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這種生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影迷這種生物 之我這種

觀影體驗認為最佳的是進戲院看,不過我並不覺得進戲院體驗很好,也有人說這是製片方的一個推銷語,因為台灣區票房收益他們回收得快一些,當然自從Netflix這種串流平台出現,電影就顯得更要商業化與更大格局了。
我仍記得時候看的最初有記憶兩部電影,一部叫《皇天后土》,一部是《搭錯車》,都是小學十歲以前在台中看的,那時進戲院看電影是很普遍的娛樂,《皇天后土》演的是未開放前的中國,好像文化大革命那種樣板戲,即使那時台灣也不算民主,不過幼時看那部電影仍讓我對CCP這種統治感到可怖,這就是電影從小教化(洗腦)的功用吧,也許在不知不覺中給你種下某種思想的變因。《搭錯車》則是很經典的孫越從反派轉型成正向人設的經典電影,幼時常住在眷村週邊,或是村裡頭很多外省老兵退伍的,我的親人也有很多外省人,所以對於那種眷村異世界的生活很有感覺。後來孫叔演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我也有看,那是耳邊很多眷村老伯伯與年少美麗「蕃仔」(那時沒原住民的這個名詞)嬸嬸的真實。
爾後,台灣就進入到錄影帶的世界,而港劇引進台灣,《楚留香》、《天蠶變》還有瓊瑤式的愛情劇大流行,我就很少進電影院了。
這時新浪潮電影興起,我坦白說不是很愛這種文藝腔,常常長鏡頭一鏡到底的念白藝術電影,偶而到親友同學家看的肯定是爆笑的日本卡通或是日本古裝劇(那時還沒流行偶像劇),台灣電影對少年的我距離很遠。

二輪片啟蒙我觀影細微體驗

我自己再進電影院是我高三時,跟家人說我去溫書了,其實根本沒念書,利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錢,去台中市的二輪片電影院看片,它是不清場的,有時我就看了兩次,買杯7-11的大杯思樂杯可樂,就這樣混了一下午。
看電影是一種很棒的娛樂方式,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故事世界。在你的描述中,錄影帶的出現和港劇的引進確實改變了台灣觀眾的娛樂方式,讓許多人選擇在家中觀賞電影和劇集。
進電影院獨自觀影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讓你可以專注於大螢幕上的故事,並且完全投入其中。有時候我們都需要一些屬於自己的時光,享受電影的魅力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以前為了進電影院,你可能使用了一些巧妙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你對電影的熱愛和對觀影體驗的渴望。這樣的回憶也是獨特且值得珍惜的。
現在,電影院仍然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提供了大螢幕、音響效果和社交體驗等獨特的觀影環境。如果有機會,你可以考慮再次走進電影院,享受在銀幕上觀賞電影的魅力,與他人分享這種電影觀影的經歷。
無論你選擇在家中觀看電影還是在電影院欣賞,重要的是保持對電影的熱情和對各種不同類型和風格的作品的開放態度。電影是一種豐富的藝術形式,它能夠啟發我們的思考、帶來娛樂和觸動我們的情感。

影評人教我看電影

那時,老三台有一節影有影評人,分析中外電影,好像是在週五晚上或是週六晚上,我記得有一次播《異形》第一集,然後偶然看到《異形》第二集上映,我就跑進二輪片戲院看,這樣有意識地去找片來看,有意識地追尋自己感興趣的電影並觀看,是一種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和欣賞的表現。這種積極的態度有助於你擴展電影知識和對不同作品風格的理解。爾後,我就用這樣的模式,追了《回到未來》第二集和第三集,記得《悍衛戰士》我也在二輪片戲院看過。這時,就會開始找電影的原著來嗑了,皇冠出版社那時出了很多電影原著(或改編)小說,自己不認為是文青,也從沒打算寫作,看小說與看電影都是消遣罷了,
影評節目和評論家的意見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分析,它像當時常上電視的黑幼龍介紹國際軍武,讓我眼界大開,當然這和目前網上隨處可找到的介紹各種領暴量的信息不可同時而語。總之,在呆板的舊三台還有老報紙的時代,影評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評價電影。這種節目通常會介紹和分析各種不同類型和來源的電影,包括中國和外國的作品,從而豐富你的觀影經驗。
在二輪片戲院,也第一次看到三級片這種特殊的產物,在那個沒有個人影音設備的年代,家裡也沒有錄放影機,那可是極其香艷的娛樂(當時我滿18歲了),在這之前,只有看過A書與A漫與黃小說。二輪片可以二刷體驗,有時對兩性之事有更多想法,不只是動作戲誘人而已,這時就會察覺港片比台灣本土錄影帶的三級片勝出甚多(如果有基會的話,其實去二手商店翻老VCD還有很多三十年前拍的台製三級電影,不少還有劇情,但雷多),也比日本AV沒劇情的好看,就算是目前韓國的倫理片也很難像港製三級片一樣動人心弦。台灣朱延平導演的《劍奴》由陳寶蓮、倪淑君主演的,才刷新我對台製三級片的認知。
後來看多了歐美的電影,發現S情節根本是某一種劇情的展現,沒啥好大驚小怪的,從此後就很少去找二輪戲院的三級片看了。
大多數時間,中學我都是學校─家裡兩點一線的生活,有時假日會去學校打球,偶爾會去其他球場PK,上高中後才有多一點的零用錢說買參考書用的,我會存零用錢(省下便當錢改吃俗一點的三明治)買袖珍版的古龍和金庸小說,或是找二手店賣的原租書店淘汰下來的小說,一本只要2-5元,這就是我閱讀大量雜書的開始。

大學教我入門文學和電影

上大學後,有門課叫「現代小說概論」,我仍記得老師說,觀看小說寫報告時要有「作品中心論」「作者中心論」「讀者中心論」這三者來思考互相參考寫評論,這就是我最早真的寫書的讀書心得,爾後也有台灣新電影的課,雖是不同老師開的課,但是講觀影看劇本的方法卻差不多,,可以採取不同的角度和目的。以下是一些觀看劇本的常見角度:
  1. 導演角度:導演通常會觀看劇本,以理解故事的整體結構和情節發展,並將其轉化為影像作品。他們會關注場景描述、角色的動作和情感、劇情的節奏等方面,以便制定適當的導演計劃和創作風格。
  2. 演員角度:演員通常會閱讀劇本,以了解他們所飾演角色的背景、情感和行為。他們會關注角色的對話,以理解角色的心理狀態和動機,並試圖透過他們的表演來詮釋角色。
  3. 觀眾角度:觀眾在觀看劇本時,可以想像和預期故事的發展和表演。他們可以根據對話和場景描述,構建情節和角色的形象,並期待在影像作品中看到他們所喜愛的元素和情節發展。
老師說,寫影評報告就是這樣,因此,啃一些不是自己菜的電影也不會那麼難以進入他們的世界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發,寫自己的影評。候孝賢的電影和台灣鄉土電影那時反而再找出錄影帶來來在系辦重刷寫報告,痛並堅持地看著。
有了此番體驗,念大學的自己就會想,如果我是導演,我是編劇該如何?劇場課我排的任務是編導,有一堂現代文學課說要排10分鐘的戲,在學校排演室演出,不必衣著講究,用紙作的象徵性妝化服飾即可(當時也沒有COSPLAY這種行當可以商借)。雖這多半是搞笑收場,同學們也不是表演專業的,但這就是要我們換位思考。
後來出社會後有機會幫一些大傳、電影系的小捧油製作畢業製作或是學期大作業,加進製片組及工作人員視角,更能體會影片製作者的想法,有些猜測的潛台詞或是鏡頭語言是否真如觀眾視角所知曉?有了這經驗,似乎觀影的經驗就不一樣了,也許興之所至,會發覺肥皂劇並沒如此簡單,它可能暗玄機諷刺時事,也許高大上宣傳的大劇其實只是華麗的鬧劇,短影片的效力未必不如劇情長片!

串流時代的影迷如何看見視頻

即使進串流时代,做影評的人多著了去,不週方法論仍是一樣,只是在觀影體驗眾多,國際化與深度化的作品層出不窮,觀眾對影視作品更挑剔了。
只單單在介紹劇情的影評無法出挑,只會沈迷在網海,即使是知名UP主也會人氣下降。搞影評這件行當得更重視深度化的國際比較文化觀點,沒掉幾句書袋,平行地點出不同作品的展現,可能無法滿足觀眾延伸閱讀的需要,這年頭不是讓觀影者自己再GOOGLE答案,而是需要影評人就留尾巴在文章裡讓人去了解,也許在說明欄裡附註連結,也許在文中概要深入淺出地說明,讓觀眾觀影更立體化,與時俱進。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成化十四年是成龍監制的四十八集明朝劇,其實主角我都沒聽過,一方面是看陸劇的濾鏡感太重,而且多半是配音,實在很難認人呀!另一方面,新的網劇也許是要培養新人吧。但聽說有兩位台灣小鮮肉當主演,另有演延禧攻略的袁春望加碼,全部48集看來,服化道與武打動作都非常到位,運鏡及打光與構圖根本是武打電影水平,不過,
人生有多次初相見,可惜,有些相見不如多懷念,煙雨黃梅,晴光一現,情懷盡在綿綿細雨飄。縱能有多次長相見,便要相看兩不厭也難,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碰上對的人,實在太難,少了一個巧合,便是萬裡殊途。曾想再見你一面,說些好多藏在心裡的小情話,那些戀慕與相思,多盼望情意永不變, 向晚的光線穿過柳葉簾射向屋內,卻
前幾天意久刷到《頭號外交官》,這是2023年Netflix的政治劇集,僅一天便追完全季8集。它編劇寫作以英國為主場地,並且融合俄烏戰爭的背景,這場戰事英國雖脫歐,但是比起德法,相對而言卻異常堅持的輸出軍援,本片以虛構的在英國輕型航母被飛彈襲擊,數十名軍人受傷的場景下發生,種種情報指向可能是伊朗搞的,
夢境中的情節如電影般刺激,而且是像韓國倫理劇一般粉紅。 坐上最後一班捷運來到淡水小鎮,寂靜的街沒有白日遊客如織的繁囂。不知不覺,我走到祖師廟附近,遠方燈火依然明艷,傳來像是那卡西的樂聲,這麼晚了,難道還有什麼演唱會嗎? 走到一家香腸攤,本來想買兩支止餓,但老闆見我竟指向攤後鐵皮屋,「那A這暗來?人攏
脫北者日記 想不起來做台北人是如何的自在了。 去過上海,在那十里洋場的繁華,交錯在老城區的電影實影棚即視感,與外灘偶像劇場景的虛幻中,只有組團逛外灘的大媽旅行團像極了台北,只是口音是聽不懂的吳儂軟語罷了。 去過珠海,那兒只與澳門一關之遙,過關比香港與深圳還要迅速,蓮花路不再像是昆山般供外藉富高嬉鬧的
成化十四年是成龍監制的四十八集明朝劇,其實主角我都沒聽過,一方面是看陸劇的濾鏡感太重,而且多半是配音,實在很難認人呀!另一方面,新的網劇也許是要培養新人吧。但聽說有兩位台灣小鮮肉當主演,另有演延禧攻略的袁春望加碼,全部48集看來,服化道與武打動作都非常到位,運鏡及打光與構圖根本是武打電影水平,不過,
人生有多次初相見,可惜,有些相見不如多懷念,煙雨黃梅,晴光一現,情懷盡在綿綿細雨飄。縱能有多次長相見,便要相看兩不厭也難,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碰上對的人,實在太難,少了一個巧合,便是萬裡殊途。曾想再見你一面,說些好多藏在心裡的小情話,那些戀慕與相思,多盼望情意永不變, 向晚的光線穿過柳葉簾射向屋內,卻
前幾天意久刷到《頭號外交官》,這是2023年Netflix的政治劇集,僅一天便追完全季8集。它編劇寫作以英國為主場地,並且融合俄烏戰爭的背景,這場戰事英國雖脫歐,但是比起德法,相對而言卻異常堅持的輸出軍援,本片以虛構的在英國輕型航母被飛彈襲擊,數十名軍人受傷的場景下發生,種種情報指向可能是伊朗搞的,
夢境中的情節如電影般刺激,而且是像韓國倫理劇一般粉紅。 坐上最後一班捷運來到淡水小鎮,寂靜的街沒有白日遊客如織的繁囂。不知不覺,我走到祖師廟附近,遠方燈火依然明艷,傳來像是那卡西的樂聲,這麼晚了,難道還有什麼演唱會嗎? 走到一家香腸攤,本來想買兩支止餓,但老闆見我竟指向攤後鐵皮屋,「那A這暗來?人攏
脫北者日記 想不起來做台北人是如何的自在了。 去過上海,在那十里洋場的繁華,交錯在老城區的電影實影棚即視感,與外灘偶像劇場景的虛幻中,只有組團逛外灘的大媽旅行團像極了台北,只是口音是聽不懂的吳儂軟語罷了。 去過珠海,那兒只與澳門一關之遙,過關比香港與深圳還要迅速,蓮花路不再像是昆山般供外藉富高嬉鬧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代人習慣獨自用手機或電腦看電影。但是進電影院,與眾人一起看電影,氣氛與自己一人有很大不同。走入電影院,有點像走入教堂,因為兩者都是一種隔離,隱密的庇蔭所在,藉著對未來(天堂來世)的盼望,暫時忘掉現實(人間)的煩腦。
Thumbnail
第一次系列的第二彈,我來到電影院了。之前從來沒有在國外走進電影院過,想去瞧瞧跟台灣有甚麼不同,也剛好最近有想看的電影,就決定來趟電影院之旅。
這是一套有關追尋作填詞人夢想的電影,追夢的電影都看得多了,但追夢作填詞人倒是第一次看⋯⋯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Thumbnail
-一個追求極緻好畫面、好音響、好座位的電影經驗者- 感謝許光漢為國片帶來另一片光明… 新世代的破億男神,目前已有二部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想見你》,希望接下來的這部新作品能朝向第三部破億電影… -觀影戲院- ★★★★★ 台北西門町這個從國小的國賓戲院,看到大學時的國賓巨幕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代人習慣獨自用手機或電腦看電影。但是進電影院,與眾人一起看電影,氣氛與自己一人有很大不同。走入電影院,有點像走入教堂,因為兩者都是一種隔離,隱密的庇蔭所在,藉著對未來(天堂來世)的盼望,暫時忘掉現實(人間)的煩腦。
Thumbnail
第一次系列的第二彈,我來到電影院了。之前從來沒有在國外走進電影院過,想去瞧瞧跟台灣有甚麼不同,也剛好最近有想看的電影,就決定來趟電影院之旅。
這是一套有關追尋作填詞人夢想的電影,追夢的電影都看得多了,但追夢作填詞人倒是第一次看⋯⋯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Thumbnail
-一個追求極緻好畫面、好音響、好座位的電影經驗者- 感謝許光漢為國片帶來另一片光明… 新世代的破億男神,目前已有二部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想見你》,希望接下來的這部新作品能朝向第三部破億電影… -觀影戲院- ★★★★★ 台北西門町這個從國小的國賓戲院,看到大學時的國賓巨幕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