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人王浩一老師說,非常喜歡台中中央書局民眾的眼神,感到很舒服,浩一老師本身學數學,因此他將人生當作X軸,把別人當Y軸,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象限:很喜歡照顧別人
第三象限:把別人當作別人,類似禪宗
第四象限:把自己當作別人,無我狀態
很多人沒辦法饒過身邊的人,似乎因為別人的作為感到很大的委屈,比如:讀書的同儕或是工作的同仁,甚至與親密的人相處時,會產生很多不開心。最近讀了曙芳老師的新書《認同創傷》,從書中發現很多人需要心理上的協助,這樣的一本書,讓人收穫匪淺,也讓人知道怎樣才能自己更開心。
曙芳老師從最近的案例談起。有一個女孩,因即將離婚,需要重回娘家,感到很焦慮,開始有很多「不值得被愛」的情緒出現,心中也對老天感到憤怒,為何先生、母親都無法承接她的心情。她說:「我覺得心裡有一個洞總是填不滿。」她很想離開婚姻,重新找回自己,經由曙芳老師進一步探究她的原型認同,找到的是「我不被允許表達真實的感覺。」這個感覺來自於非常幼小的自己。回溯小時侯,得知她是在難產下出生,被醫生硬拉出來,馬上進保溫箱被隔絕;而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忙於工作,只能將她送進外婆家照顧,寄人籬下,一直看著別人臉色過活,必須作個乖小孩,才能被照顧。結婚後,剛開始和先生在一起時,總是為先生著想,像天使一般,但是小孩出生後,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小孩身上時,先生開始覺得不被重視,開始上交友網站交友,藉以引起太太的注意,使得兩人之間的感情慢慢觸礁。
為人著想的技巧來自於從小寄養在外婆家求生存學習來的,無法做真正的自己,被「不被允許表達自己」這個認同卡住了,甚至大學時還有自殘的行為。書中寫著「你的核心恐懼都隱藏在原型認同裡面」,她真正的恐懼是「如果我表達了真實的感覺就會被攻擊而孤獨死去」,如果我被恐懼淹沒,我可能就不會出生了。日常生活中,她一直想著要照顧別人,自己才會被照顧,當結果不是這樣時,她就非常憤怒,為了要阻擋這個恐懼而發展了一些補償行為──她的天線一直往外延伸,常常很焦慮地要找出別人的問題並試著解決,注意力都放在別人身上,且不斷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
如果從中醫觀點看剛才的案例,會認為是因為膻中阻塞了。膻中是我們的情緒出口,如果鎖太久就會產生憂鬱,產生心理疾病。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覺得很多事都沒什麼大不了的,膻中就比較容易開,只要改變心情,很多事就可以不藥而癒。
曙芳老師也分享自己的經驗,因為任督二脈不夠疏通,肩膀因沾黏而產生疼痛,膻中、大椎都堵住了,全身淋巴都很痛,病痛中學到全身若要順暢,要從脾經、胃經、三焦經、肝經疏通起。她認為,假如我們的認同有錯,膻中自然而然會堵塞,當我們處理自己的認同時,也就是在處理經絡的阻塞。命運寫在自己的認同裡,改變了認同,也改變了命運。
假設有個人覺得自己是個被遺棄的孩子,在職場工作時仍然會覺得自己是被忽視的,代表他沒有真正去解開小時侯被忽視的創傷。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創傷領回來,勇敢面對它。「我是個被忽視的小孩」成為原型認同,就會帶著強迫性的認同,像剛才提到的案例,表面上是我「我不被允許表達真實的感覺。」,其實最害怕的真正恐懼是會孤獨終老。有的恐懼是小時侯沒辦法處理的,現在長大了,我們可以重回過去面對並處理它。
另外,也提到書中寫的永恆少年案例,他們會想:「如果我不這樣做,我就沒辦法得到照顧,會活不下去。」曙芳老師問這個來訪的永恆少年:「真的會是這樣嗎?」
永恆少年回覆:「不會,即使做個小小的服務生都可以養活自己」因此,只要從卡住的認同走出來,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通常我們緊緊抓著的認同都會有一些好處,但卻遮蔽了我們的天性,讓我們很難自在地勇敢表達自己。
當我們認同某個身分、角色時,也會造成認同創傷。 比方:我是女兒、學生的老師、姑姑等……面對不一樣的人,會是不同的身分。
當一個身分卡住時,就會被角色所操控。書中的雅君是個母親,常常和小孩有分離焦慮,生孩子後,常常無法照顧自己的需求,雅君說:「如果我將顧孩子的工作交給別人,會怕別人說我沒事做,所以我要親力親為才是好母親。」雅君社交話題也圍著孩子打轉,母親這個角色已經讓她無法想到個人的發展,這也是很多母親的心聲。
雅君的無價值感,是小時侯和父母關係所養成的,小時侯和母親說話時,總是被母親推開,被忽視的感覺非常強烈。這個情境創造出她假性的獨立,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自己來。曙芳老師建議雅君必須先練習成為願意聆聽自己的人,也相信自己有被聆聽的價值,有了自信,到哪裡都會感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