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 著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講
《拜文》【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講】釋迦牟尼佛之後,第二拜就拜阿彌陀佛了。這兩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導師,阿彌陀佛呢,彼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什麽因緣,是什麽願力,而且勸我們去呀。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極樂世界的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在這個因地,咱們就有因有果,我們現在就是在「因地」,我們還沒有證果,我們都是在因地,在因的這個地位,不是「果覺」,果的地位。是因,將來得果。底下不過有個很特殊的,「因果同時」,很不可思議,但是現在先說我們是因地。
阿彌陀佛當年,極樂的教主,他在因地的時候,他因地是什麼時候呢?他是國王,這個國王稱爲「世饒王」 — 這個世很豐富;「饒」是饒足,足,豐足 — 世饒王。那個時候有佛,佛叫「世自在王如來」,住世的時間很長。這個國王,他那時候是因地,他聽見這個佛的說法,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說法,他就不做國王了。所以那個就說,佛教不是政教合一,所以說反對達賴,達賴原來是西藏政權的領導。都是這樣嘛,都是這個王位不要了,不是我又做國王,又當出家人。
國位不要了,他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後,他法名叫做,底下說了,就是法藏,法藏比丘。「因地聞法」,他聽了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說法,就發了無上正覺之心。正覺就是覺悟,無上的、正的覺悟。覺就是菩提,「菩提」這兩個字是 BODHI,是印度話,菩提是翻了字的音,沒有翻意思;我們翻成「覺」就是翻了意思了。所以一個是翻了意思,一個是翻了音,所以菩提就是覺,叫做正覺,發無上正覺之心就是發了菩提心。因此我們現在都須要慢慢發起「菩提心」來,也就是發起「覺悟的心」,發起「佛的心」。
「住真實慧」,他這心住在什麽地方?住在真實的智慧之上。
《無量壽經》有三個真實︰
我們做慈善事業,現在很多人也要做很多,你或者要做什麼幼兒園、敬老院種種的,能讓衆生得到好處,甚至你叫他一人給他一萬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這不是他的真實之利。他的壽命完了之後,他還又要輪迴,後頭的噩夢還無窮無盡,你對於他沒有幫助啊,所以我們要給他真實之利。
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是因爲夏老師的會集出現這三個真實,所以這三個真實,我就在裏頭做了很多的解釋,這互相是一致、呼應的。正因爲你是開化了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體顯露了,所以你才能夠流露出真實的智慧;因爲你有真實的智慧,你才能爲衆生謀求真實的利益。除此,你也有好心,也願意謀利益,你是否做得成功?做得成功之後,那個利益到底有多大?真實的利益是徹底的、永恒的、真實的、究竟的,所以讓衆生都成佛,這是真實之利。這個文字就簡單了,三個真實說出一個真實來,一個真實說出來就告訴我們,智慧是根本,這是從真實之際所流出來。
有真實之慧,他就可以來拔衆生的「勤苦生死之本」。衆生這個生死是苦,「勤苦」是什麽?沒完沒了啊!這個「勤」是它沒有停止、沒有休息,老是苦啊。現在咱們在生,有一天總要死,我就近一點了,你們還遠一點。死了之後又要生,生了之後又要死,這沒完沒了啊!所以這個是勤苦。這個「勤苦生死」它有個根本。他就是發了這個心,阿彌陀佛,要爲一切衆生,拔除眾生所有生死的根本。這個志向大呀!
所以我們覺得,你要是真正信了佛,爲佛法做一點事情,你這個人生才有意義,不然對不起你現在吃的糧食,來之不易呀,這是衆生的辛苦啊!你怎麽報衆生?只是享受!你做的那些工作對於衆生起了多大的好處?打一個很大的問號!灌輸他一些學問,灌輸一些什麽東西,對於拔除生死勤苦之本沒有什麽作用。所以就是說,我們真正的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發起這個大心哪。
在因地之中,他就「棄國捐王」,國家他也讓位了,王位他也捨掉了,不要了。「捐」就是捐棄,不要當捐贈講,是捐棄,放棄了。出家作沙門,沙門是翻譯的音,「沙門」和「和尚」這兩個字,和尚也是尊稱,大家用濫了,不能隨便稱的。沙門也是很高的德行,「識心達本名曰沙門」,你認識你的本心,達了你的本性才叫做沙門。這個地方就是說,他出家做和尚了,他的法名叫法藏,名號是法藏,所以以後經中再提到「法藏比丘」,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修菩薩道」,他發了菩提心,所行的是菩薩的行,菩薩就是利他爲本,行菩薩道。「於無量劫」,「劫」是很長的時間,是個時間的名稱,這個數字沒有法兒說了,是十的多少次方,沒有法兒說了。只能打個譬喻,四十幾里的一個大石頭,天人穿著比輕紗還輕的紗,多少年下來一次,拿這個紗在石頭上這麽蹭一下,把這塊石頭蹭沒了,這個時間叫「一劫」。你去想吧,是多少時間?幾十里的一塊石頭,天人那種輕紗,多少年下來一次,拿那個紗在石頭上蹭一下,蹭來蹭去、蹭來蹭去,把那個石頭蹭沒有了,磨完了,這個時間叫一劫。所以時間是(無量劫)……,再不解脫勤苦生死之根本,那以後就是沒完沒了,那個時間你沒有法子想了。
他就是發了這樣的大願,法藏比丘,在無量劫中,無量的劫啊,這個劫也數不清了,都在「積植德行」。所以我們說這大恩大德,佛是做了多少生、多少辛苦的事情,爲我們哪。這麽長久的時間都在那兒積德,「植」就是種,積德種德,救度大家。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在這兒一起聽,關於阿彌陀佛的法門,都是因爲我們在過去生中,曾經受到過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已經對我們有恩了,我們得過阿彌陀佛的救,所以這才聽見這個法,我們歡喜,我們願意學。所以(法藏比丘)無量劫來,積植德行,救度我們衆生啊。
「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他發了四十八願。他發了這個願以後,跑到佛那兒去告訴佛,說我想發一個大願,要超勝一切佛,這個願可以做得到嗎?我要把這個佛國,要比別的各國都好。佛就把所有的佛世界都現給他看,經過很長的時間,他一一都看清楚了,他於是總結,採取各佛世界的「長」,然後才發了一個四十八願。這麽發出這個大願的話,所以稱爲願中之王。「殊勝」,特殊;「勝」,超越其他稱爲勝。都圓滿成就了,都成就了,願都落實了,不是一個空願,都成爲實際了,還是圓滿成就,沒有欠缺。
「名具萬德」,阿彌陀佛這個名字裏頭包括無量的德。你看,這是無量劫植德行,種「種種的德」,這樣才成了佛,所以這佛就是無量劫都在積德、培德而得到的成就,所以這個名字是萬德所成就的,這個名字裏頭就包括了萬德,所以就名具萬德。
「聲聞十方」,阿彌陀佛第十七願,願意一切佛都宣揚(阿彌陀)佛的名字。所以你看,在咱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就宣揚阿彌陀佛的名字。我再給你們舉個例子,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不管你是臺灣、美國、香港、大陸,知道阿彌陀佛的人很多,知道咱們這個世界、咱們的本師,知道釋迦牟尼佛,知道釋迦牟尼的名號的人少。你們想想看,說「這是如來佛」,等於沒說;說這是學者、教授,也等於沒說,不知道是誰,他不知道釋迦牟尼,這個名號他都不熟悉。
可是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咱們這老太婆、小孩子都知道。「阿彌陀佛」,高興了「阿彌陀佛」,駡人你也「阿彌陀佛」,都知道!這不是個偶然的事情啊。爲什麽你自個兒學校的老師、校長,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外國有一個學校的校長,跟你毫無關係你倒知道了,不可能!你還老提他,不可能!這個事情是個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不可能的事情爲什麽會出現?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哪,阿彌陀佛願十方的佛都去宣掦阿彌陀的名字,讓十方的衆生都聽到這個名字,讓十方的衆生都羨慕這個地方,念這個名字,都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事情是很明顯嘛,不是個偶然。所以這個「聲聞十方」,就在我們這個土,釋迦牟尼佛就說,也正是如此。
所以佛就來,他是「接引導師」。我們本師是釋迦牟尼佛,而彼土的導師是阿彌陀佛。我們在阿彌陀佛的名字上加以「接引」兩個字,我們就是臨終的時候,靠佛的願力,他來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是我們自己能從這個世界去達到那個地方,而是靠佛的願力接引。當然也有,如果你修到跟菩薩同等地位,自力可以往生,但是那個是億億人中難得一個半個。真正你能夠得到上品生,佛來接引,已經是極其殊勝了。所以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又稱接引導師。
「接引」這個事,下頭有,我就不重複了,以後再補接引是什麽含義。這一拜的時候,底下又要拜了,這個拜就拜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念三聲。這三句念完佛之後就起來了,恢復站著,念是站著念,拜就是那麽拜。這是第二拜。
>> 續下一頁 : 第三拜 極樂世界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