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戲難,但不複雜。
差別只在,大部分的人不幸運,必須費盡心思、努力喬裝扮演。
部分幸運的人,可以純粹又簡單地投入、本色演出。
剩下的呢?他們什麼都不想管,就想往死裡演。
這學期修了一門通識課-戲劇表演,由非常厲害的舞台劇演員安原良老師所開設,經過這個學期的淬鍊,對戲劇表演不敢說有什麼深入精闢的見解,但仍是有東西可以分享、紀錄的。
最想分享的部分在於這堂課中,安原良老師要求我們扮演三種不同角色來看戲劇表演這件事,分別從觀眾、演員、編劇/導演,三個面向來認識、體驗、感受戲劇表演,這三個角色的運用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將戲劇詮釋得更加完善。
戲劇表演
在開始談這三種角色觀點之前,必須花一些篇幅來討論一下,戲劇表演是什麼?戲劇簡單來說並不難理解,透過人來演繹劇中的角色,來訴說故事內容;而表演則是戲劇呈現的狀態,表演意謂著有觀眾、閱聽人觀賞;兩者的結合便是戲劇表演。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要有戲劇表演?大部分形式的藝術存在的目的都在於被聽見、被聽懂,會有一個想要傳遞的概念、想法、價值觀鑲嵌在整齣表演上,期待能被接收到,戲劇表演也不例外,都是為了溝通。
但不同於其他形式的藝術呈現,戲劇表演有一個最特別的地方,它是現場、直接、不可逆的溝通,在當下轉瞬即逝的演出,沒有辦法透過倒帶來重新觀賞找出表演細節,如何有效地將戲劇想說的事或議題拋出並能讓觀眾馬上吸收就成為第一要務,以下是從三個角度讓我在戲劇表演時能更有效地對話、表達與詮釋。
Photo by Samantha Weisburg on Unsplash
以觀眾角度出發
多數人最先接觸戲劇和表演的方式,不論是觀賞多媒體或是現場演出,大家肯定都擔任過無數次觀眾的角色,身為觀眾的大家其實本身就具備了非常多良好的特質,敏銳的觀察力、後設的抽象思考能力與享受並投入現場氛圍,適當的運用這些可以很好地縮短戲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因此,當轉換到作為一個詮釋戲劇表演的人時,具備觀眾的能力就很重要了,傳達、傳達、傳達,概念的傳達與溝通是戲劇表演的第一要務,這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設計表演的人務必重複地用觀眾的角度來檢視、想像自己的作品。
一方面,透過這些檢視與想像,能很好地幫助表演設計者標定出目標受眾與表演呈現;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為自己是這個表演的全知者而陷入要求觀眾需要具備很多的背景知識,能實際感受看看這些表達方式(劇情內容、演員詮釋、議題主題、舞台設計等等)是否真的有效果。
以演員角度出發
我利用兩個方法幫助我更容易進入角色,當然還需要花時間與角色培養感情,才可能以更真實的樣子演出。
一者,是要具備價值觀萬花筒的心態,不可能每一個要演出的人物、劇情、安排都符合你個人的所有價值觀。若想在表演時呈現出更真實的面貌,必須在接觸自己要詮釋的故事前先清空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才能快速的套入劇中的人物心境,而後再透過自己反覆重讀或其他組員讀本、排練,慢慢將自己的價值觀重新融回演出中,形成你自己的角色塑形、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與演繹。
再來,是利用刻板印象表演,為什麼會想要帶著戲劇本身可能就想打破的刻板印象進入演出之中?戲劇與影視作品的最大差異在於現場、時限、一次性,沒辦法透過剪接的方式來說故事,更沒辦法透過重播讓觀眾更理解其中的意思,因此相較於影視作品,戲劇本身的敘事經濟必須更精打細算,努力讓每一秒、、每一句台詞、每一個畫面都充滿著故事想傳遞的意思。這時帶著刻板印象進入表演能很好地節省建立角色外部/初期的輪廓,可以更把時間保留在想著重探討的部分。
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以編劇/導演角度出發:
編劇,身為寫故事的人,是創造戲劇敘事、賦予戲劇意義、傳達戲劇概念中最開頭也最重要的人。在詮釋劇本角色時,絕對、務必、一定要多次嘗試從編劇的角度看劇本,劇本想說什麼、想怎麼說、為什麼想說、希望觀眾帶走什麼、為什麼想要觀眾要帶走這些,這些都是要一直不斷對劇本本身提出的疑問,以編劇的身分去架構故事,來達成傳達的目的。
導演的角度詮釋表演這件事,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希望被人聽懂的部分達到該有的功效、希望觀眾以什麼方式看懂,包含著人物台詞、呈現畫面、角色形象、戲劇張力、舞台建構,都深深影響著最後觀眾會如何接收與消化劇本想傳遞的訊息。
Photo by Gordon Cowie on Unsplash
後記:戲與人生的老調重彈
演戲難嗎?確實很難,但並不複雜。後來發現人們並非只能在戲劇表演課才有機會接觸這三個角色,是人,都會在的人生過程中不斷重複切換著編劇/導演、觀眾、演員的身分。
構想著什麼樣子有資格作為自己的故事、編排著如何呈現、設計著觀眾是哪些人、深信著或唾棄著自己的詮釋,老實說,詮釋的可變性歧異並不大。差別只在大部分的人不幸運,必須費盡心思、努力喬裝扮演。部分幸運的人,可以單純地真情投入、本色演出,
剩下的呢?他們一點兒都不管,就往死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