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你了 –《走進大自然》

2023/09/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走進大自然》|文:黛博拉.安德伍德 圖:辛蒂.德比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22
曾去過一次阿里山後,開始想再見到那些高瘦的樹木林,那站在樹下仰望於它時,內心感到的震迫與千年歲月所累積的神祕感,這讓我以為「郊區的樹才是樹」。
有次和幼小的姪女走在小公園裡,

我說:「你不覺得樹長得這麼高大,很不可思議嗎?」
她說:「這沒什麼啊,不是本來就這樣。」

瞬間好像我才是小孩,也覺得失去對世界好奇的她,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不過我也發現,城市裡的樹木其實就足夠高大到讓我感到人類的渺小了,之前太習慣它們圍繞在我的日常,反而感受不到它的特別。
所以總想往外找的,其實想要的就在身邊常常繞著我。
每當我聽著音樂獨自走在公園裡,由不同樹種交織延綿成寬大的道路,然後看著微光透過綠葉輕輕搖曳在頭頂,就能感受我和大自然互融的幸福,因為在自然裡我交付了自己,自我消融了,我可以不是我,我可以不用再是某種角色,我僅是自然本身,它用宇宙的無限衝破我自身的有限,以致讓我的邊界感消失,而能看見超越時空的永恆正在流淌。
一望無際的廣闊景色,讓人有一種靈魂被解放般的吶喊,湧起奔向大地與之共赴流浪的衝動。
圖片來源:《原研哉.現代設計進行式》|作者:原研哉 譯者:張英裕 磐築創意出版;2010
一望無際的廣闊景色,讓人有一種靈魂被解放般的吶喊,湧起奔向大地與之共赴流浪的衝動。
圖片來源:《原研哉.現代設計進行式》|作者:原研哉 譯者:張英裕 磐築創意出版;2010
《Into the wild》(中譯:阿拉斯加之死)是我很喜歡的電影之一,主角奔赴大自然尋找一種更真實的生存,儘管有人評斷他的魯莽導致自身的悲局,但當深刻理解身為人類所延伸出的各種荒謬,是會讓人極端渴望擺脫虛無,去求什麼是真實,所以再看似不合理的行動裡,其實在他自身的脈絡下是相當合理的。
有一天,動物用鋼筋水泥砌起圍牆把自己叫作「人」,稱作「神」,卻漸漸忘了自己本是自然的一份子,也是可以走向滅絕的物種而已。

  • 故事在說什麼?
故事即開宗明義,平舖直述提出人與自然原本是沒有距離的,現在卻常常忘記我們依舊在自然裡,並描述在家中所發現的「自然」:由窗戶灑落下的光、樹上的蝴蝶、夕陽下的影子、屋頂上的鳥語和腳步聲、陽光曬過的氣味、自然孕育出的食物、衣服、木椅、寵物的毛皮、日出日落的變化、牆角的蜘蛛、浴室的椿象、菜上的小蝸牛、清涼的水。
  • 故事好吃在哪?
故事雖然並沒有令人感到「Wow」的開場,整體敘述的口吻,也像是在看小學生的觀察日記,但過程卻像是從寶箱裡一一取出閃亮的寶石,引人細細品味其中獨特的發現。圖畫內容脈絡由「在外返家途中」(開宗明義)→「家中」(自然的蹤跡)→「再次外出」(自然的呼喚聲),成為頭尾呼應的結構,並藉由日常生活場景的圖畫,詮釋著直率平鋪像詩的文字,讓讀者心中更有共鳴感,從而產生「真的耶!的確如此」的臨場感,提醒著也許我們不是環境保護的狂熱者,但卻不能忘記我們來自哪裡,因為剝掉層層的人為定義,我們只剩下「自然」。
「現在我們人在自然裡……
常常心還留在家裡。
我們忘記了自然,
還好自然來提醒我們。」
自然說:
我在這裡,我很想你。
–引言自《走進大自然》|文:黛博拉.安德伍德 圖:辛蒂.德比 遠見天下文化;2022


想出去走走了嗎?
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其實還是自家的月亮最圓。
下次,等紅綠燈時,別忘轉頭看看站在自己身邊的樹。

書籍介紹:
書名|《走進大自然》 ★美國凱迪克銀獎
作者|黛博拉.安德伍德
繪者|辛蒂.德比
譯者|游珮芸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














內容主要是分享身處日常框架下的觀察與反思,記下腦中乍現的「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