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完形心理觀看陳錦芳的繪畫藝術 - 一段狂想獨奏後的現代考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撰文: 張清泓 (台灣美術史 獨立撰述者)
陳錦芳,都市拾穗者, 1986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稱作完形心理學。Gestalt是德文音譯,中文直譯為格式塔,意即為形式或者模式,精神內涵就是動態整體的概念。此學派興起於20世紀初的德國,在現代心理學流派之中是重要的心理視覺理論之一,由三位德國心理學家 馬科斯·韋特墨(Max Wertheimer)、沃爾夫岡·科勒(Wolfgang Köhler)和科特·考夫卡(Kurt Koffka)在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所創立。
此學派主張,對於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構成而非單一碎裂的組合。這個學派反對把心理認知的歷程還原為單一的基本元素,而在行為面向上,探究反應與刺激的關係上作一種締結連動,在思維歷程上,以一種整體的直觀、有意義的知覺,而不是簡單表面元素的集合,其論述主張是在構成一種心理完整,應運為另一個視覺完形的結果,另產生一項意識圖像的新意義。
在認知與學習論點中,此學派認為學習的過程不只是嘗試錯誤,而是在頓悟之間,亦即結合當前整個情境對問題的解決,因此,重視知覺組織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建立,因此,格式塔心理學也成為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重要基石。
基於上述對於格式塔心理學的簡要說明,我們也知道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名詞,例如:行為場、環境場、物理場、心理場、心理物理場...等,而「場」的概念是該學派嘗試以『場論』去解釋心理現象及其機制之問題。而在台灣的架上繪畫藝術,其中以藝術家 陳錦芳的繪畫作品風格具有一種以「環境場」的概念,試圖以經典圖像或者符號作為創作元素,採取挪移、拼貼等後現代藝術手法,再進行繪畫上的二次創作,以建構出另一種新圖像的自我詮釋。
本文遂以其自創的藝術風格「新意象派」(Neo-Iconography)的一件作品「都市拾穗者」(City Gleaners)來連結格式塔心理學,試圖在視覺心理上,以傳統繪畫作淺釋。
藝術家短介
藝術家 陳錦芳,1936年出生於台南,從小即展露藝術與文學才華,自初中時期,因透過繪畫啟蒙老師 郭柏川、張常華等人的影響,另以荷蘭畫家-梵谷的精神感召,而往藝術之路的目標前進。陳氏期盼未來可以到藝術之都-『法國』留學,以親身感受藝術之都『巴黎』的洗禮。自台南一中初中畢業並保送高中,之後再保送台大外文系,一直文、藝兩棲。1963年考取法國政府獎學金赴法留學,獲巴黎大學現代法國文學碩士及現代藝術史博士,同時在巴黎藝術學院深造七年,藝術創作與文化思想研究並行。在留法期間,專心從事繪畫創作,以油畫或者複合媒材為主,但深知在法國當代的藝術領域中,所能表現的題材,所能用的材料,以及眾多畫派的建立,都已無法在傳統上再突破與超越,因而他陷入了創作困境,在歷經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台灣原生藝術…等等期別的繪畫創作風格,深知唯有另闢蹊徑,才能具有自我特色,因此,陳氏在書寫博士論文階段,回到了東西方藝術史與人類文化史進行研究,以藝術史觀與文化角度去論述東西方各面向之比較,另建立起一種自我文化論述–「五次元世界文化觀」,另衍生其繪畫上的一種融匯式風格-「新意象派」( Neo-Iconography, Neo-I ) ,而往後在全球化的藝術思潮上,成為了新繪畫時代「後現代主義」表現的樣相。1970年以『中國書法與當代繪畫』論文取得了藝術史博士,五次元世界文化觀的論述,是其論文通篇的前言,即以東西方世界文化比較,作為他在藝術哲思之基礎,而以東方的書法與西方當代繪畫作在抒情抽象上的系統性對比。往後的藝術人生,陳氏試圖透過聯合國的專案,以世界性的藝術巡迴展覽,試圖傳達其藝術行動,藝以載道的理念,來作為以藝術影響世界的中介,其作為國際與台灣當代藝術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不論在其個人藝術創作或畫派建立,以及藝術社會教育的推廣上,都具有其指標意義。
新繪畫風格建立
陳錦芳的藝術創作,因在法國留學期間,透過東西方藝術史與人類文化思想史的研究,創立了一種融匯式的新繪畫風格,新意象派(Neo-Iconography)。其學理,是根據陳錦芳在留法時期,自創『五次元世界文化觀』的哲學思考,以人類文化演進的進程,作為他的思考基礎,試圖以統合古今中外,溶匯東西南北不同文化的文化形象或圖示於一爐的表現風格。其命名,首次主要來自美國藝評家 勞倫斯傑普遜(Lawrence Jeppson)於1978年在美國費城藝術聯盟-現代藝術中心,因應藝術家所展出的作品去論述與評定。新意象派所表述的意象一詞(Icon),是指任何眼睛可見的形象,任何形象都可以成為意象,它更尤指更具有被大眾所接受含有象徵意味的『文化』形象與圖示。東西方各系文化有其不同而眾多的意象,可經由文化的交流,媒體的傳播進而世界化,此不同文化系統的意象隨著歷史遞進而激增,並漸具世界性,更而成為人類視覺的共通語言。隨著意象創造,人體的感受與知覺經驗不斷在腦中重組、重現、概括重製,最終提升到新的藝術境界,另以此融匯議題的畫派作為群我溝通的工具,另試圖成為改造社會的實踐動能。因此,新意象派借現成的文化形像加以有機整合,意指安排,除了技巧的顧慮外,最重要的是藝術家“理念”的傳達,因此,藝術家的人生觀、世界觀,文化觀等等達成了突出的特徵或批評、叛逆、暗指、明示、棒唱、歌詠或揶揄,成了當代文代生態。其內涵是,以揚棄自然形象,擷取古、今、中、外,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視覺圖象辭彙。基於「時空合一」、「境況假說」,採取所有可能的「意象」組構,轉化及表現,且不設限去採取歷史上存在的所有可能藝術風格與技巧去處理一幅繪畫作品。另表達一種『人文主義』的傾向,倡導全人類天下一家的世界性觀點,對人進行關懷。透過一種社會實踐式的「觀念藝術」去進行世界巡迴教育,以圖喚醒人類以博愛的寬容的精神去宣揚和平理念,例如,透過人類世界慶典之大事件:『世界領袖論壇』、『萬國博覽會』、『奧運會』、……等,標示著為人類而藝術的繪畫主張。
舉隅圖例探討
1886年,法國人送給了美國人一份禮物- 自由女神雕像(Statue of Liberty)。這座塑像是美國的自由象徵,也是對外來移民的歡迎信號。
藝術家 陳錦芳在1975年已遷居至美國,在1986年正逢美國歡度自由女神一百週年的紀念,為了慶祝慶典到來,於是透過新繪畫的手法,即『新意象派』風格創作了百幅連作的自由女神系列,其中一幅是『都市拾穗者(City Gleaners)』。畫者取1857年法國名畫家米勒(J.F. Millet)那幅家喻戶曉的『拾穗』(The Gleaners)與代表美國文化的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及可口可樂(CoCa)結合在一起,並面對紐約世貿中心的摩天大樓,但三位農婦俯拾的卻是製造都市髒亂的冷飲空罐,不但環保且資源回收。中間有位農婦手提"I Love New York"的塑膠袋,更反映出紐約都市的階級問題與貧窮差距的矛盾困境。河邊有慢跑及日光浴的時代男女,而高更(Paul Gauguin)的大溪地女郎侷促在日益縮減的原始叢林下,岌岌可危,另象徵了第三世界面臨的窮境。
本作品透過文化意象的融匯拼貼,賦予原始經典畫作的另一新意涵,呈現了『自由』帶動的創造力及生產力的西方文明,卻也暗示了全球現代化所帶來的階級反差與貧富差距,作者也對於自由的美國,產生出一種當下現實的趣味荒唐。自從9/11 雙子星塔驚爆事件後,『自由女神』所面對的自由世界,讓更多世人反思更多的社會問題。
對於這種藝術風格融匯的作品本身,已經不再是單一作品如米勒、高更當初之藝術原意,圖作畫面經過了藝術家 陳錦芳的巧妙安排,創造出了符合新繪畫的趣味樣相。 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的趨完形率,“在知覺任何給定的視覺隊列時,我們易於以穩定且連貫的形式,把不同的元素簡單加以組織,另再轉化成另一種視覺形式”。對於米勒的拾穗者與高更的大溪地作品,在視覺鑒賞上,傳統的經典畫作,觀賞者一眼即能判別該圖像的來源。米勒出身農村,為了苦覓藝術方向,而創作了『拾穗者』代表作。他反映農民要讓貧苦的人可以撿拾收割之後所遺留的穗粒,也能尋求一頓溫飽的畫作。三名農婦在金黃色麥田撿拾麥穗情景外,亦表示三位不同年紀的女性,表現出不同世代的勞動家庭命運。高更的『大溪地』作品,在創作時,他正處於中年危機,內心不安定、流浪且厭棄文明,打算在大溪地融入純粹的自然之中,只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因此創造出此作品。
格式塔心理學主張人腦視覺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不管內在與外延,都會影響判斷的完整性,而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和。格式塔理論能解釋整體視覺的內在特征,也跟行為與社會面向的影響,不能忽略。如同,我們對於該圖例作品『都市拾穗者』的視覺感知解讀,我們並非純粹單單從一幅畫的局部經典圖像、顏色、技法等資訊而來,還包括我們對於過去對『拾穗者』與『大溪地』傳統圖像美感經驗和印象的認知,對於『都市的拾穗者』的鑒賞知覺,得加上心理面的轉化與社會性的轉譯,加起來才會是我們對於該畫作的新感知。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2內容數
邂逅於文化廢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哉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段靜謐的午后,遊走在台南巷弄的迴廊之間,享受著陽光溫潤阿勃勒的金黃,沒有時間觀念的初夏,可以很愜意地在咖啡店內,品嚐一杯冷淬與獨然悅耳的曲調,讀著一位音樂狂人在70年代出版的三本文藝作品,「東西詩集」、「丘中有麥」與「晴空放歌」。 提起這一位台南的文化音樂人,尤其在台灣鋼琴樂教領域,他幾乎是家喻戶
與亂彈的距離~ 前陣子,在台南高鐵廁所,兩個男人獨處了一會,隔了兩個小便斗之間,各自擁有安全感。 當我右望時,對方好似眼熟,於是想了起來,我就大喊了一聲  "社長好"(關鍵時刻)。 此時,他正小便清長,還沒開始顫抖。 我說,您來台南玩啊,他回說:來參加朋友的婚禮。此刻,彼此膀胱正舒坦中,時間也靜止了
春光暖意 Ib Antoni ---以一張Hirschsprung Cigarer 插畫談起 文: 張哉 早期因朋友 Fredgrick的關係,喜歡上了海報(Hirschsprung Cigarer)背後的故事,對於雪茄文化的探詢與叩問,總讓人無法忘懷。 雪茄Cigar ,是在人際社交圈裡扮演著
【只抽一點點】 不愛那麼多 只抽一點點 別人煙癮像海深 我的癮頭淺 不愛那麼多 只抽一點點 別人煙霧像天長 我的煙濛短 不愛那麼多 只抽一點點 別人吞雲又吐霧 我只偷抽你一點 以Cigar Vision 改自李敖 <只愛一點點>  2013.10.22 -----------
< 笑看林百里 > 魚兒力爭上游, 鮭魚返鄉……..祭 ⋯⋯ 湍水逆流鎖鏈,把它狠狠斷了腸 如果絕處逢生機,我只為努力向上成為那歸位 抬頭仰望,看那高聳的天傷了我心扉 不如迅速離去,快快後退,游回大海重找安慰 瑰麗滑溜重口味,美的饗宴,碗筷醬油兼騷味 獵人總在激情瞬間,獲得了口腹之慾後的就贖,魚群宿
近日重新品味 Rabindranath Tagore 泰戈爾詩集, 在字句詩情,總在流水瞬間, 我邀一杯苦味啤酒下肚, 眼前明月靜默高掛, 竟讓人陷入1941之後的惋惜。 回神反思,忘卻過往,當下他已游走在我性靈空間了~ 此刻與印度詩聖悠然神往~可惜在他38年之後了~ 2010.11.25
一段靜謐的午后,遊走在台南巷弄的迴廊之間,享受著陽光溫潤阿勃勒的金黃,沒有時間觀念的初夏,可以很愜意地在咖啡店內,品嚐一杯冷淬與獨然悅耳的曲調,讀著一位音樂狂人在70年代出版的三本文藝作品,「東西詩集」、「丘中有麥」與「晴空放歌」。 提起這一位台南的文化音樂人,尤其在台灣鋼琴樂教領域,他幾乎是家喻戶
與亂彈的距離~ 前陣子,在台南高鐵廁所,兩個男人獨處了一會,隔了兩個小便斗之間,各自擁有安全感。 當我右望時,對方好似眼熟,於是想了起來,我就大喊了一聲  "社長好"(關鍵時刻)。 此時,他正小便清長,還沒開始顫抖。 我說,您來台南玩啊,他回說:來參加朋友的婚禮。此刻,彼此膀胱正舒坦中,時間也靜止了
春光暖意 Ib Antoni ---以一張Hirschsprung Cigarer 插畫談起 文: 張哉 早期因朋友 Fredgrick的關係,喜歡上了海報(Hirschsprung Cigarer)背後的故事,對於雪茄文化的探詢與叩問,總讓人無法忘懷。 雪茄Cigar ,是在人際社交圈裡扮演著
【只抽一點點】 不愛那麼多 只抽一點點 別人煙癮像海深 我的癮頭淺 不愛那麼多 只抽一點點 別人煙霧像天長 我的煙濛短 不愛那麼多 只抽一點點 別人吞雲又吐霧 我只偷抽你一點 以Cigar Vision 改自李敖 <只愛一點點>  2013.10.22 -----------
< 笑看林百里 > 魚兒力爭上游, 鮭魚返鄉……..祭 ⋯⋯ 湍水逆流鎖鏈,把它狠狠斷了腸 如果絕處逢生機,我只為努力向上成為那歸位 抬頭仰望,看那高聳的天傷了我心扉 不如迅速離去,快快後退,游回大海重找安慰 瑰麗滑溜重口味,美的饗宴,碗筷醬油兼騷味 獵人總在激情瞬間,獲得了口腹之慾後的就贖,魚群宿
近日重新品味 Rabindranath Tagore 泰戈爾詩集, 在字句詩情,總在流水瞬間, 我邀一杯苦味啤酒下肚, 眼前明月靜默高掛, 竟讓人陷入1941之後的惋惜。 回神反思,忘卻過往,當下他已游走在我性靈空間了~ 此刻與印度詩聖悠然神往~可惜在他38年之後了~ 2010.11.25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表現主義的涵義 表現主義是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則很少見。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表現主義的簡史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表現主義的涵義 表現主義是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則很少見。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表現主義的簡史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