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面對死亡(上)

更新於 2024/08/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前還沒認識靈魂意識時,總是不想談論死亡的議題,覺得死亡就是分離,會有很多的傷心難過,這些不想碰觸探索的『感覺』,不來到面前時,不用多想就可以當作是沒有。

第一次聽到死亡,被震驚到,是30歲那年。久未聯繫的高中同學們,在年初有了一次的聚會,在聚會中,雖然很久沒見面,每個人分享自己近期的生活,嘻嘻哈哈的就好像當年下課的我們,買一堆鹹酥雞去同學家裡聊個沒完的晚上,然後約著之後我們要再碰面來著。

幾個月過去,忽然看到FB的訊息跳入了同學通知的一則連結,年初聚會中的同學因為重大交通事故離開了。雖然我們畢業後很少聯繫,經過上次的鹹酥雞派對聯絡也沒有比較頻繁,看到新聞訊息的時候,依然震驚於老生常談:意外總是來的如此突然。沒想到那一晚的嘻嘻哈哈是我們一夥最後一次與她相見。

因為這一起交通事故,社會開始重視胎壓與老舊輪胎的問題,還記得經過汽車修理店時,都貼著當時交通事故的剪報,提醒大家要重視輪胎。

日常的日子,輕輕的小事但依然鉅細靡遺

還記得跟阿嬤敘述因為上述事故去了火葬場時,被阿嬤唸說不是家人不要送到火葬場去,雖然是阿嬤的叮嚀,從小很不愛被唸要照什麼標準做事的自己,還是回應阿嬤不用大驚小怪的啦。

時間快轉到30歲的年底,出差到南部時,跟阿嬤相約吃了晚餐。

我們祖孫的口味一直很相似,但也不意外,因為我從小跟著阿嬤吃東吃西,她愛吃的也是我吃的。那一晚,我們去吃了炒腰子,即使她牙齒不好,無法吃太硬的東西,依然熱愛嚐著各種調味。邊拿出手機拍她吃飯的樣子,邊被唸:吃飯皇帝大,趕快把手機收起來;笑笑的拍完照片,我們開心的吃飽走回家,是我們日常的樣子。


回家路上發生了小插曲,有位大嬸騎摩托車沒看前方,眼看從後方要慢速撞上來了,我先檔在阿嬤跟摩托車中間,但摩托車輪胎還是輕碰了阿嬤的小腿。即使沒有受傷,我還是跟這位大嬸論述了一番,阿嬤只是輕輕的說,沒事,我們回家吧。

吃飽回家後,躺在椅子上跟阿嬤閒聊了一陣,邊看著阿公的照片,想著阿嬤一個人過了40幾年,會不會很孤單,然後逐漸進入半夢半醒狀態。只記得阿嬤像小時候一樣幫我蓋了條小被子,就安心沉沉的睡去。醒來後因為隔天要繼續上工,邊下樓梯邊回頭跟阿嬤說不要送我了,邊揮手說再見邊回頭看著阿嬤說掰掰。

一週後,吃完午餐的我,回撥了堂妹的未接來電,電話中傳來:阿嬤走了。

我呆楞在原地,一陣多重詢問:什麼時候、為什麼、怎麼了,然後帶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各種尺寸眼淚,飛快的電話聯繫室友照顧小狗、聯繫妹妹、聯繫媽媽,然後衝去搭高鐵。


至親的離世,沉入黑色的世界

來到阿嬤家中時,她就像日常在睡午覺一樣還是我們最常使用的側躺姿勢,我還認真觀測了呼吸與否,然後呆坐在旁邊,覺得她只是在睡覺,不過再也不會醒來跟我打招呼了。

到整個儀式結束後,我都處於無法相信這件事來的如此突然。

邊開車邊哭、邊遛狗邊哭,邊想是不是因為我看著阿公的照片覺得阿嬤太孤單,所以阿嬤被接走了;是不是因為我想了這些奇怪的念頭,即使我理智上知道無病無痛的睡著離開,很幸福。同時也邊責怪與檢討自己,是不是去找阿嬤的時間隨著工作忙碌而減少許多,所以才有現在的所有綜合情緒:捨不得卻再也無法一起吃飯跟聊天。

在那段期間中,各種情緒的交雜,讓我對外界的事物毫無興趣與動力,滿滿的沉浸在傷心、難過、後悔的情緒中。面對他人的關心,一部份感謝,一部份覺得需要更多更多,好像要有一個更巨大的感覺把我包住,才可以讓我不用面對這種面對失去的難受感。

無止盡的索求,不是讓自己難受就是讓他人難受,隨著時間過去,慢慢的走出這個黑暗的世界,同時很多周遭的關係也改變了。

所謂需要更巨大的感覺把自己包圍,是否就是以此方式實現的?

不論當時的我知道與否,來到的會是什麼?我的人生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關係上。

學會用不同的觀點看死亡這件事

過了幾年從黑色世界離開後,又經歷關係與職場的變化,進而開始踏入認識自己的靈性、玄學世界。開始理解靈魂不滅,只是肉體更換一個又一個時,好像更放下了對死亡的害怕與震驚;知道或許就是這一世的任務結束了。

在此時,一直很愛狗,人生中第一次承擔養一隻狗要面對責任的我,看著小犬逐漸老去的身體,要讓他在疼痛中老去還是安樂離開,是我下一道面對死亡的提問。


待續,請看下集



歲月有限,邊喝邊聊。 月亮雙子腦袋的想法很多 一開始錄了PODCAST 後來發現有些東西也可以寫下來 就開了這個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靈性覺察的開端 當我開啟對玄學與靈性的好奇心,便開始了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在這四年的時間裡,我嘗試了各種不同的靈性工具學習與體驗,從阿卡西解讀到家族排列,這些經歷讓我更認識自己的同時,也越來越覺得有趣。 透過長期的自我對話與相處,讓我反思過往的生活與選擇、決定的方式,在情緒澎湃時,靈性工具們就像是
個人化的快樂定義 快樂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對我而言,每天能感受到身心的輕鬆就是一種幸福。然而,這種輕鬆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的,這也是溝通中常見誤解的來源。當我們試圖用語言來描述感受時,每個形容詞背後的含義都因人而異。 溝通中的挑戰 提到「一把剪刀」這樣具體的事物時,我們很少會有誤會
曾經是健康寶寶的我,2023年下半年卻因心理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在出國前夕感冒中標。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開始尋求改善方法。透過運動、家族排列等靈性道具方式,逐漸找回自我價值感,也重新建立了身心健康的平衡。
關係對我來說,有很多方面,包含家庭、伴侶、朋友、金錢、職場等...,以前覺得關係就是我與其他人、事、物之間的連結,對包含寵物,但現在開始覺得,除了與外界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種關係,而且當與自己的關係是不和諧、平靜時,外在的關係也會有很多的衝突。
有天在跟朋友聊天,就稱呼她為阿仙。 跟阿仙聊說自己很常收到愛自己的提醒,前陣子去新開的諮商所進行體驗活動, 參加諮商師的心靈牌卡解讀,抽到下面的牌。 同一天在同一個諮商所參加講座的體驗,也是隨機抽到愛自己牌卡。 什麼是愛自己? 這是諮商師在我抽牌後問我的
靈性與成長的平衡 事實證明,如果人內心是不穩定的狀態,例如頻率在100,要怎麼吸引頻率200或以上的到來呢?參考愛因斯坦說:每個物質就是頻率能量的展現。所以雖然老生常談,每個老師經常在分享顯化的重點:頻率、頻率、頻率。 越用力的看待許下的願望,希望照自己的方式顯化,當沒有顯化時的失落與後座力越大
靈性覺察的開端 當我開啟對玄學與靈性的好奇心,便開始了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在這四年的時間裡,我嘗試了各種不同的靈性工具學習與體驗,從阿卡西解讀到家族排列,這些經歷讓我更認識自己的同時,也越來越覺得有趣。 透過長期的自我對話與相處,讓我反思過往的生活與選擇、決定的方式,在情緒澎湃時,靈性工具們就像是
個人化的快樂定義 快樂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對我而言,每天能感受到身心的輕鬆就是一種幸福。然而,這種輕鬆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的,這也是溝通中常見誤解的來源。當我們試圖用語言來描述感受時,每個形容詞背後的含義都因人而異。 溝通中的挑戰 提到「一把剪刀」這樣具體的事物時,我們很少會有誤會
曾經是健康寶寶的我,2023年下半年卻因心理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在出國前夕感冒中標。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開始尋求改善方法。透過運動、家族排列等靈性道具方式,逐漸找回自我價值感,也重新建立了身心健康的平衡。
關係對我來說,有很多方面,包含家庭、伴侶、朋友、金錢、職場等...,以前覺得關係就是我與其他人、事、物之間的連結,對包含寵物,但現在開始覺得,除了與外界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種關係,而且當與自己的關係是不和諧、平靜時,外在的關係也會有很多的衝突。
有天在跟朋友聊天,就稱呼她為阿仙。 跟阿仙聊說自己很常收到愛自己的提醒,前陣子去新開的諮商所進行體驗活動, 參加諮商師的心靈牌卡解讀,抽到下面的牌。 同一天在同一個諮商所參加講座的體驗,也是隨機抽到愛自己牌卡。 什麼是愛自己? 這是諮商師在我抽牌後問我的
靈性與成長的平衡 事實證明,如果人內心是不穩定的狀態,例如頻率在100,要怎麼吸引頻率200或以上的到來呢?參考愛因斯坦說:每個物質就是頻率能量的展現。所以雖然老生常談,每個老師經常在分享顯化的重點:頻率、頻率、頻率。 越用力的看待許下的願望,希望照自己的方式顯化,當沒有顯化時的失落與後座力越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有些人可以提早感受到,並努力實踐讓一生變得更好。而無法提早經歷死亡的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那就是……
有沒有那種瞬間 明明一切都很平靜 但突然間好像天崩地裂一般 無法克制的悲傷 從出生到現在 了解了人性 了解了悲歡離合 也經歷過幾次死別 (生離在我人生中暫時未能經歷,但我希望我此生不用經歷) 慢慢的學會了盡量平靜的看待一切 人生嘛 本來就是生老病死 不斷相遇又不斷告別 不斷這樣告訴自己 但最近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近日有位年輕讀者來信說,看了我的文章,不相信這世間有人不怕死,也不相信死後還有更高層次的世界,要我莫妖言惑眾。 他說,人會怕死才是正常的。 而且,他說自己看過幾位親人過世後,面容都是平靜安詳,哪來的罣礙和恐怖呢? 說實在的,這年輕讀者會有如此之知見,我並不感到意外。 畢竟...
Thumbnail
感謝一切,死亡靜心:釋懷遺憾,面對生命。一位參加死亡靜心活動的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障礙,在活動中逐漸打開。透過情感上的釋懷,學員發現即便再小的事情,都不該逃避,而應該坦然面對。故事中的改變也提醒了他人,不要總是認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就是要面對。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一位年僅13歲的孩子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和體驗。從這位孩子的視角展開了對“死”的一種理解。從未有過的感受,這種靜謐的平和感覺遙遠而虛無縹緲,拼盡全力翻身,用手撐著地面,想站起來。原來,這是“死亡”的感覺。抑制了劇烈的疼痛和極度的恐懼,這個世界已經與他人不相干。這種回憶,如此的平和。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有些人可以提早感受到,並努力實踐讓一生變得更好。而無法提早經歷死亡的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那就是……
有沒有那種瞬間 明明一切都很平靜 但突然間好像天崩地裂一般 無法克制的悲傷 從出生到現在 了解了人性 了解了悲歡離合 也經歷過幾次死別 (生離在我人生中暫時未能經歷,但我希望我此生不用經歷) 慢慢的學會了盡量平靜的看待一切 人生嘛 本來就是生老病死 不斷相遇又不斷告別 不斷這樣告訴自己 但最近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近日有位年輕讀者來信說,看了我的文章,不相信這世間有人不怕死,也不相信死後還有更高層次的世界,要我莫妖言惑眾。 他說,人會怕死才是正常的。 而且,他說自己看過幾位親人過世後,面容都是平靜安詳,哪來的罣礙和恐怖呢? 說實在的,這年輕讀者會有如此之知見,我並不感到意外。 畢竟...
Thumbnail
感謝一切,死亡靜心:釋懷遺憾,面對生命。一位參加死亡靜心活動的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障礙,在活動中逐漸打開。透過情感上的釋懷,學員發現即便再小的事情,都不該逃避,而應該坦然面對。故事中的改變也提醒了他人,不要總是認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就是要面對。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一位年僅13歲的孩子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和體驗。從這位孩子的視角展開了對“死”的一種理解。從未有過的感受,這種靜謐的平和感覺遙遠而虛無縹緲,拼盡全力翻身,用手撐著地面,想站起來。原來,這是“死亡”的感覺。抑制了劇烈的疼痛和極度的恐懼,這個世界已經與他人不相干。這種回憶,如此的平和。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