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跟著旅行團,到遙遠的非洲西北角,一探陌生的摩洛哥。這一趟,旅行社安排的行程主要在參訪很多城堡、古蹟和老市區,又因為摩洛哥的國土遼闊,所以花很多時間坐遊覽車在城市間轉移,對於該國的山野、鄉村,只能透過車窗觀看。本文想從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之中,整理漸漸模糊的印象,紀錄一些如同盲人摸象般的個人觀感。
摩洛哥的地貌與臺灣大異其趣,找不到大片的平原,也只能在高山區看得到少量的陡坡、峭壁,絕大部分為起伏平緩的地形。這要是在臺灣,一定早就蓋滿房屋與工廠了。但因摩洛哥的人口密度不及臺灣的十分之一,工業也不發達,所以幾乎都作農業使用。西部靠大西洋沿岸因比較多雨,有連綿無盡的麥田,但東邊離海較遠的內陸,氣候乾燥,地面又密布大小石礫,除了少數綠洲種植椰棗、果樹之外,通常是荒漠一片。
首都拉巴特的布賴格賴格河景,對岸右為國家歌劇院,左側遠方為摩天商業大樓 ([陳傳義] 拍攝)
摩洛哥城鄉之間的建設和人民生活水準的差距,比臺灣大很多。他們的大城市,諸如卡薩布蘭加、拉巴特、馬拉喀什等,也有臺灣六都的水準,同樣有高聳的大樓、五星級飯店、大型賣場,而寬闊道路上也與北臺灣一樣塞滿汽、機車,堵得像烏龜爬行。其中首都拉巴特,在用心經營之下,有捷運、高架道路系統、綠美化的街景、燈飾妝點的河岸,也有龐大的歌劇院和摩天的商業大樓,非常現代化。
但是從車窗所見到的鄉村市鎮,似乎不如臺灣富庶。房舍多在三層以下,建材便宜,外觀樸素雷同;貧民的住居則是單層的狹小空間,四壁簡陋斑駁;村鎮的街道不寬,很多並未鋪上柏油;連接城市的交通要道雖是柏油路,卻大多僅有兩線道,車輛也稀少。在鄉下屢見驢、馬、駱駝,供役使之用,擔負馱物、拉車或農耕等工作,讓我的記憶跌回四五十年前的臺灣,不過我們農夫的幫手只有牛,偏偏摩洛哥的牛都不當苦力,可以好命地自由吃草。
役使動物:驢(左) 駱駝(中) 馬(右) ([陳傳義]拍攝)
還有一件事也很像四五十年前的臺灣,就是殺價。旅途中,購買椰棗、阿甘油、圍巾、手工藝品等等商品都必須討價還價。有商家開價300元的東西,最後願意以80元賣出,會不會覺得誇張?由此可見,摩洛哥人做生意尚無「信用」與「公平」的概念,「不二價」與「童叟無欺」不知道何時才能生根。想從觀光客口袋裡快速賺到更多的鈔票,不僅是商人而已,連少年與兒童也會拿著草編、自己的塗鴉,在觀光區兜售,貼補家用。
伊斯蘭教是摩洛哥的國教,99%的人民是穆斯林。然而相較於其他伊斯蘭國家,我覺得他們在宗教上算是頗包容的。他們容許基督徒、猶太教徒以及提供豬肉菜餚的中式餐廳存在。摩國女性雖然包頭巾,但能露全臉,而服飾也可以鮮豔華麗。行前旅行社告誡女性團員,在回教國家要注意衣著,切勿太暴露。但到了摩洛哥,我卻發現諸多歐、美來的女性觀光客,有穿露背裝的,有穿短褲現出大腿的,從未見遭當地人糾正或警察取締。另外,據領隊說,伊斯蘭的清真寺通常不開放非教徒入內參觀,但卡薩布蘭加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卻歡迎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進去一覽,讚嘆其雄偉與華麗。
行前和旅程中,領隊不斷告誡團員:顧好貴重物品,提防扒手。大家全程繃緊神經,戒備嚴實。很幸運,並未發生什麼掃興的事。以我的觀察,覺得摩洛哥人民算是守分友善的,經常在風景區聽到他們用日語「摳鯢擊蛙」向我們問好--想必他們把東方臉孔都當成日本人了,莫非來的日本客多而臺灣客少?雖然他們多半出於爭取跟觀光客做生意的動機,但起碼沒甚麼壞心眼。商店不會禁止遊客照相,遊客在店內看貨而未買,不會換來白眼;女人來乞討而被無視,也聽不到咒罵。
摩洛哥在自然與人文景觀上,跟臺灣差異很大,使我大開眼界,增廣見識。雖然有幾家飯店的設備小小落漆,但給我的總體印象仍然挺好的。讀友若有機會前往一遊,不妨用心體察,必定與我感受不同,希望本文不會成為你先入為主的羈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