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4 「見」或「見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位同門,從遠地來,討論修持的經驗。
他:師兄您寫的、您說的,我都明白,為什麼我依然沒有相應?
我:說說你修持的體驗?
他:我每天就是修上師相應,加念很多遍主尊心咒。如果假日有時間,還會做大禮拜。
我問:為什麼要修上師相應?
他:因為這是師尊說的啊!
我:那你怎麼修上師相應的?
他:就依照儀軌程序修的。
我:你有什麼「心得」?
他:心得?
對,心得。
他沉吟了好一會,問:要什麼心得?
呵呵。
有一位同學,常常找我問事。
他:我常常有感應,這樣的修持,你覺得如何?
我:請問您透過修持,有什麼「心得」?
他:有啊!我知道怎麼拜、怎麼求,很容易就會有感應。
我:還有其他的嗎?
他:修行不就是這樣嗎?
呵呵。
還有一位同門,把師尊的書、開示集等等,讀了個底朝天,翻來翻去好幾遍。
前兩年,他來找我說:師兄,我讀了師尊的書,修行就是先從「四加行」開始,然後上師、本尊、然後內法,一直上去,對嗎?
我:對。這是一種方向。
她:那我懂了。
我問:你懂了什麼?
他:我知道方向了。
換我問了。
我:你讀了根本上師的書很多遍了,也知道方向了,可是你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嗎?
他:因為四加行是修行的基石。
我:沒錯,是「基石」。
可是為什麼是「基石」?
他開始...嗯..欸...的,最後吐出一句,因為是師尊說的。
我:書,你讀了;法,你也修了;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的?
他:師尊教的法,很好的。
我:我也知道很好。
可是好在哪裡?
他又開始...嗯..欸...的,最後還是那一句:因為是師尊說的。
前幾週,在我的FB分享中,做了兩個小小的測試。
詢問各位同學對分享內容的看法。
其實是為了幫助大家,學習如何去看根本上師的文集、去理解根本上師要表達的義理`、與建立你自己的「見地」。
是的,現在資訊很方便,到處都可以:讀到、聽到、看到,很多高僧大德的修持經驗與「見地」。
由於太方便、太容易了,我們往往會因為讀過太多次,就「以為」、就「認為」,我們「理解」了、我們「做到」了。
你讀過、你聽過、你看過,那只是「見」。
只是:你讀「見」、你聽「見」、你看「見」。
它,不是你的。
它,還是「它」自己。
你必須要去「想」、要去「思」、要去「做」,然後產生出自己的經驗,建構出自己的思考邏輯與觀念程序,這時候才變成你的「見地」。
這才是你修持的「基礎」。
基礎,不是別人給你的。
是你自己消化、理解後,產生的。
「見」,是「聞」而來。
「見地」,是「思」、「修」反覆琢磨而成的。
為什麼根本上師請大家射飛鏢?
為什麼精進的弟子們,會寫心得給老師?
能寫得出心得的,不管程度如何,起碼代表:有在「思」、有在「修」。
不要怕有問題,有問題代表你已經有在「思」。
但是下一步還是要踏實做 -「修」。
不實際練習,最後還是落得:「說的一口好菜」的境地。
那可真是辜負我的老師 蓮生活佛盧勝彥金剛上師的用心。
我的老師,有大願。
莫辜負才好。
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諸菩薩聞此,最勝微妙地,其心盡清淨,一切皆歡喜。 皆從於座起,踴住虛空中,普散上妙華,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大智無畏者!善說於此地,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知眾心清淨,樂聞第二地,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大慧願演說,佛子皆樂聞,所住第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
《華嚴經》第26品(十地品之一:歡喜地)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力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
有兩位好朋友一起來問事。 A:為何受無名的毀謗?且家人間諸多爭吵? B:為何皮膚病不會好?一直無姻緣? 我在安靜的觀察中,看到了一段故事。 那是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附近,一座白色的小廟。 這個地區很貧瘠,農作物不豐富,居民們都不豐裕。 一旦風不調與雨不順時,農產欠收,大家常常有一頓、沒一頓的。 不富裕的
有人問起「加持」。 人:什麼是加持? 我:簡單說,加持可以分成兩種。 不了義(入世解厄)的加持。 了義(出世解脫)的加持。 人:一般我們祈求工作順利、疾病痊癒的是「入世解厄」的加持,對嗎? 我:是。 人:那什麼是你提到的「出世解脫」的加持? 我:我的老師蓮生活佛盧勝彥金剛上師,在2023年2月於台北
很少提及「超渡」。 那是因為「超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並不是單方面努力,就可以保證會有圓滿的結果。 相應之後,我練習的第一個法門是:替代。 第二個法門,就是:超渡。 當時超渡練習的第一位主尊是:阿彌陀佛。 對象,是我的親人。 我的父親,對於親人的早逝艮艮於懷。 為了讓父親能安心,也為了亡者能
早就知道今年「雨少」。 在夏天,雨水少,生活很不便。 工業,就更是辛苦了。 記得在從事印刷電路板的那些年,每次碰到限水,就需要另外叫「水車」,以免影響產線需要,造成停線與損失。 我想到,那些在街頭巷尾生活的遊民朋友,一旦發生缺水,生活品質更將惡劣。 這一次,我會準備跟「清潔」有關的供品,做廣大的供養
諸菩薩聞此,最勝微妙地,其心盡清淨,一切皆歡喜。 皆從於座起,踴住虛空中,普散上妙華,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大智無畏者!善說於此地,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知眾心清淨,樂聞第二地,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大慧願演說,佛子皆樂聞,所住第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
《華嚴經》第26品(十地品之一:歡喜地)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力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
有兩位好朋友一起來問事。 A:為何受無名的毀謗?且家人間諸多爭吵? B:為何皮膚病不會好?一直無姻緣? 我在安靜的觀察中,看到了一段故事。 那是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附近,一座白色的小廟。 這個地區很貧瘠,農作物不豐富,居民們都不豐裕。 一旦風不調與雨不順時,農產欠收,大家常常有一頓、沒一頓的。 不富裕的
有人問起「加持」。 人:什麼是加持? 我:簡單說,加持可以分成兩種。 不了義(入世解厄)的加持。 了義(出世解脫)的加持。 人:一般我們祈求工作順利、疾病痊癒的是「入世解厄」的加持,對嗎? 我:是。 人:那什麼是你提到的「出世解脫」的加持? 我:我的老師蓮生活佛盧勝彥金剛上師,在2023年2月於台北
很少提及「超渡」。 那是因為「超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並不是單方面努力,就可以保證會有圓滿的結果。 相應之後,我練習的第一個法門是:替代。 第二個法門,就是:超渡。 當時超渡練習的第一位主尊是:阿彌陀佛。 對象,是我的親人。 我的父親,對於親人的早逝艮艮於懷。 為了讓父親能安心,也為了亡者能
早就知道今年「雨少」。 在夏天,雨水少,生活很不便。 工業,就更是辛苦了。 記得在從事印刷電路板的那些年,每次碰到限水,就需要另外叫「水車」,以免影響產線需要,造成停線與損失。 我想到,那些在街頭巷尾生活的遊民朋友,一旦發生缺水,生活品質更將惡劣。 這一次,我會準備跟「清潔」有關的供品,做廣大的供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可是在這三業裏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很多來皈依,皈依以後說:「上師,我今天來跟你結這佛緣,來皈依做一個佛弟子,我就想未來世,我就可以好好地(好像)在你的加持福蔭之下,我也可以好好修行。」「你胡說什麼!我們來世還來讓你好好修行......」現在到處去皈依,跟這法師皈依、 跟那法師結緣,如果當下不修,你們佛緣都應現在、未來世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是一樣的。有的人常常在正式受密宗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受了三皈依,自己的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可是在這三業裏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很多來皈依,皈依以後說:「上師,我今天來跟你結這佛緣,來皈依做一個佛弟子,我就想未來世,我就可以好好地(好像)在你的加持福蔭之下,我也可以好好修行。」「你胡說什麼!我們來世還來讓你好好修行......」現在到處去皈依,跟這法師皈依、 跟那法師結緣,如果當下不修,你們佛緣都應現在、未來世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是一樣的。有的人常常在正式受密宗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受了三皈依,自己的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