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氣候變遷的爭論與真相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二氧化碳濃度。

raw-image

請注意筆者打圈的地方,的確氣溫與二氧化碳的濃度呈現高度正相關,但各位讀者是否注意到跟當今氣候變遷理論的不同之處,是地球氣溫先改變而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隨之增減。

而此一現象最合理的解釋為氣溫上升,令海水中二氧化碳溶解度下降,令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4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經濟、科學、歷史發展新天地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iam Liou的沙龍
45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William Li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07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
2025/01/07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
2024/12/31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Thumbnail
2024/12/31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Thumbnail
2024/12/24
在伊比利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
Thumbnail
2024/12/24
在伊比利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
Thumbnail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
Thumbnail
記得還沒有多久以前的從前,父母下班小孩放學後,都還會在住家附近乘涼聊天玩耍,可是現在孩子回到家,就躲在屋內開著冷氣,因為討厭流汗而不願意出門。 的確,城市裏愈來愈熱了,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往都市集中,住宅愈蓋愈密,阻隔了風的流動,另一方面,汽車的廢氣,冷氣機排出的熱氣,也鬱積在水泥建築之間,所以城裏比
Thumbnail
記得還沒有多久以前的從前,父母下班小孩放學後,都還會在住家附近乘涼聊天玩耍,可是現在孩子回到家,就躲在屋內開著冷氣,因為討厭流汗而不願意出門。 的確,城市裏愈來愈熱了,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往都市集中,住宅愈蓋愈密,阻隔了風的流動,另一方面,汽車的廢氣,冷氣機排出的熱氣,也鬱積在水泥建築之間,所以城裏比
Thumbnail
台灣近年經歷了無颱風登陸、登革熱北漂、珊瑚白化、乾旱缺水和暴雨成災等極端氣候現象,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更指出,反聖嬰現象將造成冬季會更寒冷,總總氣候異常現象,所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再不減碳,我們都將成為氣候變遷下的難民。
Thumbnail
台灣近年經歷了無颱風登陸、登革熱北漂、珊瑚白化、乾旱缺水和暴雨成災等極端氣候現象,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更指出,反聖嬰現象將造成冬季會更寒冷,總總氣候異常現象,所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再不減碳,我們都將成為氣候變遷下的難民。
Thumbnail
這些年來大家都能感受到天氣變得愈來愈熱,而且,常常連續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Thumbnail
這些年來大家都能感受到天氣變得愈來愈熱,而且,常常連續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Thumbnail
聯合國 IPCC 日前公布了《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全球暖化「亮起紅燈」,全球升溫的速度快於預期,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 8 月 10 日舉辦「台達氣候沙龍」活動,邀請專家線上即時解析 IPCC 報告,其中邀請到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先是分享台灣百年來的氣象觀測資料,並評估台灣未來
Thumbnail
聯合國 IPCC 日前公布了《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全球暖化「亮起紅燈」,全球升溫的速度快於預期,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 8 月 10 日舉辦「台達氣候沙龍」活動,邀請專家線上即時解析 IPCC 報告,其中邀請到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先是分享台灣百年來的氣象觀測資料,並評估台灣未來
Thumbnail
聯合國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本週公布了《氣候變遷報告》,是繼 2014 年以來「第一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科學評估」,指出全球升溫的速度快於預期,並且幾乎都是人類活動所致。工作小組呼籲,全球暖化已經「亮起紅燈」,但人們還可以避免氣候災難,只要人們立即採取積極氣候行動、終止化石燃料,
Thumbnail
聯合國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本週公布了《氣候變遷報告》,是繼 2014 年以來「第一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科學評估」,指出全球升溫的速度快於預期,並且幾乎都是人類活動所致。工作小組呼籲,全球暖化已經「亮起紅燈」,但人們還可以避免氣候災難,只要人們立即採取積極氣候行動、終止化石燃料,
Thumbnail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最新研究顯示,2020 年的疫情雖使人類活動減少,二氧化碳與甲烷兩種溫室氣體濃度卻持續成長。其中,二氧化碳濃度更是達到 360 萬年以來新高。 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人類活動減少也壓不下來 2020 年全球遭疫情肆虐,使得各地人類活動大減、飛機航班大減、製造業減產,
Thumbnail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最新研究顯示,2020 年的疫情雖使人類活動減少,二氧化碳與甲烷兩種溫室氣體濃度卻持續成長。其中,二氧化碳濃度更是達到 360 萬年以來新高。 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人類活動減少也壓不下來 2020 年全球遭疫情肆虐,使得各地人類活動大減、飛機航班大減、製造業減產,
Thumbnail
從國小的教科書就教導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3大元素是陽光、空氣、水。地球的「水」受到「太陽」光輻射作用,不斷地從水面、陸面和植物表面升華蒸發,帶著能量化為水蒸氣融入空氣,再被氣流帶到地球上的每一個空間。再經由遇冷凝結成為液態的小水滴甚至小冰晶而形成雲,以雨、霧、雪的形式回歸到大地,形成「水循環」。
Thumbnail
從國小的教科書就教導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3大元素是陽光、空氣、水。地球的「水」受到「太陽」光輻射作用,不斷地從水面、陸面和植物表面升華蒸發,帶著能量化為水蒸氣融入空氣,再被氣流帶到地球上的每一個空間。再經由遇冷凝結成為液態的小水滴甚至小冰晶而形成雲,以雨、霧、雪的形式回歸到大地,形成「水循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