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宏:田地就這樣一畝一畝的耕下去——讀楊逵《模範村》(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模範村〉手稿節錄。(藏品/楊建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如果你翻開一九四二年的《臺灣文學》刊物,會在裡面發現一篇很奇怪的訊息:
【徵求園藝見習人士】
徵求愛好園藝及從事文學工作的勤勉人士。保證協助寫作事業及生活所需。有意者請寄下簡歷及十天份的日記選萃。
臺中市梅枝町一九 首陽農園 楊逵
現在我們回顧這篇招募文章時,可能會感到困惑。文章要園藝見習人士,又提到需要從事文學工作,那究竟是希望招募什麼人?
要了解這則招募文章,我們就必須先了解楊逵的背景。
楊逵出身並不富裕,父親以冶錫為業。家裡沒錢收購原料,就要去找裝煤油的鐵桶,刮下碎屑燒熔,他年幼時飽受貧困之苦,身體也因此孱弱。
在1913與1914年間,臺灣發生兩次嚴重的颱風災情,導致物價大幅上漲,再加上日本殖民政府長期壟斷糖業徵取高額稅收,最終導致噍吧哖事件爆發。童年的楊逵,就從家裡破舊門縫,看到了余清芳所帶領的起義部隊。對平民來說,起身反抗壓迫的人余清芳,就是臺灣平民的英雄。
後來,他到日本留學時,同樣過得窮困。甚至楊逵回憶,當時日本國會大廈正在興建,他就擔任水泥工,扛著水泥粉袋在沒有護欄的木板道上,一陣風吹來,還差點墜樓喪命。那段時間為了求生存,什麼工作都做,甚至卑微地跟人借錢,才有下一頓飯吃。
也是在日本留學期間,楊逵看到了日本政府記錄的《臺灣匪誌》裡,他童年記憶中余清芳等起義烈士,被記載為暴力的匪徒。這讓楊逵定下投入文學的決心:
「我決定走上文學這條路,就是想以小說的形式來糾正被歪曲的『歷史』。」
〈模範村〉手稿節錄。(藏品/楊建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留學期間,楊逵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想,回到臺灣後,也長期參與「農民組合」的行動,大量投入農民運動中。在各地演講、抗議,希望喚起臺灣農民的自主意識,也是在這段時間累積了〈模範村〉的前身作品〈田園小景──摘自素描簿〉相關的靈感念頭。
楊逵的本名叫作楊貴,其實他並不喜歡這個名字,因為常被調侃是「楊貴妃」。與文壇上的前輩賴和熟識後,賴和便建議他,將「貴」改為「逵」,取自《水滸傳》梁山上的義賊——黑旋風李逵。或許取這個筆名時,他腦海中的畫面,與門縫中看見的余清芳身影有所重疊。
認識賴和也不僅是得到文學的幫助,當時彰化的「賴和醫院」還在時,楊逵就住在不遠地方的巷子裡面。在參與農民運動的時候,就是賴和幫忙租了房子,以此為生活據點,也在那段時間認識未來的妻子葉陶。
晚年楊逵受訪時,被問到「哪個作家與他的寫作最相近」時,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賴和,無論是在風格、題材或理念都是。
如果我們細讀〈模範村〉與它的前身〈田園小景〉,會發現小說內容差異不大,只有細節上雕琢差異,但〈田園小景〉的故事只講到了一半,〈模範村〉才完整補完。內容開頭都是從一片田耕的景象開始。
添進不時用長把手的水瓢子澆水在水牛背上替牠消暑,可是澆來澆去,水牛的背馬上就變白,變乾了。青年們卻汗淋淋的,像落水狗一樣。老頭子好像覺得過意不去似的,大聲地喊了起來: 『戇囝仔,會中暑的!』 『討厭!雨下下來怎麼辦!』添進終於有點不耐煩了,大聲地頂嘴道。 田地就這樣一畝一畝地耕下去。
劇情從蕭家父子耕田起頭。豔陽烈日下,父親向孩子說,犁地不要犁的太認真,適當休息才不會把身體累壞了。而最近村莊裡有件大事,是被政府褒獎為「模範村」。因為每當村落要建設公路,村民都要「樂意自主」的放下農務,久之修築出的公路平坦現代化,汽車奔馳,因而獲得模範村的稱號。
公路旁有家刨冰店,一群人就在店裡聊著最近的生活。先是中農(家裡有自己田地的農人)蕭乞食,擔憂佃租又漲了,原本以為勞碌一生能幫孩子起個厝生活,好結婚抱孫,殊不知存款卻是越來越少。連晚年家計都要擔心。而身為佃農的人們就過的更苦了。
傳聞有人家裡孩子病了,沒錢買藥,只好到山裡亂挖樹根煎藥。最後病得厲害,夜裡高燒不止。我們才知道,在故事開頭的父親擔憂孩子耕種得太辛苦,是因為要是身體垮了,恐怕也會落到同樣的下場。
在冰店裡,還有一位窮書生叫陳文治。他一進門就跟老闆娘發生了爭執。其實村裡人都很尊敬書生。那些由於家境困難,無法上學的孩子們,每晚都向陳文治請教。他也不辭辛勞地傳授知識,完全沒有收取任何報酬。然而,長期以來,生活也開始遇到問題。
陳文治欠了冰店老闆娘一大筆錢,已經很久沒還了。老闆娘狠狠要求,叫他把家裡還沒長大的小雞抓來抵債。文治狼狽彎腰道歉。這時,地主阮家的少爺阮新民進到冰店,他是去東京留學過,受到社會主義薰陶的青年,便想幫助這些農民,見義挺身,要幫陳文治還債。
〈模範村〉手稿節錄。(藏品/楊建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當人們在刨冰店看到這位富有良心和正義感的年輕少爺時,感到十分欣慰。並且相信他未來繼承家業後,也會繼續以同樣的態度對待鄉里的人們,施以恩惠。
但沒想到,阮少爺允諾償債後,就因為婚姻,跟家裡起了激烈的衝突,憤而離家,不知去向。
在〈田園小景〉的版本中,故事情節僅限於上述的內容,而後半段劇情因為沒能通過政治審核,所以並沒有發表。
讓我們暫時先回頭關注楊逵的人生經歷,在創作這篇作品的同時,發生了什麼事。
在農民組合的運動中,楊逵與他的妻子葉陶在鳳山初次相識。當時,葉陶拿出了一把扇子,要楊逵在扇面上提幾個字。楊逵思考一下,想到了記錄著余清芳的《臺灣匪誌》。如今從事民族革命運動的他們,在日本政府眼中一定也是匪徒,就在葉陶的扇子上寫下「土匪婆」。
這扇子上一寫,「土匪婆」出名了,就成了葉陶參與運動時自豪的別號,而他們也成了一對革命伴侶,翻動時代浪潮。甚至在預計結婚的當天凌晨,兩人因為參與農民組合,一同被捕入獄。回想起當時,手銬腳鐐綁在一起,戲稱自己的蜜月,是在監獄裡渡過了。
在農村、街頭、監獄間奔走,為農民爭取權益,楊逵最快樂的事情,是有次執筆撰寫嘉義梅山農民的抗議聲明。被捕開庭,法官在念起訴書時,把抗議文中的一句「日本政府是土匪」也唸了出來,全場熱烈鼓掌叫好,生活的委屈悲嘆都在一片笑聲中痛快彌足。
不過反覆入獄出獄,自然也沒有穩定的工作。楊逵和葉陶的家計出了問題,只有葉陶縫製童衫販賣。甚至因為他們「活躍」的表現,大哥被牽連辭去了糖廠的工作,二哥也在抑鬱中自縊,對楊逵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那時生活是全面的潰敗,楊逵也患上了肺結核,甚至在第二胎孩子出生時,連助產士接生的車資都付不起。貧窮和悲傷雙重的蔓枝纏繞,籠罩他的心靈。
但正是這樣暗鬱的生活,楊逵仍找到光的縫隙,照進心中給予他創作豐沛能量,最潦倒的時刻滿溢創作熱情,他寫下了代表作〈送報伕〉。
小說〈送報伕〉取自他在日本留學時的經驗,在賴和的協助下,楊逵先是將〈送報伕〉投稿並刊載在臺灣新民報,並以首位臺籍作家之姿,成功斬獲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首獎從缺),登上日本文壇。
儘管在文學上〈送報伕〉獲得成功,卻沒帶來經濟上的幫助,生活過得更清苦了。為了爭取支持,楊逵遠赴日本拜訪日本媒體,拿到了不少雜誌合作,但很不巧的遇上盧溝橋事變,政治局勢緊張下,楊逵的身分敏感被警察圍捕,只好躲藏到鶴見溫泉,並在那段時間完成了〈模範村〉的全文。
而回到臺灣後,楊逵又積欠了不少債務,甚是患上了肺結核,家中面臨斷炊,只能變賣家中的書籍,以稀飯療飢。
在楊逵一家走投無路之際,事情有了轉機。
★作家小傳
楊逵(1906-1985),出生於臺南新化。創作尤以小說、評論為主,此外還有十多本劇作與數首詩歌。文學創作大致可劃分成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的楊逵文學出現較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第二階段則寫下了許多以自身體驗、家庭、親情為基礎的勵志性作品。楊逵的文學就如同他的一生,儘管障礙重重、挫折不斷,但是仍然持續地將樂觀進取的希望注入在作品中。
★自我介紹
陳冠宏,1996年生,專職文字接案與活動策畫,長篇小說創作計畫《東宮行啟》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曾擔任百人線上營隊《想像文藝營》總召、獨立書店線上聯合展《雲端漫遊》計畫召集、葉石濤Chatbot線上展《葉先生的房間》劇本暨企畫執行等。​
聯絡合作:sam0404044@gmail.co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生的最後一場考試】 1894年,正值光緒帝統治的第二十年。七月十一日,仍以「攀桂」為族譜名、「一枝」為學名的洪棄生,從鹿港小鎮出發,揮別了替他送行的兄嫂,啟程航向廈門。十天的航程過後,他將再轉搭兵船到省城福州參加考試。這條路線,他不是第一次走。這已是他第四次到福州參加考試了。
【夢的意義】 昨晚的你,睡得好嗎?可曾夢見什麼?有人說夢境是一支天線,帶著我們通往那些白日不可觸及之地,以補足一個完整的自己。而你的夢,為你展開了什麼樣的地圖? 夢境如此神秘而奇妙,對於戮力追求理想的人們來說,往往是壓抑情感的出口。在東方,從《詩經》到《莊子》,再到李白、杜甫、蘇東坡,都曾傳 撰寫
【科幻小說家與劇作家的奇妙交集】 葉言都是作品量少質精的科幻作家,看似與劇作家姚一葦無太大關係,為何他曾贈代表作《海天龍戰》給姚一葦? 1987年5月,時值初夏,葉言都剛拿到他出版的新小說《海天龍戰》,封面還特別註明:「葉言都科幻小說集」。他抽出其中幾本準備要送給其他人,按照某種贈書的慣例,他會在蝴
近年來,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讓教科書編纂的方向與選文的古今佔比等議題一再地浮上檯面,從課堂到政論節目,各式各樣的意見接二連三地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諸如臺灣學生應不應該從課本裡認識孫中山與岳飛,不認識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否就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陰謀」等等,一時間成了最熱門的討論焦點。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
【重新謄錄的二二八】 二二八事件後的某一天,黃純青莫名被甩了一記耳光,之後,他把這件事寫入日記。但多年之後,當他重新謄寫日記,筆下的事件還會是本來面目嗎? *本文立基於史料與手稿,對照兩者的縫隙,揣想當事人的心境,摻雜有個人主觀想像與臆測,不同於嚴謹的研究論述,請小心服用。 二二八事件之後,黃純青將
【人生的最後一場考試】 1894年,正值光緒帝統治的第二十年。七月十一日,仍以「攀桂」為族譜名、「一枝」為學名的洪棄生,從鹿港小鎮出發,揮別了替他送行的兄嫂,啟程航向廈門。十天的航程過後,他將再轉搭兵船到省城福州參加考試。這條路線,他不是第一次走。這已是他第四次到福州參加考試了。
【夢的意義】 昨晚的你,睡得好嗎?可曾夢見什麼?有人說夢境是一支天線,帶著我們通往那些白日不可觸及之地,以補足一個完整的自己。而你的夢,為你展開了什麼樣的地圖? 夢境如此神秘而奇妙,對於戮力追求理想的人們來說,往往是壓抑情感的出口。在東方,從《詩經》到《莊子》,再到李白、杜甫、蘇東坡,都曾傳 撰寫
【科幻小說家與劇作家的奇妙交集】 葉言都是作品量少質精的科幻作家,看似與劇作家姚一葦無太大關係,為何他曾贈代表作《海天龍戰》給姚一葦? 1987年5月,時值初夏,葉言都剛拿到他出版的新小說《海天龍戰》,封面還特別註明:「葉言都科幻小說集」。他抽出其中幾本準備要送給其他人,按照某種贈書的慣例,他會在蝴
近年來,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讓教科書編纂的方向與選文的古今佔比等議題一再地浮上檯面,從課堂到政論節目,各式各樣的意見接二連三地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諸如臺灣學生應不應該從課本裡認識孫中山與岳飛,不認識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否就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陰謀」等等,一時間成了最熱門的討論焦點。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
【重新謄錄的二二八】 二二八事件後的某一天,黃純青莫名被甩了一記耳光,之後,他把這件事寫入日記。但多年之後,當他重新謄寫日記,筆下的事件還會是本來面目嗎? *本文立基於史料與手稿,對照兩者的縫隙,揣想當事人的心境,摻雜有個人主觀想像與臆測,不同於嚴謹的研究論述,請小心服用。 二二八事件之後,黃純青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楊逵 隻身去了一趟文學館,常設館內的藏書不算少,如此說來,這又是一趟與老作家的偶遇,其名楊逵。 看這封面,有種「你來啦?」的親切問候感,在心裡對著他說:「您好。」之後,翻開了本書,窺探這位先生於二次大戰前後的心路歷程。 在寧靜地老屋子裡頭,讀著彷彿聲
Thumbnail
此篇小說透過主角粗樹伯老實誠懇的第一人稱,展現工廠體系中勞工既卑微又可憐的處遇。開篇小說便從粗樹伯面容如老蟾蜍般道道溝渠,描寫其生活不易的艱難,對比上位者隨意解僱和高高在上的施恩貌,其誠懇的自述及卑微的態度,顯得特別令人不忍。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洛城之南,在廣袤潮溼的密林中佇立着一座土城。不久之前,楊柯正率大軍在這裏征戰土著,剷除此地信仰的邪神。 在楊柯離開後,作爲副手的劉勝順利拿下土城,正調度將士們清掃戰場。 嘭—— 在土城前,一片白霧過後,楊柯被傳送回來,狠狠摔在地上。 “呸呸——”吐掉嘴巴里面的泥土,楊柯拍拍衣甲上的土站起來,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續上、中篇 拜託菲籍傭人幫我拿了一些宵夜水果後,我就喊上剛剛比較聊得來的律師先生以及他女兒,到楊媽媽的房間裡,聊一些內幕的事情,比方說楊媽媽生前的狀況、楊老先生生前的致富過程等等。 聊著聊著,我意外發現一件有點奇怪的事。楊老先生自從賣掉竹科那塊地後,做生意便一帆風順。但是在這之前,他並不是生意人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楊逵 隻身去了一趟文學館,常設館內的藏書不算少,如此說來,這又是一趟與老作家的偶遇,其名楊逵。 看這封面,有種「你來啦?」的親切問候感,在心裡對著他說:「您好。」之後,翻開了本書,窺探這位先生於二次大戰前後的心路歷程。 在寧靜地老屋子裡頭,讀著彷彿聲
Thumbnail
此篇小說透過主角粗樹伯老實誠懇的第一人稱,展現工廠體系中勞工既卑微又可憐的處遇。開篇小說便從粗樹伯面容如老蟾蜍般道道溝渠,描寫其生活不易的艱難,對比上位者隨意解僱和高高在上的施恩貌,其誠懇的自述及卑微的態度,顯得特別令人不忍。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洛城之南,在廣袤潮溼的密林中佇立着一座土城。不久之前,楊柯正率大軍在這裏征戰土著,剷除此地信仰的邪神。 在楊柯離開後,作爲副手的劉勝順利拿下土城,正調度將士們清掃戰場。 嘭—— 在土城前,一片白霧過後,楊柯被傳送回來,狠狠摔在地上。 “呸呸——”吐掉嘴巴里面的泥土,楊柯拍拍衣甲上的土站起來,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續上、中篇 拜託菲籍傭人幫我拿了一些宵夜水果後,我就喊上剛剛比較聊得來的律師先生以及他女兒,到楊媽媽的房間裡,聊一些內幕的事情,比方說楊媽媽生前的狀況、楊老先生生前的致富過程等等。 聊著聊著,我意外發現一件有點奇怪的事。楊老先生自從賣掉竹科那塊地後,做生意便一帆風順。但是在這之前,他並不是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