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1/8《認同創傷》台中場新書分享會(主講:王曙芳;引言:王浩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人王浩一老師說,非常喜歡台中中央書局民眾的眼神,感到很舒服,浩一老師本身學數學,因此他將人生當作X軸,把別人當Y軸,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象限:很喜歡照顧別人

第三象限:把別人當作別人,類似禪宗

第四象限:把自己當作別人,無我狀態

  很多人沒辦法饒過身邊的人,似乎因為別人的作為感到很大的委屈,比如:讀書的同儕或是工作的同仁,甚至與親密的人相處時,會產生很多不開心。最近讀了曙芳老師的新書《認同創傷》,從書中發現很多人需要心理上的協助,這樣的一本書,讓人收穫匪淺,也讓人知道怎樣才能自己更開心。

raw-image

曙芳老師從最近的案例談起。有一個女孩,因即將離婚,需要重回娘家,感到很焦慮,開始有很多「不值得被愛」的情緒出現,心中也對老天感到憤怒,為何先生、母親都無法承接她的心情。她說:「我覺得心裡有一個洞總是填不滿。」她很想離開婚姻,重新找回自己,經由曙芳老師進一步探究她的原型認同,找到的是「我不被允許表達真實的感覺。」這個感覺來自於非常幼小的自己。回溯小時侯,得知她是在難產下出生,被醫生硬拉出來,馬上進保溫箱被隔絕;而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忙於工作,只能將她送進外婆家照顧,寄人籬下,一直看著別人臉色過活,必須作個乖小孩,才能被照顧。結婚後,剛開始和先生在一起時,總是為先生著想,像天使一般,但是小孩出生後,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小孩身上時,先生開始覺得不被重視,開始上交友網站交友,藉以引起太太的注意,使得兩人之間的感情慢慢觸礁。

raw-image

  為人著想的技巧來自於從小寄養在外婆家求生存學習來的,無法做真正的自己,被「不被允許表達自己」這個認同卡住了,甚至大學時還有自殘的行為。書中寫著「你的核心恐懼都隱藏在原型認同裡面」,她真正的恐懼是「如果我表達了真實的感覺就會被攻擊而孤獨死去」,如果我被恐懼淹沒,我可能就不會出生了。日常生活中,她一直想著要照顧別人,自己才會被照顧,當結果不是這樣時,她就非常憤怒,為了要阻擋這個恐懼而發展了一些補償行為──她的天線一直往外延伸,常常很焦慮地要找出別人的問題並試著解決,注意力都放在別人身上,且不斷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

raw-image

  如果從中醫觀點看剛才的案例,會認為是因為膻中阻塞了。膻中是我們的情緒出口,如果鎖太久就會產生憂鬱,產生心理疾病。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覺得很多事都沒什麼大不了的,膻中就比較容易開,只要改變心情,很多事就可以不藥而癒。

  曙芳老師也分享自己的經驗,因為任督二脈不夠疏通,肩膀因沾黏而產生疼痛,膻中、大椎都堵住了,全身淋巴都很痛,病痛中學到全身若要順暢,要從脾經、胃經、三焦經、肝經疏通起。她認為,假如我們的認同有錯,膻中自然而然會堵塞,當我們處理自己的認同時,也就是在處理經絡的阻塞。命運寫在自己的認同裡,改變了認同,也改變了命運。

我們要認回自己的創傷,但不要認同創傷的標籤

  假設有個人覺得自己是個被遺棄的孩子,在職場工作時仍然會覺得自己是被忽視的,代表他沒有真正去解開小時侯被忽視的創傷。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創傷領回來,勇敢面對它。「我是個被忽視的小孩」成為原型認同,就會帶著強迫性的認同,像剛才提到的案例,表面上是我「我不被允許表達真實的感覺。」,其實最害怕的真正恐懼是會孤獨終老。有的恐懼是小時侯沒辦法處理的,現在長大了,我們可以重回過去面對並處理它。

  另外,也提到書中寫的永恆少年案例,他們會想:「如果我不這樣做,我就沒辦法得到照顧,會活不下去。」曙芳老師問這個來訪的永恆少年:「真的會是這樣嗎?」

  永恆少年回覆:「不會,即使做個小小的服務生都可以養活自己」因此,只要從卡住的認同走出來,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通常我們緊緊抓著的認同都會有一些好處,但卻遮蔽了我們的天性,讓我們很難自在地勇敢表達自己。

raw-image

  當我們認同某個身分、角色時,也會造成認同創傷。 比方:我是女兒、學生的老師、姑姑等……面對不一樣的人,會是不同的身分。

  當一個身分卡住時,就會被角色所操控。書中的雅君是個母親,常常和小孩有分離焦慮,生孩子後,常常無法照顧自己的需求,雅君說:「如果我將顧孩子的工作交給別人,會怕別人說我沒事做,所以我要親力親為才是好母親。」雅君社交話題也圍著孩子打轉,母親這個角色已經讓她無法想到個人的發展,這也是很多母親的心聲。

  雅君的無價值感,是小時侯和父母關係所養成的,小時侯和母親說話時,總是被母親推開,被忽視的感覺非常強烈。這個情境創造出她假性的獨立,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自己來。曙芳老師建議雅君必須先練習成為願意聆聽自己的人,也相信自己有被聆聽的價值,有了自信,到哪裡都會感到安全。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博客來

讀冊生活

金石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靈工坊文化的沙龍
166會員
204內容數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重塑自我:一次心靈創傷療癒的旅程 我發現我的個案都蠻可愛的,他們會告訴我原因,想找我做服務是因為遇到什麼事?或甚麼問題? 也或許是之前我給他們的觀念吧!所以來找我服務前都會跟我說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或甚麼狀況,請我做什麼服務。或著詢問我這些狀況可以用什麼服務?
Thumbnail
重塑自我:一次心靈創傷療癒的旅程 我發現我的個案都蠻可愛的,他們會告訴我原因,想找我做服務是因為遇到什麼事?或甚麼問題? 也或許是之前我給他們的觀念吧!所以來找我服務前都會跟我說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或甚麼狀況,請我做什麼服務。或著詢問我這些狀況可以用什麼服務?
Thumbnail
午安午安~今天和大家分享【愛到極致是放手】這本書。 接下來,我將分享兩個我在書中特別有感觸的主題,分別是與"自己"的挫折自處及愛著"他人"原本的樣子。
Thumbnail
午安午安~今天和大家分享【愛到極致是放手】這本書。 接下來,我將分享兩個我在書中特別有感觸的主題,分別是與"自己"的挫折自處及愛著"他人"原本的樣子。
Thumbnail
前一陣子因為連續多日睡不好、頭痛,被C帶去體驗「頌缽」。 我記得頌缽師說,我的心輪的傷蠻深的,需要時間恢復。她要我想想,過往哪一件接近「背叛」、「付出與回饋不對等」的感受,讓我有很受傷的感覺,試著去化解它、療癒它。還有,她指出,我的能量場較弱,所以容易被外在許多負能量干擾。 第一次體驗這麼特別的
Thumbnail
前一陣子因為連續多日睡不好、頭痛,被C帶去體驗「頌缽」。 我記得頌缽師說,我的心輪的傷蠻深的,需要時間恢復。她要我想想,過往哪一件接近「背叛」、「付出與回饋不對等」的感受,讓我有很受傷的感覺,試著去化解它、療癒它。還有,她指出,我的能量場較弱,所以容易被外在許多負能量干擾。 第一次體驗這麼特別的
Thumbnail
  引言人王浩一老師說,非常喜歡台中中央書局民眾的眼神,感到很舒服,浩一老師本身學數學,因此他將人生當作X軸,把別人當Y軸,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象限:很喜歡照顧別人 第三象限:把別人當作別人,類似禪宗 第四象限:把自己當作別人,無我狀態   很多人沒辦法饒過身邊的人,似乎因為
Thumbnail
  引言人王浩一老師說,非常喜歡台中中央書局民眾的眼神,感到很舒服,浩一老師本身學數學,因此他將人生當作X軸,把別人當Y軸,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象限:很喜歡照顧別人 第三象限:把別人當作別人,類似禪宗 第四象限:把自己當作別人,無我狀態   很多人沒辦法饒過身邊的人,似乎因為
Thumbnail
  本場講座的引言人謝文宜老師,和《認同創傷》作者王曙芳老師是多年朋友,也是諮商心理師。她說,每次看曙芳老師的書都感到非常驚豔,因為書中和自己諮商的經驗是相呼應的,回想第一次見到曙芳老師時,就覺得這個女孩很有仙氣,記得有次去英國找她時,她也教自己跳騷莎,當時玩得很開心。   看見曙芳老師後來走上能量
Thumbnail
  本場講座的引言人謝文宜老師,和《認同創傷》作者王曙芳老師是多年朋友,也是諮商心理師。她說,每次看曙芳老師的書都感到非常驚豔,因為書中和自己諮商的經驗是相呼應的,回想第一次見到曙芳老師時,就覺得這個女孩很有仙氣,記得有次去英國找她時,她也教自己跳騷莎,當時玩得很開心。   看見曙芳老師後來走上能量
Thumbnail
人總是不停在學習,包括:愛情、親密關係,難免有一些坑坑疤疤,有些人把創傷當成勳章,有些人傷得太深因此走不出來。我們並不是為了承受創傷來的,但有時難免也需要借助諮商師幫我們清創與釐清,這是現代很需要的學科與研究。王浩一分享,在他最近寫的一本書中,序文的標題是「每一朵玫瑰都有自己的荊棘」。換句話說,我們
Thumbnail
人總是不停在學習,包括:愛情、親密關係,難免有一些坑坑疤疤,有些人把創傷當成勳章,有些人傷得太深因此走不出來。我們並不是為了承受創傷來的,但有時難免也需要借助諮商師幫我們清創與釐清,這是現代很需要的學科與研究。王浩一分享,在他最近寫的一本書中,序文的標題是「每一朵玫瑰都有自己的荊棘」。換句話說,我們
Thumbnail
🟨接納當年的自己🟨 有生命就會有感受,因為感受是生命很重要的訊息。 你愛自己嗎?你願意接近自己嗎?
Thumbnail
🟨接納當年的自己🟨 有生命就會有感受,因為感受是生命很重要的訊息。 你愛自己嗎?你願意接近自己嗎?
Thumbnail
10多年前剛出社會狠狠摔跤的當時 藉由一本本的閱讀爬了起來,跌了又爬起 這些陪伴自己的書籍及思想 功不可歿 它們陪著你內省、陪著你反芻、再推著你前進
Thumbnail
10多年前剛出社會狠狠摔跤的當時 藉由一本本的閱讀爬了起來,跌了又爬起 這些陪伴自己的書籍及思想 功不可歿 它們陪著你內省、陪著你反芻、再推著你前進
Thumbnail
那位學員在整個個案中 敘述了滿滿的擔心 伴侶的身心不穩定的狀態、伴侶的注意力缺乏症候群、伴侶說自己內在有東西、伴侶要進入新工作可能無法應付 到一定的時間 我提出了適當的提醒 「你的話語充滿擔心喔,你得抓回來自己的界線。」 然而她會馬上再安慰自己 「 喔不,他也會很關心我,我們的流動很好!」 繼續
Thumbnail
那位學員在整個個案中 敘述了滿滿的擔心 伴侶的身心不穩定的狀態、伴侶的注意力缺乏症候群、伴侶說自己內在有東西、伴侶要進入新工作可能無法應付 到一定的時間 我提出了適當的提醒 「你的話語充滿擔心喔,你得抓回來自己的界線。」 然而她會馬上再安慰自己 「 喔不,他也會很關心我,我們的流動很好!」 繼續
Thumbnail
只有先照見獨一無二的自己,才能同理獨一無二的他人。 一位心理學家由學生課堂上的心得分享或社會事件的個案情境出發,以自身的實際經歷,記錄自我覺察的過程,提出療愈的觀點。
Thumbnail
只有先照見獨一無二的自己,才能同理獨一無二的他人。 一位心理學家由學生課堂上的心得分享或社會事件的個案情境出發,以自身的實際經歷,記錄自我覺察的過程,提出療愈的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