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神教有個「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而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原是信仰造物主的人的一種憂患意識,如今卻演變成普世的「競爭法則」。
好比在我們的社會中,常常把資源挹注給「有希望」的人,而看來「沒有希望」的人就會被迫轉型或改向依附,連「公平競爭」的機會都要加以剝奪,這不就呼應了那令人「惶惶不可終日」的馬太效應嗎?
可見馬太效應的強驗處,必然是爭搶權益的暗潮洶湧,以及和諧秩序的破壞殆盡!因為人人都想凌越別人,以取得極大化的好處;至於所有機會幾乎都被掠去的人,只好委屈或苦撐度日。
從另一面來看,這是把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生物演變規律,轉來體現在人類社會,而忽略了人有仁慈心和良善欲求。後者是人可以有所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卻已經遭到上述競爭法則的染汙,世界不再是想像中的可愛!
很顯然的,我們不會渴望這種無助於安居的「社會環境」,畢竟所有僥倖獲得眼前利益的人,也難保不會在未來「形勢逆轉」,而淪落到一無所有的下場!因此,終結馬太效應,就成了大家所該關心的大事。
具體的作法是,小自學校,大至政府,即使無法將有限的資源做徹底的平均分配,也應該留到最「急切需要」時才釋出;而我們自己可能要改以「付出」來淡薄「求取」的欲念,然後人格才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