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書摘〈真理與生活體驗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谷口雅春著
2011 和裕出版
  • 形象世界不斷的生滅變化,實相仍舊不生不滅,人的「真實」生命亦復不滅。
  • 真理以「生活的姿態」具體化的便是「體驗」。
  • 人與人的心與心是會相互感應的。尤其是擁有相類似心波的親人或同道者,心靈感應的強度更大。
  • 心一定會具象化,因為物質現象是心所造的東西。不只是治病,為了消滅一切現象上的偏差,無論如何都必須先治好「心」。
  • 夫妻心:妻子的心有了改變,丈夫的病也隨之變好了。說是夫妻的心會相互溝通 — 倒不如說它是一體來得恰當。
  • 人看似一盤散沙分散各處,其實在實相上自他都是一如同體,不但心能溝通,祈禱也必會如願以償。
  • 人,心中一有了煩惱,這煩惱便化成了神經衰弱或不眠症的毛病。
  • 「我執」(什麼都以自己為主觀的想法)的愛必然就會演變成為相互憎恨的結果。所謂真誠的愛必須是捨棄「我執」才行的。
  • 只要由衷的信仰內在的神,並且斷然的相信「實相所創造的世界裡沒有不可能」,則一切必能如你所信的成就。
  • 若要夫妻過著健康的幸福生活,相互間需要有「感謝」才行。不要去看缺點,互相去注視對方的優點最重要。無論是誰,總有非他莫屬的優點或長處,留意找出並用話語加以稱讚,則對方的優點將越來越顯現,甚至連以往的缺點都會被掩蓋而消失。
  • 大體上夫妻一不調和,孩子就易生病或行為不良。
  • 只要我們願意改變,當下就能獲得幸福。人生是隨我們的心念而形成。
  • 必須先從自己改善,然後努力去讚嘆對方美好的實相,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
  • 世上唯獨感謝的心,最具柔軟、美麗又舒暢的感覺。
  • 處在世上,最重要的是不慌張與不掙扎。人只要有這種「本本然然,泰然又自在的心。」則他必然就會浮起來。
  • 犯了罪,就應受處罰,這乃是人類共通的觀念 — 亦即認為要從這罪惡解脫出來,就非受到苦楚不可的這一想法。因而,人類便為了消除自己的罪惡而自行處罰自己,為了清算這罪惡而在無意識中掀起戰爭,接著相互殺戮而達到自殺的目的。
  • 如想在人間帶來和平,同時建立無病、無貧又無苦的天國於此世界,則人類潛意識裡所擁有「人是罪惡所生之子」的罪惡觀念非先清除不可。當理解到神是至善、完美又無限慈悲的存在,由此絕對權威者所創造的人,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敵對者,看似有罪惡可犯,其實這罪惡只是五官上的感覺有了偏差而已,只是暫時存在的假相罷了!
  • 既明白了罪惡的沒有,自然就無罪,既沒有了罪,人就沒有折騰自己的必要。
  • 自覺生命真相,一切煩惱即消,並顯現生命本就完全圓滿的面貌。
  • 凡事與自己的心波類似的東西集合起來,因而具象化的便是所謂心的法則。
  • 「光明」指的是天地間的恩惠。
  • 這種只把壞的留在心中思索,並且,自行把自己推入地獄般生活裡,也正是所謂不去見光的心。
  • 你能不能使自己的心明亮一些呢?所謂明朗的心,亦即把一切的恩惠,充滿於天地間的光明,用這光明姿意的打開心窗,高高興興地接進自己裡面的心。
  • 身體是一個小宇宙,是與大宇宙相一致,右腳置於下方,左腳疊在上方,照此金剛坐的姿勢,然後肩膀放鬆,背部伸直,收下顎,伸直脖子。接著調息,從頭頂直到下腹部,一口氣把氣息吸下來。所吸取的並不只是單純的空氣,而是讓大宇宙生命的活力貫流全身。
  • 所謂的「懺悔」亦即洗清心的污垢,把一切心上的污垢加以洗淨,就如霜露受早晨的太陽照射,自動溶化以致於消失。
  • 凡我們所有人生的體驗,全都是自心的具象化,無一不是探討自心狀態的反省機緣。它的寓意是在教導我們而不是剝奪。
  • 鏡中的映像,無論形態如何,只不過是一種表相而已,如何把心念匡正好才是問題所在。
  • 發燒也好,疼痛也罷,全都懂得這是自然療能之醫治功用,而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它的治療時,病也就很快的會好起來。
  • 「雜念」這東西,一如天空裡的浮雲,看似因它遮蓋了晴朗的天空。其實,浮雲乃為了天空之完全澄清而起的一種作用,因為有浮雲的生起,空氣中的水分或塵埃才能被澄清,隨著下雨而滌清得不留半點痕跡。
  • 雜念妄想也相同,看似遮蓋了我們心靈的光輝,其實却因有了雜念妄想的生起,反而加速了蓄積在心中的過去之業塵浮出表面,而讓我們心靈澄清起來。
  • 只要從自己的心中放棄業念,我們的「業」即得消除。
  • 「壞事之發生」即該看做是過去業的消滅,並以此心情去感謝它也就滅去了業因。
  • 建立好「業念本不存在」的大自覺,盡心盡力締造善業。
  • 「人的本質是神子,本來就清淨圓滿」
精彩篇章
  • 愛能醫好一切
  • 太太萬能
  • 人生的目的
  • 每天都是開悟與奇蹟的開展
  • 感謝的心是醫王之王
avatar-img
88會員
1.1K內容數
我想優化當下小日子的實驗小配方,歡迎一起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JW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活實驗二十九 至少至少 吃飯時間讓手機睡覺吧, 看著洋蔥丁發呆也可以, 聽著隔壁小朋友訴說: 我也好想再去日本也棒。 無條件地讓手機休息, 像是世界上最大方的老闆一樣 帥 極 了
生活實驗二十八 下雨天, 出門嗎? 好呀。 逛街還是散步? 去別人家玩?還是窩圖書館閱讀? 還是待在家? 好呀。 追劇還是找一部電影? 埋進沙發補眠、或來個小掃除? 在書桌前聽音樂看書?放音樂跳舞? 好呀,出發! 早上先出門,傍晚回家,完美!!
生活實驗二十七 出發前要先定位 我的角色是 橋樑 有的時候,要少一點, 有時,要多一點, 但最後還是必須精剪, 目的, 期待像我一樣, 開門走進去。
生活實驗二十六 回憶能有多深,其中之一,跟線索的強度有關係,跟篇幅沒關係, 不要是麵包屑就好, 多一點愛,再加一點,再加一點, 直到滿溢。 因為我們都在寫著一部現在不想看, 等以後以後有個繼承的對象,對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有興趣的時候,才迫不及待的講個千遍萬遍 的人生大戲。 但首先要記得住才行。
生活實驗二十九 至少至少 吃飯時間讓手機睡覺吧, 看著洋蔥丁發呆也可以, 聽著隔壁小朋友訴說: 我也好想再去日本也棒。 無條件地讓手機休息, 像是世界上最大方的老闆一樣 帥 極 了
生活實驗二十八 下雨天, 出門嗎? 好呀。 逛街還是散步? 去別人家玩?還是窩圖書館閱讀? 還是待在家? 好呀。 追劇還是找一部電影? 埋進沙發補眠、或來個小掃除? 在書桌前聽音樂看書?放音樂跳舞? 好呀,出發! 早上先出門,傍晚回家,完美!!
生活實驗二十七 出發前要先定位 我的角色是 橋樑 有的時候,要少一點, 有時,要多一點, 但最後還是必須精剪, 目的, 期待像我一樣, 開門走進去。
生活實驗二十六 回憶能有多深,其中之一,跟線索的強度有關係,跟篇幅沒關係, 不要是麵包屑就好, 多一點愛,再加一點,再加一點, 直到滿溢。 因為我們都在寫著一部現在不想看, 等以後以後有個繼承的對象,對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有興趣的時候,才迫不及待的講個千遍萬遍 的人生大戲。 但首先要記得住才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痛苦,是心智的「幻想」。真愛,真正的喜悅,並不會產生痛苦。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身心相互影響的傳說故事,並談到了一些與人體健康相關的真實案例。 這證明瞭心念對健康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具體的例子和實驗結果來支持這一觀點。 同時指出了摒棄刻板印象和執著的道理,以及心態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痛苦,是心智的「幻想」。真愛,真正的喜悅,並不會產生痛苦。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身心相互影響的傳說故事,並談到了一些與人體健康相關的真實案例。 這證明瞭心念對健康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具體的例子和實驗結果來支持這一觀點。 同時指出了摒棄刻板印象和執著的道理,以及心態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