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ble聲音課程《The Art of Storytelling》聽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寫於2022年9月18日)

作為產品觀察,這次聽的是Audible的Plus裡面的一門課程《The Art of Storytelling: From Parents to Professionals》。查了一下,這門課程是線上課程平臺The Great Courses開發的課程,在他們自己的平臺上可以付費收看完整影音。但是,這門課,我在Audible用聽的,也幾乎沒有任何阻礙(的確曾經有過一兩個阻礙,但真的就那麼一兩個),而且講師在講課時,使用了「如果你正在收聽有聲書」這樣的說法,可見在課程開發初期,製作團隊就同時把這門課設計成「可以賣影音課,也可以賣聲音課」的一個產品。這種一魚二吃的模式必定對課程平臺是利多、對出版公司是利空「嗎」?還要再想想。

Audible的商品頁面

Audible的商品頁面

也因為講師是對著攝影機講話,麥克風不可能湊到講師的面前,那麼製作團隊的收音方式就令我好奇。看了課程平臺的宣傳影片,發現他們是利用舞臺劇或電影劇組經常使用的隱藏式麥克風,掛在講師的耳朵上收音。這的確也符合我收聽的感覺。在Audible上聽起來,這門課的音質有一點空間殘響,彷彿坐在一個stand-up comedy的現場聽他演說。一開始我還一度以為是對外開放的講課現場直接收音呢。整體錄音與後製都還不錯,有殘響反而帶出一種聆聽講座的氣氛。(有些國內同業,真的就把講師的現場演講錄下來賣。但拜託,注重一下錄音工程。我連試聽都聽得很痛苦,根本不想聽完好幾小時這種音質的東西。)

講師使用的是舞臺與影視作品常用的隱藏式麥克風

講師使用的是舞臺與影視作品常用的隱藏式麥克風

再來進到內容的層次。曾聽聞有前輩批評:明明故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但現在的新人創作者卻不直接去讀故事,只想聽人家告訴你該怎麼說故事。我個人認為這個批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The Art of Storytelling這門課的規劃,或許可以抵消一部份這樣的質疑。講師本身的博士學位就是在研究storytelling;他在講解某個觀念或技巧時,自己就會講一段故事,或是引用一段影音素材來示範。所以在這門課中,聽者確實是「透過聽故事來學習怎麼講故事」。當然,12小時的課程,連一門大學通識課的上課時數都不到,不可能真的講到多透徹,不過我認為講師與企畫團隊還是相當有誠意的。他們確實提供了一些框架、概念與工具,讓我以後在聽/看別人的故事時,更有一些分析的架構可以使用。

然而我也想針對課程全長碎唸一下。我必須強調,這個團隊已經是非常有誠意,講師本身也是非常有料,但是12個小時的課,用聽的真的太累了。我每天上班通勤時間聽完1堂到1.5堂lecture(一堂差不多是半小時),前面幾天可能還沒什麼感覺,也覺得很有收穫;但到了第5、第6個小時(大概是收聽的第二週),就覺得好累,已經迷失了,到底還有多久,好想趕快聽到這禮拜的呱吉podcast。我初步整理一下我的感受:課程畢竟是課程,它是有料的、是紮實的、是需要心神去吸收的。課程很難像是小說一樣有什麼爆點、超展開。雖然app很方便,可以讓聽者分段收聽,但同樣一個主題聽久了還是會累。不曉得如果將課程全長設定在6到8小時,會不會對聽者來說更為友善。12小時真的是略累了一點。

最後,講師在課程結語中所提及的語言哲學倒是非常值得玩味:口語能傳達的訊息比文字多得太多了!這門課是一門關於orality的課,所以講師推崇口語多於文字,自然是可以理解。人類史上,也確實是先有口語而後才有文字;有口語而無文字的情況通常更多。不過這是否代表口語的價值絕對高於文字?我認為兩者的價值還是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在於:文字極度容易被記錄、複製與傳播,因此我們可以用不高的成本寫文章、寫書、寫動態,而你也可以用不高的成本就讀完我的這則分享。但口語卻不是!正因為口語可以承載比文字還要更多的資訊,因此記錄口語(錄音)與聆聽口語(播放)的成本,才會比起記錄文字還要高得那麼多。若要講求有品質的記錄與播放,就更是不容易了。這或許也反映在有聲書的發展上。有聲書的成本與定價一直都不比文字書sexy;導致明明口語的發展在歷史上比文字還要更早,但有聲書的發展與普及程度卻硬是比文字書落後不知道多久(不管是「塑膠載具有聲書」還是「數位串流有聲書」都是如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余孟珂的沙龍
3會員
13內容數
余孟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13
全書23個章節的開場與結尾插曲,雖然曲風各異,但全都是由《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歌曲的旋律片段發展而成。許多章節裡,樂曲的歌詞甚至暗示了那一章節的主角的心境。例如,在聶華苓無法跟安格爾遠走美國的這一篇裡,你會聽到木管與銅管彷彿彼此應和:「月色照在三線路,等待的人那袂來⋯⋯」
Thumbnail
2023/06/13
全書23個章節的開場與結尾插曲,雖然曲風各異,但全都是由《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歌曲的旋律片段發展而成。許多章節裡,樂曲的歌詞甚至暗示了那一章節的主角的心境。例如,在聶華苓無法跟安格爾遠走美國的這一篇裡,你會聽到木管與銅管彷彿彼此應和:「月色照在三線路,等待的人那袂來⋯⋯」
Thumbnail
2023/06/04
一個人的信用分數低,不是只有影響到他自己而已。信用分數低,利息就高;而當借貸者還不出錢,跟借貸者共享同一個標籤的整個群體,信用分數都會被評得更低。而有能力還錢的群體,分數則會越高。差距拉開差距,階級就這樣一直複製下去了。因此信用分數不只是在評定一個人的財務表現,而是整個社會的歧視的具象化。
Thumbnail
2023/06/04
一個人的信用分數低,不是只有影響到他自己而已。信用分數低,利息就高;而當借貸者還不出錢,跟借貸者共享同一個標籤的整個群體,信用分數都會被評得更低。而有能力還錢的群體,分數則會越高。差距拉開差距,階級就這樣一直複製下去了。因此信用分數不只是在評定一個人的財務表現,而是整個社會的歧視的具象化。
Thumbnail
2023/06/03
音樂本身也非常具有挑戰性。從系譜來說,這齣戲真的是歌劇,而非音樂劇。難得聽到有國內作曲家敢運用調式、非調音樂給戲劇歌手演唱,我給予作曲家最高的敬意。 然而,這齣戲也重新讓我懷疑「台語歌詞是否適合以美聲唱法(bel canto)來演唱」這個老問題。
Thumbnail
2023/06/03
音樂本身也非常具有挑戰性。從系譜來說,這齣戲真的是歌劇,而非音樂劇。難得聽到有國內作曲家敢運用調式、非調音樂給戲劇歌手演唱,我給予作曲家最高的敬意。 然而,這齣戲也重新讓我懷疑「台語歌詞是否適合以美聲唱法(bel canto)來演唱」這個老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發聲課程一開始很單純,就是做對了姿態調整,像健身一樣,就會改變聲音的音質,同時拓展了音域,也使音量有更大、更小的調整空間。另外,就是搭配了自己在投資理財業算是小有聲望的講師經驗,在節奏斷句與音量音高的組合上,教大家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使用合宜的聲音,而有專業的好感度。 那怎麼會教著教著,產生了"聲
Thumbnail
我的發聲課程一開始很單純,就是做對了姿態調整,像健身一樣,就會改變聲音的音質,同時拓展了音域,也使音量有更大、更小的調整空間。另外,就是搭配了自己在投資理財業算是小有聲望的講師經驗,在節奏斷句與音量音高的組合上,教大家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使用合宜的聲音,而有專業的好感度。 那怎麼會教著教著,產生了"聲
Thumbnail
2022年暑假後就都是視訊課程的方式在教課了,一方面疫情對實體課程有一定的影響,清涼音文化協助開辦的一日工作坊,那時開課狀態並不佳,人數常不足;另一方面我的聲音課程比較適合做帶狀,一次性的講座、工作坊對聲音改變的效果有限,也就耕耘好視訊課程這一畝田。 所以,昨天(7/7)的聲音講座算是兩年來的第一
Thumbnail
2022年暑假後就都是視訊課程的方式在教課了,一方面疫情對實體課程有一定的影響,清涼音文化協助開辦的一日工作坊,那時開課狀態並不佳,人數常不足;另一方面我的聲音課程比較適合做帶狀,一次性的講座、工作坊對聲音改變的效果有限,也就耕耘好視訊課程這一畝田。 所以,昨天(7/7)的聲音講座算是兩年來的第一
Thumbnail
上週三,這個月報名的第二堂課程開課了,是Podcast課程,其實這是自我挑戰的課程,因為我非常不習慣錄音檔或影片中自己的聲音,甚至到有點抗拒聽見的程度,以前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現在才知道原來與我不相信自己聲音有力量相關,無疑又是個不相信自己的課題。
Thumbnail
上週三,這個月報名的第二堂課程開課了,是Podcast課程,其實這是自我挑戰的課程,因為我非常不習慣錄音檔或影片中自己的聲音,甚至到有點抗拒聽見的程度,以前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現在才知道原來與我不相信自己聲音有力量相關,無疑又是個不相信自己的課題。
Thumbnail
在Amazing Talker的多媒體設計和影片剪輯教學經驗中,遇到了各種不同需求的學生,並分享了對於短影片經營的看法。除了教學範圍內的技能外,也樂於處理超出範圍的問題,如如何創立Podcast等議題。如果你有經營Podcast的夢想,歡迎來學習如何開展你的聲音故事與觀眾療癒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Amazing Talker的多媒體設計和影片剪輯教學經驗中,遇到了各種不同需求的學生,並分享了對於短影片經營的看法。除了教學範圍內的技能外,也樂於處理超出範圍的問題,如如何創立Podcast等議題。如果你有經營Podcast的夢想,歡迎來學習如何開展你的聲音故事與觀眾療癒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說故事的七個步驟,並探討了說故事的藝術神祕面紗和通用架構。閱讀這本書前可以先看第四章的概念,這樣會更好理解其他作者的故事。說故事的藝術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至今,是一門技藝,而如何說好故事是關鍵。書中透過口述方式輸出故事到聽者腦海中的方式,並探討通用故事架構和如何生成圖像。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說故事的七個步驟,並探討了說故事的藝術神祕面紗和通用架構。閱讀這本書前可以先看第四章的概念,這樣會更好理解其他作者的故事。說故事的藝術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至今,是一門技藝,而如何說好故事是關鍵。書中透過口述方式輸出故事到聽者腦海中的方式,並探討通用故事架構和如何生成圖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一個免費的40分鐘線上課程,透過講師的故事,幫助聽眾改變照顧的思維。課程結束後還有回家作業和問卷,提供課程重點簡報和訂閱通訊。文章結尾提供了報名連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一個免費的40分鐘線上課程,透過講師的故事,幫助聽眾改變照顧的思維。課程結束後還有回家作業和問卷,提供課程重點簡報和訂閱通訊。文章結尾提供了報名連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