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這種生物

2023/05/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影迷這種生物 之我這種

觀影體驗認為最佳的是進戲院看,不過我並不覺得進戲院體驗很好,也有人說這是製片方的一個推銷語,因為台灣區票房收益他們回收得快一些,當然自從Netflix這種串流平台出現,電影就顯得更要商業化與更大格局了。
我仍記得時候看的最初有記憶兩部電影,一部叫《皇天后土》,一部是《搭錯車》,都是小學十歲以前在台中看的,那時進戲院看電影是很普遍的娛樂,《皇天后土》演的是未開放前的中國,好像文化大革命那種樣板戲,即使那時台灣也不算民主,不過幼時看那部電影仍讓我對CCP這種統治感到可怖,這就是電影從小教化(洗腦)的功用吧,也許在不知不覺中給你種下某種思想的變因。《搭錯車》則是很經典的孫越從反派轉型成正向人設的經典電影,幼時常住在眷村週邊,或是村裡頭很多外省老兵退伍的,我的親人也有很多外省人,所以對於那種眷村異世界的生活很有感覺。後來孫叔演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我也有看,那是耳邊很多眷村老伯伯與年少美麗「蕃仔」(那時沒原住民的這個名詞)嬸嬸的真實。
爾後,台灣就進入到錄影帶的世界,而港劇引進台灣,《楚留香》、《天蠶變》還有瓊瑤式的愛情劇大流行,我就很少進電影院了。
這時新浪潮電影興起,我坦白說不是很愛這種文藝腔,常常長鏡頭一鏡到底的念白藝術電影,偶而到親友同學家看的肯定是爆笑的日本卡通或是日本古裝劇(那時還沒流行偶像劇),台灣電影對少年的我距離很遠。

二輪片啟蒙我觀影細微體驗

我自己再進電影院是我高三時,跟家人說我去溫書了,其實根本沒念書,利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錢,去台中市的二輪片電影院看片,它是不清場的,有時我就看了兩次,買杯7-11的大杯思樂杯可樂,就這樣混了一下午。
看電影是一種很棒的娛樂方式,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故事世界。在你的描述中,錄影帶的出現和港劇的引進確實改變了台灣觀眾的娛樂方式,讓許多人選擇在家中觀賞電影和劇集。
進電影院獨自觀影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讓你可以專注於大螢幕上的故事,並且完全投入其中。有時候我們都需要一些屬於自己的時光,享受電影的魅力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以前為了進電影院,你可能使用了一些巧妙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你對電影的熱愛和對觀影體驗的渴望。這樣的回憶也是獨特且值得珍惜的。
現在,電影院仍然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提供了大螢幕、音響效果和社交體驗等獨特的觀影環境。如果有機會,你可以考慮再次走進電影院,享受在銀幕上觀賞電影的魅力,與他人分享這種電影觀影的經歷。
無論你選擇在家中觀看電影還是在電影院欣賞,重要的是保持對電影的熱情和對各種不同類型和風格的作品的開放態度。電影是一種豐富的藝術形式,它能夠啟發我們的思考、帶來娛樂和觸動我們的情感。

影評人教我看電影

那時,老三台有一節影有影評人,分析中外電影,好像是在週五晚上或是週六晚上,我記得有一次播《異形》第一集,然後偶然看到《異形》第二集上映,我就跑進二輪片戲院看,這樣有意識地去找片來看,有意識地追尋自己感興趣的電影並觀看,是一種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和欣賞的表現。這種積極的態度有助於你擴展電影知識和對不同作品風格的理解。爾後,我就用這樣的模式,追了《回到未來》第二集和第三集,記得《悍衛戰士》我也在二輪片戲院看過。這時,就會開始找電影的原著來嗑了,皇冠出版社那時出了很多電影原著(或改編)小說,自己不認為是文青,也從沒打算寫作,看小說與看電影都是消遣罷了,
影評節目和評論家的意見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分析,它像當時常上電視的黑幼龍介紹國際軍武,讓我眼界大開,當然這和目前網上隨處可找到的介紹各種領暴量的信息不可同時而語。總之,在呆板的舊三台還有老報紙的時代,影評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評價電影。這種節目通常會介紹和分析各種不同類型和來源的電影,包括中國和外國的作品,從而豐富你的觀影經驗。
在二輪片戲院,也第一次看到三級片這種特殊的產物,在那個沒有個人影音設備的年代,家裡也沒有錄放影機,那可是極其香艷的娛樂(當時我滿18歲了),在這之前,只有看過A書與A漫與黃小說。二輪片可以二刷體驗,有時對兩性之事有更多想法,不只是動作戲誘人而已,這時就會察覺港片比台灣本土錄影帶的三級片勝出甚多(如果有基會的話,其實去二手商店翻老VCD還有很多三十年前拍的台製三級電影,不少還有劇情,但雷多),也比日本AV沒劇情的好看,就算是目前韓國的倫理片也很難像港製三級片一樣動人心弦。台灣朱延平導演的《劍奴》由陳寶蓮、倪淑君主演的,才刷新我對台製三級片的認知。
後來看多了歐美的電影,發現S情節根本是某一種劇情的展現,沒啥好大驚小怪的,從此後就很少去找二輪戲院的三級片看了。
大多數時間,中學我都是學校─家裡兩點一線的生活,有時假日會去學校打球,偶爾會去其他球場PK,上高中後才有多一點的零用錢說買參考書用的,我會存零用錢(省下便當錢改吃俗一點的三明治)買袖珍版的古龍和金庸小說,或是找二手店賣的原租書店淘汰下來的小說,一本只要2-5元,這就是我閱讀大量雜書的開始。

大學教我入門文學和電影

上大學後,有門課叫「現代小說概論」,我仍記得老師說,觀看小說寫報告時要有「作品中心論」「作者中心論」「讀者中心論」這三者來思考互相參考寫評論,這就是我最早真的寫書的讀書心得,爾後也有台灣新電影的課,雖是不同老師開的課,但是講觀影看劇本的方法卻差不多,,可以採取不同的角度和目的。以下是一些觀看劇本的常見角度:
  1. 導演角度:導演通常會觀看劇本,以理解故事的整體結構和情節發展,並將其轉化為影像作品。他們會關注場景描述、角色的動作和情感、劇情的節奏等方面,以便制定適當的導演計劃和創作風格。
  2. 演員角度:演員通常會閱讀劇本,以了解他們所飾演角色的背景、情感和行為。他們會關注角色的對話,以理解角色的心理狀態和動機,並試圖透過他們的表演來詮釋角色。
  3. 觀眾角度:觀眾在觀看劇本時,可以想像和預期故事的發展和表演。他們可以根據對話和場景描述,構建情節和角色的形象,並期待在影像作品中看到他們所喜愛的元素和情節發展。
老師說,寫影評報告就是這樣,因此,啃一些不是自己菜的電影也不會那麼難以進入他們的世界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發,寫自己的影評。候孝賢的電影和台灣鄉土電影那時反而再找出錄影帶來來在系辦重刷寫報告,痛並堅持地看著。
有了此番體驗,念大學的自己就會想,如果我是導演,我是編劇該如何?劇場課我排的任務是編導,有一堂現代文學課說要排10分鐘的戲,在學校排演室演出,不必衣著講究,用紙作的象徵性妝化服飾即可(當時也沒有COSPLAY這種行當可以商借)。雖這多半是搞笑收場,同學們也不是表演專業的,但這就是要我們換位思考。
後來出社會後有機會幫一些大傳、電影系的小捧油製作畢業製作或是學期大作業,加進製片組及工作人員視角,更能體會影片製作者的想法,有些猜測的潛台詞或是鏡頭語言是否真如觀眾視角所知曉?有了這經驗,似乎觀影的經驗就不一樣了,也許興之所至,會發覺肥皂劇並沒如此簡單,它可能暗玄機諷刺時事,也許高大上宣傳的大劇其實只是華麗的鬧劇,短影片的效力未必不如劇情長片!

串流時代的影迷如何看見視頻

即使進串流时代,做影評的人多著了去,不週方法論仍是一樣,只是在觀影體驗眾多,國際化與深度化的作品層出不窮,觀眾對影視作品更挑剔了。
只單單在介紹劇情的影評無法出挑,只會沈迷在網海,即使是知名UP主也會人氣下降。搞影評這件行當得更重視深度化的國際比較文化觀點,沒掉幾句書袋,平行地點出不同作品的展現,可能無法滿足觀眾延伸閱讀的需要,這年頭不是讓觀影者自己再GOOGLE答案,而是需要影評人就留尾巴在文章裡讓人去了解,也許在說明欄裡附註連結,也許在文中概要深入淺出地說明,讓觀眾觀影更立體化,與時俱進。
    3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