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五月,有民眾於行政院國發會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
我國應禁止餵養流浪動物」的提案,經5464人附議通過,先不論主管機關如何回應,我個人是認為需要禁止的。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餵養這件事。 什麼樣的人會想要餵養動物?我想不外乎就是(1)喜歡接觸動物,希望動物靠近;(2)看到動物流浪不忍心,希望給牠們幾餐溫飽;(3)覺得這是一種彰顯良善的行為,具有一些宗教和心理的安慰效果。
以前的我在路上遇到流浪動物,通常會基於(1)和(2)拿手邊的東西給牠們吃,或者專門去買寵物食品餵食,所以我並不是一開始就覺得這樣的行為有什麼問題,會開始意識到這個行為背後衍生的負面效果,是在收容所當志工之後。
對我來說,當志工不只是一個遛遛狗、逗逗貓的活動。「身份」像是一種魔法,當我成為某個角色(或者我能夠假想自己是某個角色)時,我會注意到新的事物,並取得新的理解。這份注意力會帶我看到更多,漸漸的,當我遇到一隻流浪動物,我思考的不再是我與牠之間能有什麼關聯(當然,想要拐回家的時候除外...),而是牠在整個系統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我相信許多人會餵養流浪動物,都是出於善意,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立意良善與結果如何,常常並不是同一回事。
就我的立場而言,我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除了作為誘捕的前置作業外,都不要餵食。也就是說我支持的餵食只能是為了降低戒心,方便執行TNR或是收編帶回家的手段,而不是出於善心一次或屢次的純餵食。
因為餵養流浪動物這個行為,其實本質上就是在助長流浪動物群體的擴張。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想,把目光從眼前的善舉移開,可能會發現這個小舉動並不如自己所想的對世界有幫助。讓我們思考一下,當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理由去餵食一隻、兩隻,甚至一群流浪動物,卻沒有做任何後續處理,那會怎麼樣呢?
1. 破壞TNR的效果
TNR的密集性和強度需要很高才能達到縮減族群的效果,但在沒有結紮計畫的情況下進行的餵養,很可能使繁衍速度遠超TNR能達標的速度,讓政府和民間在TNR上的努力功虧一簣。
2. 壓縮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當流浪動物族群不斷擴張,很可能開始入侵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近年來已發生過多起野生動物,甚至保育類被犬貓咬殺、獵食的案例,對台灣生態多樣性造成負面影響。
3. 造成更多社會問題
當然,流浪動物族群擴張也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環境,除了造成髒亂之外,也會造成安全上的問題。
我很佩服那些在餵養之餘,也能夠在結紮,甚至後續送養上努力的團體或是個人,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發揮了「負責任」的善意。
我認為,所謂的「善」是一種考慮更周全的作為,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出於好意而做出某些舉動,然而這些舉動是否真的能夠帶來好的結果,是我們都需要好好思考的。就好比放生,將原本屬於野外的東西放回棲息地,確實是好事,但把外來物種放到野外的「放生」,還會是好事嗎?又好比有些人會大量的收容流浪動物,不再流浪或許是好的,然而當這樣的數量他們事實上根本負擔不起,也沒辦法在符合動物福利的基礎下照顧好的時候,還會是好事嗎?
大多數人可能並不會思考太多就行動,這本身談不上什麼對錯,但我希望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後,大家能夠對於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結果有更確實的理解,如此一來,或許在餵養前,你會再多想想要不要這麼做。
此篇為文章搬運,撰於20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