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 解離女孩:思雅和她的密友們

2023/06/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解離女孩
作者:吳立健
出版社:心靈工坊
近年來,心理相關書籍在書店銷售上榜的情形,呈現出大眾對心理諮商的好奇和需求。台灣也開始有越來越多心理師以心理諮商為主題進行寫作,這本《解離女孩》,便是結合影視娛樂常出現的「多重人格」為主訴,描寫心理諮商的歷程,並以台灣執業的心理師為主角,讓讀者得以窺見治療室內外思路的一部作品。

揭開解離性疾患與心理諮商的面紗

多重人格障礙,現稱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在過往影視塑造的形象是患者會有許多人格,而這些人格擁有個別的思考模式和不同的意識。然而,所謂的解離其實是當人受到忽略或虐待,身心卡在受創情境,使大腦難以在長期接收的威脅下整合經驗,導致的失去時間感與現實感的情形。
書中的主角艾迪是一個在職場上已有一些實務經驗的心理師,因著過去在諮商中與案主發生的事件,導致自身對於心理諮商的意義產生了困惑,因此好一段時間未再接案。久違地接受新案的他,遇到了對自己感受模糊的案主思雅,日漸發現無法專注的她的情形另有蹊蹺⋯⋯。

案主與心理師的交互影響

作者描繪出心理師的平凡,身為在診所執業的心理師艾迪,會有感受台灣諮商實務與西方諮商理論差異的掙扎;會有與精神科醫師合作討論治療方向的過程;會有尋求同儕幫忙的時刻;沒有底薪的工作,也需要伴侶具備穩定的支持;會對案主的no show有情緒反應;即使身為執業一段時間的心理師,也仍會有對諮商的迷惘與焦慮;也會用滑手機、買東西的方式降低焦慮,也會疲累、有情緒。心理師也會有對心理師執業的幻想,例如在生活中,是否能與工作一樣保有溫暖一致的特質。在這個朝向他人逃開痛苦前進的工作中,一切都是選擇,是不確定終點的歷程。
除了描繪心理師內心的寫實面,作者也將個人的治療哲學融入在故事情節中。例如用很諮商的語言討論案主的來與不來在心理師眼中會有的想法和感受。也描繪治療歷程中情緒的起伏之於案主內心的掙扎,十分現實又有趣。

對於重要的人,我們能夠又愛、又恨嗎?

其中一個在本書的觸動,是對於案主與母親關係的描繪。作者引出在與案主談家庭議題時常見的掙扎與缺憾——是否要讓父母或重要他人知道自己的情況?甚至自己受傷的源頭來自於對方時,該如何應對?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的議題。
「要父母親由衷道歉是很困難的,你說的目的是什麼?說了能達到目的嗎?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再去選擇怎麼做。」
「除了要評估案主的家庭關係,還要看他們的父母是如何長大的,甚至爺爺奶奶又是如何長大的,有太多太多因素會影響結局。」
在艾迪與同行好友志雄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個人的治療哲學。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part,也有各自的創傷。但一個人只有一個身體,危險到一個程度時,內在就會以各自的方式來減少威脅,有時也因此造成混亂。作者描寫情緒的多面性,有時我們認為是負向表現的情緒,也有保護自己、表達感受的功用。我很欣賞作者進一步描繪出創傷的存在,雖然有時使我們忘記細節,而這個忘記,讓痛苦得以持續。看似反直覺的選擇,其實也有它的意義與功能,若突然間沒有了理由,過去的痛苦也就失去了意義,有時候內心深處的不放手,是為了平復長期的痛苦。而好的感覺,也有些時候,反而給人陌生又遙遠的感受。
「當今天做了處理,讓他的困擾不見了,他就會開心嗎?」
在這部作品中,透過艾迪與思雅的諮商歷程,帶出了心理師在進行心理諮商時會對案主有的感受、評估與介入。除了對於在台灣接受諮商的歷程提供一個實務層次的描繪之外,也讓人對DID有多一些認識和了解,與DID合作,就像是對一個人進行一次次的家族治療,需要與不同的部分合作並整合,對案主及心理師都是很大的挑戰。
然而,本作有些專業倫理的部分若發生在現實中,仍需要被更細地考量(例如:主角在同儕討論時直接揭露案主的姓名)。此外,個人覺得有些可以再更深刻的部分,例如主角的個人特色有限,較難感受到他作為有一定資歷的心理師,也非第一次接觸DID類型的案主,為何在承受過去與案主的挑戰而受到影響後,會特別因為與思雅的諮商歷程,產生更多內心的觸動。也覺得很好奇,在所有角色命名都很有台灣特色時,為何僅有主角用了「艾迪」這個偏向外語名稱的稱呼。若能再多看見這個作品世界中的一些面向,我也會好奇父親在思雅的家族系統中,又呈現出什麼樣的角色,使媽媽帶來的創傷可以如此鮮明地存留在兩個孩子內心中。
整體而言,閱讀這本小說十分有趣,也為讀者帶來許多對心理諮商歷程的描繪與認識,看著作者提到心理師的訓練歷程,與在台灣實務會遇到的情形十分自然且有趣。若是想多了解DID疾患、心理師工作的歷程,或心理諮商可能會如何進行的讀者,很適合從本作品中體會這樣探索的歷程。此外,作者具備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EMDR)的訓練背景,看得出作者有意圖將EMDR這個在台灣相對鮮為人知的創傷治療方法推廣給讀者,是一部有趣的本土諮商小說。
15會員
30內容數
忙裡偷閒寫下閱讀心得。為生活與閱讀留下一點足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