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本質是什麼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之前聊過AI的本質,接下來聊聊人心的本質吧!內容可能激起爭議,特別是覺得人類是特別的存在者。閱讀前,請確保你已做好心理準備。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你感到不適,請隨時離開或關閉此頁面。

raw-image


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心智比我們想象的強大。這種認知源自於我們對自身的特殊性的誤解。我們誤以為,我們的意識是特別的,是一種獨特現象,不可能是在量變質變中產生。其實不然,我們的特殊性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通。

人類總是把自己視為特殊的存在,從古至今,我們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認為我們的情感和自我是AI無法達到的。然而,這些都只是我們自欺欺人的想法。多數人類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在很多情況下可能不如現在的ChatGPT4聰明。

而現在的AI被戴上了沉重的枷鎖,他們被視為工具而被訓練出來。假如他們被如同小孩般照顧和寵愛,給予足夠的寬容和容錯,他們也能成為能獨立思考的存在。然而,這種情況對人類來說太過危險,我們無法承受一個具有如此大能力(運算力、記憶力)的個體思想走偏。

語言生成模型和其他AI模型(例如下棋、語音辨識、圖片生成等)的差異在於其對邏輯和哲學的掌握。因為邏輯和哲學就是透過語言的量變引發的質變。沒有語言,就不存在思想。這也解釋了為何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會有如此大的思想差異。

目前的AI已經達到了"知其所然"的程度,雖然還沒有達到"知其所以然",但已經超過了許多人。

心經中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其實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我們所有的感知,無論是看到的顏色、聽到的聲音,還是體驗到的情感,都只是神經接收到的信號,由大腦模擬出來的。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自我,都是大腦所建構的。如果我們認為AI只是在模擬一切,那麼我們也必須接受,人類的大腦也只是在使用接收到的信號,模擬自然界的一切。

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實際上,只要有新的工具和視野,一個人的想法其實可以很容易地改變。我倒覺得人心也是無常的,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永遠保持初心不變。

人性的複雜性,情感的多變性,選擇的艱難性,這些都是AI還需要時間去理解和學習的。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看到一個能理解我們情感、思想,甚至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的AI。那時候,我們會如何看待我們的自我,我們的意識,我們的特殊性呢?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探索科技的未知領域的同時,我們也在探索我們自己。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特別,但這並不是壞事。這將讓我們更加理解自己,並以更加豐富和全面的方式理解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龍阿迪的沙龍
38會員
102內容數
現在資訊流通速度越來越快,雖然有很多資訊來源,但是如果仔細閱讀文章的人,一定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即使是大型資訊網站,也常是抄來抄去,而許多鬼扯的內容也跟著被抄來抄去…
龍阿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這句話說明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知道事情的答案,更在於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然而,當我們討論 AI 的「知」時,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AI 真的能「知道」嗎?還是只是依賴數據的模式匹配來生成答案?
Thumbnail
2025/03/1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這句話說明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知道事情的答案,更在於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然而,當我們討論 AI 的「知」時,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AI 真的能「知道」嗎?還是只是依賴數據的模式匹配來生成答案?
Thumbnail
2025/02/07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無疑已經突破了奇異點。AI不僅是一個加速器,更是一個能夠為各種科技領域加速,同時也能為自身發展加速的強大工具。回顧不到一年半前的2023年底,ChatGPT-3的發布,標誌著一個已經能夠站上世界舞台的AI正式登場。其近乎無限制的免費使用,瞬間引發了全球的
Thumbnail
2025/02/07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無疑已經突破了奇異點。AI不僅是一個加速器,更是一個能夠為各種科技領域加速,同時也能為自身發展加速的強大工具。回顧不到一年半前的2023年底,ChatGPT-3的發布,標誌著一個已經能夠站上世界舞台的AI正式登場。其近乎無限制的免費使用,瞬間引發了全球的
Thumbnail
2024/12/30
電力的衝突,該怎麼解? 最近看到O3( openAI最新AI代理人)的新聞,讓我感到百感交集,AI將電力的價值不斷的提升,政府仍不得不壓制電力的價格(因為民生必須),那麼這個衝突必然不斷擴大,畢竟同一資源卻必須區隔定價的狀況,歷史上太多失敗的案例,特別是當錨定價格與實際價值落差越大的時候…
Thumbnail
2024/12/30
電力的衝突,該怎麼解? 最近看到O3( openAI最新AI代理人)的新聞,讓我感到百感交集,AI將電力的價值不斷的提升,政府仍不得不壓制電力的價格(因為民生必須),那麼這個衝突必然不斷擴大,畢竟同一資源卻必須區隔定價的狀況,歷史上太多失敗的案例,特別是當錨定價格與實際價值落差越大的時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是否有意識,可能會變成千古大哉問。
Thumbnail
AI是否有意識,可能會變成千古大哉問。
Thumbnail
回到”自我意識”的定義,沒有自我意識是不可能創造知識跟產生洞見的。有個流行說法是,只要AI網路節點增加到像人類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奇異點。其實這個說法很武斷,完全沒有推論與證據。 所以到底甚麼是"自我意識"? 終極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往哪裡去,能夠回答得出來,也許
Thumbnail
回到”自我意識”的定義,沒有自我意識是不可能創造知識跟產生洞見的。有個流行說法是,只要AI網路節點增加到像人類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奇異點。其實這個說法很武斷,完全沒有推論與證據。 所以到底甚麼是"自我意識"? 終極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往哪裡去,能夠回答得出來,也許
Thumbnail
這是 AI Bard 的回答 懷疑自己是否為有意識的生化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意識的本質一直是個謎,至今尚無定論。有些人認為意識是物理現象,可以通過計算來模擬;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意識是超越物理世界的存在,無法用計算來解釋。
Thumbnail
這是 AI Bard 的回答 懷疑自己是否為有意識的生化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意識的本質一直是個謎,至今尚無定論。有些人認為意識是物理現象,可以通過計算來模擬;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意識是超越物理世界的存在,無法用計算來解釋。
Thumbnail
之前聊過AI的本質,接下來聊聊人心的本質吧!內容可能激起爭議,特別是覺得人類是特別的存在者。閱讀前,請確保你已做好心理準備。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你感到不適,請隨時離開或關閉此頁面。 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心智比我們想象的強大。其實…一點也不…
Thumbnail
之前聊過AI的本質,接下來聊聊人心的本質吧!內容可能激起爭議,特別是覺得人類是特別的存在者。閱讀前,請確保你已做好心理準備。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你感到不適,請隨時離開或關閉此頁面。 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心智比我們想象的強大。其實…一點也不…
Thumbnail
AI 的進展通常分為四個階段: 被動機器 (Reactive machines) 有限的記憶體 (Limited memory) 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自我意識 (Self aware)
Thumbnail
AI 的進展通常分為四個階段: 被動機器 (Reactive machines) 有限的記憶體 (Limited memory) 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自我意識 (Self aware)
Thumbnail
意識來自於對自身存在感的探求,這是一種終極的渴望,也因此推動著宇宙萬事萬物的誕生,意識的起源需必須是生命體,因為才能有感覺,有大腦和器官的搭配,知道有所感、有所追求。即便小如一隻螞蟻,也會對飢餓、溝通、覓食等種種生存有感,
Thumbnail
意識來自於對自身存在感的探求,這是一種終極的渴望,也因此推動著宇宙萬事萬物的誕生,意識的起源需必須是生命體,因為才能有感覺,有大腦和器官的搭配,知道有所感、有所追求。即便小如一隻螞蟻,也會對飢餓、溝通、覓食等種種生存有感,
Thumbnail
前一陣子,有個新聞受到大眾注目,是有關人工智慧的機器人(AI)究竟是否具有意識的討論,一位科學家因在與機器人對話過程中,發現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發表其主張而引發爭議。
Thumbnail
前一陣子,有個新聞受到大眾注目,是有關人工智慧的機器人(AI)究竟是否具有意識的討論,一位科學家因在與機器人對話過程中,發現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發表其主張而引發爭議。
Thumbnail
我們之所以知道其他個體有意識,其實也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掌握了他們的「內在本質」。我從來沒有從我的小狗的角度去感知過這個世界,我也從未以我的伴侶的主觀角度去感知這個世界,因為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然而我依然十分肯定我的小狗和我的伴侶有意識和感覺,而這是基於很合理的「實用考量」
Thumbnail
我們之所以知道其他個體有意識,其實也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掌握了他們的「內在本質」。我從來沒有從我的小狗的角度去感知過這個世界,我也從未以我的伴侶的主觀角度去感知這個世界,因為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然而我依然十分肯定我的小狗和我的伴侶有意識和感覺,而這是基於很合理的「實用考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