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臺灣看這本啦:《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帶你日治臺灣走透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日本時代前的臺灣,一般民眾尚未有旅遊習慣。主要是因為當時臺灣並沒有連串各城市的道路,路程中也可能有土匪或「生蕃」[1]攻擊的風險,如果要離開家鄉,可以說是賭命的冒險,更遑論進行休閒活動了。
直到 1908 年,由基隆至打狗的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臺灣人才開始接觸、並展開旅行活動。而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發行的旅遊書《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系列,是日本時代肩負推廣旅遊的代表性媒體之一,同時讓我們認識臺灣觀光產業的誕生與發展。

一本旅遊指南,帶來旅行的概念

根據日本時代的文獻,臺灣的旅行根本是「很困難的事」,僅有桃園或新竹的少數民眾參拜雲林北港朝天宮的紀錄。事實上,鐵路通車前,由臺北前往臺南需要徒步 5 天以上,有錢人在部分路段還會搭乘轎子,不過,當時市區巷弄狹小,且也需要在山林原野顛簸甚至渡河,轎子實用性不高,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依然是雙腳。
早期的臺灣基本上是少有人想前往旅行的,而當時的人們也沒有旅行的需求。然而,這一切在縱貫鐵路通車後就徹底翻轉了,這條興建在西半部的鐵路,從此擴大了臺灣人的生活範圍,也是在這時,人們才開始善用快速便捷的鐵路展開旅行。
為了觀光產業的發展,除了改善交通,還必須打造適合旅行的環境。當我們現在規劃旅行時,通常會事先安排旅遊計畫,比如決定目的地、住宿和飲食等地點,換言之,如果沒有值得拜訪的觀光景點或能夠安全旅遊的環境,我們就不會去那個地方旅行。如此一來,更凸顯安排旅行計劃的重要性,然而要規劃一份適當的旅行計畫,便需要依賴各種媒體來蒐集資料,現代人有多種選擇,例如電視、報章雜誌、網路新聞或類似 Instagram 的網路社群。
而《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便是尚未有網路的日本時代,為民眾提供旅遊資訊的重要媒體。
社團法人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發行《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17年改訂版
社團法人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發行《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17年改訂版

拓展臺灣旅行的限制與邊界

日文的漢字「案內」指的是導覽、引導的意思。《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系列共有 14 個版本。最初 1908 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時,以「臺灣鐵道名所案內」之名發行。
明治至大正年間,日本鐵路營運單位發行旅遊書的情形十分常見,無論是國營鐵道、私鐵(民營鐵路)都曾發行過類似書刊,以便招攬乘客帶動沿線經濟。《臺灣鐵道名所案內》為讀者提供臺灣鐵道的基本資訊、火車時刻表、營業規則、各火車站與附近的景點介紹。其名稱在 1912 年改名為《臺灣鐵道案內》, 1916 年再度更名為《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自此發行至 1942 年。
不管哪個版本,其主要內容結構並無大幅改變,然而如果仔細觀察書中介紹的景點變化,也許可看出臺灣的近代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甚至也可從中了解,以臺灣總督府的視角,想讓民眾認識的臺灣形象為何。
舉例來說, 1908 年的《臺灣鐵道名所案內》內容中,常見漁獵場或狩獵場的介紹,光是基隆至臺北段,就有基隆、七堵、南港與錫口(松山)等 4 處設立漁獵場和狩獵場。由此可推測,日本時代的娛樂場所較少,漁獵和狩獵或許是當時較盛行的休閒活動。
然而到了 1934 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中,全臺的狩獵場驟減至 1 處,反而有關製造業、礦業、糖業等的介紹增加不少,此外也新增不少關於山岳、溪谷與瀑布的篇幅。在在顯示昭和時期的臺灣社會,已有一定水準的經濟發展、且治安穩定,促使臺灣各地誕生了許多觀光景點,也出現讓旅行者能夠放心遊山玩水的環境。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纂發行《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 9 年版內頁
另一方面,有關象徵日本統治臺灣的景點也增加不少,包括臺北站的「乃木將軍遺髮碑」、明石總督目的所在地「三橋町墓地」等地。根據日本學者曾山毅研究,與統治臺灣有關的景點介紹,在 1935 年有 41 處,1936 年為 53 處,1939 年則來到了 89 處。由此可知,日本時代末期,《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的內容仍不斷進行調整與更新,並藉著旅行的名義,試圖提升臺灣民眾的「祖國意識」,也忠實反映臺灣總督府的治臺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隆站周邊的景點項目,早期就曾出現金包里溫泉,即現在金山溫泉的記載,但離基隆站近處的野柳地區一直沒有被提起。而社寮島(和平島)的介紹中寫道:「有山有谷還有千疊敷的岩盤,鬱蔥茂密的樹林中有小部落的景觀宛如一幅畫。」其中特別提到獨特的地形,由此可知,即使相近的野柳同樣以奇特景觀為特徵,然而該地因尚未開發,所以沒有被重視,反而社寮島才是較主流的景點。
社團法人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發行《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 17 年改訂版內頁(名山介紹)

見證日本時代臺灣的旅行樣貌

自 1935 年開始,《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為讀者,特別針對日本(內地)人提供建議行程。以 1942 年的版本為例,分別介紹 17 天、10 天與 7 天等,以基隆為起訖點的環島行程,以及 6 天以臺北為起訖點的太魯閣行程。而 17 天行程景點包含基隆、臺北、板橋、淡水、北投、草山、士林、臺中、日月潭、嘉義、阿里山或新高山(二選一)、臺南、高雄、屏東、恆春、鵝鑾鼻、四重溪、臺東、花蓮港、太魯閣、蘇澳及礁溪等地。
探訪該地區時,除了造訪歷史性景點、自然景觀以外,還有臺中的香蕉檢查所、嘉義的農業試驗所、屏東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工場等象徵近代化的設施。雖然各景點的停留時間非常短暫,整體行程緊湊,幾乎是走馬看花的狀態。
然而,相對於現今日本訪臺遊客多只停留在臺北、且停留時間大都不到一週的情形,日本時代的建議行程幾乎要環島,甚至多半具有教育性質,內容非常豐富,可見當時日本人的訪臺行程和習性與現在有非常大的不同。
社團法人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發行《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1年改訂版內頁(十日遊行程)
事實上,日本時代的季節活動種類繁多,臺灣民眾多搭火車前往。根據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蔡龍保教授的研究,鐵道部配合《臺灣日日新報》於 1913 年在北投地區舉辦夏日「納涼活動」,為了因應北投站的大批旅客而加派人員;1930 年則針對前往基隆、淡水及蘇澳的海水浴場旅客提供乘車優惠票;1932 年的花蓮港地區還安排賞月列車,約有 6000 人搭乘。這些紀錄皆顯示,對日本時代的民眾而言,搭火車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日本時代縱貫鐵路的建設,不僅對臺灣的經濟發展具有良好貢獻,也同時改變了臺灣民眾的生活模式,甚至培養了一般人的旅行習慣。作為縱貫鐵路副產物的《鐵道旅行案內》則讓大眾進一步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也達到了引導旅行的目的。
雖然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中介紹的部分景點已消失,但其內容仍能讓現代人重新認識日本時代臺灣的樣貌,甚至還能了解從未知道的事物。或許,我們也能透過瀏覽當時的旅遊書,在腦海中進行一趟時空旅遊!
延伸閱讀:來去阿里山看神木:日治時期的校外教學去哪玩?必去景點大解密!

[1]文中的「生蕃」是日本時代的歷史名詞,現已不符合當代意義,文中僅用於歷史敘述中,附加引號表現其特殊脈絡,並無汙衊之意,尚請見諒。
觀臺灣第 57 期(2023.04):鐵道旅行
《觀・臺灣》第 57 期《鐵道旅行》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購買連結 博客來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何謂「他者想像」?就是人群對於外來者(外國人、外族人、外鄉人等)之形象或特色的描繪。這種對「非我族類」者的描繪
戰爭造就了一個破碎的世代,別人的學校記憶是課堂、操場與汗水,她們的記憶是疏開、奉仕與挖防空洞……
「臺北的未來——THE FUTURE IS NOW」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主軸以「市民」為核心,打破只有單向展示的靜態框架,藉由多層次且深刻地討論和溝通,成為一個啟動策劃城市治理與共融社會的共同行動—從個體到平臺、從個人意見到城市議題、從行動方案到創新機制,讓開放城市的理想得以成真。
近來臺灣各縣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式以推展城市治理為名的展覽會,本文將以「德國國際建築博覽會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為例,說明自1901年首屆舉辦迄今,每屆為期近10年,從起初歷史回顧與回應的方式,至近代越發引領當代都市議題、建築發展創新思考的驅動者。
經典臺語歌曲〈愛情恰恰〉陳小雲開頭第一句唱出「繁華的夜都市,燈光閃閃爍」,年輕一點的你也許有聽過陳綺貞在〈臺北某個地方〉唱的「你最愛的角落,便利商店的霓虹」,這些歌詞是否喚起每當說到臺灣街景映入眼簾各式爭奇鬥豔的霓虹招牌奇觀?幾年前日本雜誌以臺南國華街作為封面,掀起一波大家心中對於臺灣街景代表的討論
文章中作者所揭示的「『相由心生,音樂氣氛隨人結』,用什麼心情來看環境就有相對應的音樂來搭配。燈光也如此,人們照亮周遭的方式反映出對環境的態度。」邀請大家跟著燈光設計專家同時也是音癡的林大為老師,聽見夜間臺北城市景觀。
何謂「他者想像」?就是人群對於外來者(外國人、外族人、外鄉人等)之形象或特色的描繪。這種對「非我族類」者的描繪
戰爭造就了一個破碎的世代,別人的學校記憶是課堂、操場與汗水,她們的記憶是疏開、奉仕與挖防空洞……
「臺北的未來——THE FUTURE IS NOW」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主軸以「市民」為核心,打破只有單向展示的靜態框架,藉由多層次且深刻地討論和溝通,成為一個啟動策劃城市治理與共融社會的共同行動—從個體到平臺、從個人意見到城市議題、從行動方案到創新機制,讓開放城市的理想得以成真。
近來臺灣各縣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式以推展城市治理為名的展覽會,本文將以「德國國際建築博覽會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為例,說明自1901年首屆舉辦迄今,每屆為期近10年,從起初歷史回顧與回應的方式,至近代越發引領當代都市議題、建築發展創新思考的驅動者。
經典臺語歌曲〈愛情恰恰〉陳小雲開頭第一句唱出「繁華的夜都市,燈光閃閃爍」,年輕一點的你也許有聽過陳綺貞在〈臺北某個地方〉唱的「你最愛的角落,便利商店的霓虹」,這些歌詞是否喚起每當說到臺灣街景映入眼簾各式爭奇鬥豔的霓虹招牌奇觀?幾年前日本雜誌以臺南國華街作為封面,掀起一波大家心中對於臺灣街景代表的討論
文章中作者所揭示的「『相由心生,音樂氣氛隨人結』,用什麼心情來看環境就有相對應的音樂來搭配。燈光也如此,人們照亮周遭的方式反映出對環境的態度。」邀請大家跟著燈光設計專家同時也是音癡的林大為老師,聽見夜間臺北城市景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1908年,隨著台灣鐵路縱貫線的全線通車,台北的交通樞紐地位大大提升,台北車站附近逐漸成為商業與交通的核心地帶。本町通(今重慶南路一帶)和表町通(今館前路一帶)也因此興起了許多飯店與旅館,吸引了來自日本內地及其他地方的旅客。 台灣鐵道旅館後來改名台北鐵道旅館,1908年至1945年,有興趣了解台灣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Thumbnail
臺灣好行東部海岸線一日遊,搭配專業導遊導覽,讓每個景點趣味滿分,整日行程包括小野柳、加路蘭、阿美民俗中心、成功漁港、三仙臺、水往上流,吃喝玩樂一日滿足。PS來台東的旅客,建議住在台東轉運站附近,不只交通便利,美食也都在附近。
Thumbnail
隨著臺灣好行東部6條路線電子票券免費搭乘活動,來一場深度的臺東之旅吧!從新竹出發,透過火車與臺灣好行路線遊臺東,探索玉里火車站、石梯坪、北迴歸線、金剛大道及金剛好事館,還買到限定乖乖,超好吃~~。
Thumbnail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1908年,隨著台灣鐵路縱貫線的全線通車,台北的交通樞紐地位大大提升,台北車站附近逐漸成為商業與交通的核心地帶。本町通(今重慶南路一帶)和表町通(今館前路一帶)也因此興起了許多飯店與旅館,吸引了來自日本內地及其他地方的旅客。 台灣鐵道旅館後來改名台北鐵道旅館,1908年至1945年,有興趣了解台灣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Thumbnail
臺灣好行東部海岸線一日遊,搭配專業導遊導覽,讓每個景點趣味滿分,整日行程包括小野柳、加路蘭、阿美民俗中心、成功漁港、三仙臺、水往上流,吃喝玩樂一日滿足。PS來台東的旅客,建議住在台東轉運站附近,不只交通便利,美食也都在附近。
Thumbnail
隨著臺灣好行東部6條路線電子票券免費搭乘活動,來一場深度的臺東之旅吧!從新竹出發,透過火車與臺灣好行路線遊臺東,探索玉里火車站、石梯坪、北迴歸線、金剛大道及金剛好事館,還買到限定乖乖,超好吃~~。
Thumbnail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