
  而《是誰在門外啊?》的畫中畫、封底的圖,都緊密地與故事連結在一起;最後捨棄文字,以「右頁圖-跨頁圖-左頁圖」的無字繪本形式結束。雖然沒有文字,但並沒有靜音。我們「聽」到了兩位女孩的笑聲。
林明子透過「鞋子還沒穿好」表現了什麼心情呢?
  若以《葉子小屋》來說,雖然左頁圖、右頁文的編排看似單調,但當像翻閱手作動畫書那樣快速翻動頁面,右頁的圖畫即會美妙地串聯成短篇動畫,結局落在左頁,替故事畫下完美句點。我們也在闔上書本後,帶著愉快心情,回到各自的現實。
如動畫般順暢連接 (一)。
如動畫般順暢連接 (二)。

經典,不老。 

  或許,以當代的圖像繪製技法來看,林明子這四本繪本都「有點老」了;但若以「繪本」來看,它們都是「寶」。倘若世上有一本不斷更新、紀錄所有已出版繪本的史冊,那麼林明子的作品,正如同李歐.李奧尼 (Leo Lionni) 1959 年的《小藍和小黃》、莫里斯.桑達克 (Maurice Sendak) 1963 年的《野獸國》、艾瑞.卡爾 (Eric Carle) 1969 年的《好餓的毛毛蟲》等經典名作,也會貼有「必讀」標籤。

後記

  很開心可以參加這次出版社舉辦的新書分享活動。期待有更多類似的分享會或討論會,新舊書皆可,藉由繪本將不同的人集結在一起,共同為了台灣的繪本市場努力。

Boris 李晨豪 | 繪本作家、插畫家、繪本創作講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Boris 李晨豪
Boris 李晨豪
繪本作家、插畫家及插畫講師。 英國愛丁堡大學插畫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 曾任蘇格蘭 Dumfries House 駐村藝術家、童書編輯。 喜歡與人對談,熱愛動物和大自然。透過童趣拙樸的視角,描繪著觀察與想像的世界。期許自己持續創作出簡單且飽含真心的作品,並成為他人的力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