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死亡,才能重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記得在治療的初期看了李璧如中醫【病從排寒解】一書,也去喜馬拉雅瑜珈靜心協會學習靜坐時,都被告知讓人生病的主要因素有:環境、遺傳基因、生活習慣、飲食、壓力(引發的情緒)、其他(如意外)......,其中他們不約而同的強調,壓力引發的情緒問題,影響最大。
我是一具身體嗎? 這個問題很奇怪,以前我覺得身體和我密不可分,所有的冷暖疼痛等都是透過身體產生的感知不是嗎?所以我怎麼可能不是一具身體? 但直到我發現了身上有癌細胞,這個問題,卻悄悄成了我叩問自己是誰的開端。
記得在治療的初期看了李璧如中醫【病從排寒解】一書,也去喜馬拉雅瑜珈靜心協會學習靜坐時,都被告知讓人生病的主要因素有:環境、遺傳基因、生活習慣、飲食、壓力(引發的情緒)、其他(如意外)......,其中他們不約而同的強調,壓力引發的情緒問題,影響最大。
我是一具身體嗎? 這個問題很奇怪,以前我覺得身體和我密不可分,所有的冷暖疼痛等都是透過身體產生的感知不是嗎?所以我怎麼可能不是一具身體? 但直到我發現了身上有癌細胞,這個問題,卻悄悄成了我叩問自己是誰的開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開始習慣散步放鬆,是小學三還四年級左右開始的。   我家是單親家庭,父親在我小學二年級時過世了。說起來,我已經不記得他的死因,更可笑的是連他的臉也記不清,可能是這件事的打擊太大了吧。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小女孩在面對父親病重和最終離世時的心情和感受。 小女孩與媽媽的互動、悲傷的經歷,以及她對未來的思考,展現了在悲痛中成長的艱難。 文章深入探討了家庭、愛與失去的主題,失去親人的過程雖然痛苦,但也讓人感受到親情的珍貴與重要
Thumbnail
過了一個年,一切都變了。阿公得了咽喉癌,阿嬤中風了。是多事的2024。雖然曾經在醫院臨床工作多年,但我其實一直都不是很擅長面對「死亡」這個課題,如何面對親人離去,是我一直在學習的功課。年輕的時候讀不懂《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些日子走來後,再讀已經可以心領神會。
Thumbnail
從前還沒認識靈魂意識時,總是不想談論死亡的議題,覺得死亡就是分離,會有很多的傷心難過,這些不想碰觸探索的『感覺』,不來到面前時,不用多想就可以當作是沒有。 第一次聽到死亡,被震驚到,是30歲那年。久未聯繫的高中同學們,在年初有了一次的聚會,在聚會中,雖然很久沒見面,每個人分享自己近期的生活。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開始習慣散步放鬆,是小學三還四年級左右開始的。   我家是單親家庭,父親在我小學二年級時過世了。說起來,我已經不記得他的死因,更可笑的是連他的臉也記不清,可能是這件事的打擊太大了吧。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小女孩在面對父親病重和最終離世時的心情和感受。 小女孩與媽媽的互動、悲傷的經歷,以及她對未來的思考,展現了在悲痛中成長的艱難。 文章深入探討了家庭、愛與失去的主題,失去親人的過程雖然痛苦,但也讓人感受到親情的珍貴與重要
Thumbnail
過了一個年,一切都變了。阿公得了咽喉癌,阿嬤中風了。是多事的2024。雖然曾經在醫院臨床工作多年,但我其實一直都不是很擅長面對「死亡」這個課題,如何面對親人離去,是我一直在學習的功課。年輕的時候讀不懂《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些日子走來後,再讀已經可以心領神會。
Thumbnail
從前還沒認識靈魂意識時,總是不想談論死亡的議題,覺得死亡就是分離,會有很多的傷心難過,這些不想碰觸探索的『感覺』,不來到面前時,不用多想就可以當作是沒有。 第一次聽到死亡,被震驚到,是30歲那年。久未聯繫的高中同學們,在年初有了一次的聚會,在聚會中,雖然很久沒見面,每個人分享自己近期的生活。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