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聊心室》破碎的童年,遺失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共有三個人格,她和其中兩個人格特別不合、總是吵架,因為他們常故意惹P生氣,像是趁她不注意時把房間弄亂、把東西亂丟,或者叫P做一些她不想做的事,比如說割腕、吞安眠藥、攻擊別人等等,有次甚至讓她攻擊一個心理醫生,害P差點被強制送醫。P很無奈,她沒辦法控制他們,但他們卻可以控制P,她每天都像在戰場,好幾次再也撐不下去了,卻又被一次次救起,十幾年來都是如此。至於另一個人格,P沒有說得太多,只說那個人格很安靜、很少打擾她,也不會做任何造成她困擾的事,可以說是P最喜歡的人格。

然而,到底是什麼讓P變得如此傷痕累累呢?一切得從她的小時候開始說起。

P的父母是重度藥癮酒癮者,很少陪在她身邊,常常一有情緒就對她發脾氣,拳打腳踢是家常便飯,父親和舅舅喝醉了就對她上下其手,幾個哥哥甚至常常趁父母不在時強暴她,P好幾次向母親求助,換來的卻是冷眼旁觀和謾罵。

「我媽常跟我說我根本不該生在這個世上,她很厭惡我,厭惡到想拋棄我,還說我很髒,但我沒有選擇啊,就算她沒有保護我,她還是我媽。前幾年她因病過世,家裡面只剩下我在照顧她,但她卻到死前都在後悔生下我」

後來,P被送到阿姨家裡,阿姨比較常照顧她,但P的幾個表兄弟好幾次試圖性侵害她,直到社福機構介入,P才被送到寄養家庭。然而,從沒感受過愛的P,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不知道自己值得被在乎,對她而言,這個世界是殘酷的、是不可信任的,她不敢接受他人給予她的愛,更害怕再一次受傷。於是,P在不同的寄養家庭間流轉著,期望自己能找回什麼,但她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在11歲時就懷了身孕,她被迫離開本來的寄養家庭,又回到了阿姨身邊。

這個噩夢似乎沒有結束的一天,之後的十五年,P又陸陸續續生了十個孩子,她有幾次以為自己終於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卻屢次被拋棄,她也試著找了幾個工作,但總是因為情緒狀態不穩而被公司辭退,最後孩子們因為P長期無法給予穩定的成長環境而一個個被社福機構強制帶走。P已經想不起來多久沒見到那些被帶走的孩子們了,雖然欣慰兩個已成人的孩子願意陪在她身邊,但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有天能和所有孩子們快樂的重聚。

P說,她的人生是破碎的,永遠不可能被拼湊完整。從她父母第一次傷害她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從此再也不是自己的。

『You are a real survivor, and you need to know that』我心疼的對P說,因為她的受傷該被理解,她的勇敢也值得被看見。今天她能向我,一個陌生人,揭露最脆弱的自己,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別提她咬牙撐過那段痛不欲生的歲月,努力堅持著、掙扎著,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向外求助。除了心疼,我的感動和敬佩是難以言喻的。

會談的尾端,P向我道謝,說和我談話後心情好了很多,最討厭的兩個人格也沒有出來搗亂,代表他們知道我對她沒有威脅,而是想幫助她。

我笑了笑,提醒P會談結束後好好吃頓飯和睡個覺,才有體力繼續面對生活。

P也笑了,似乎領悟到這一刻她不再是為他人而活,也不必再為他人而活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贊助我一杯咖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珊卓拉的心療室的沙龍
22會員
58內容數
正職心理師,其餘時間喜歡寫作跟記錄生活,最近開始挑戰寫旅行日誌。
2023/05/02
如果你所感受並非真實,那麼我所經歷也未必虛假。 - 個案L,四十歲,躁鬱症及焦慮症病史,過去幾年斷斷續續在區政府的幾個小單位做文書處理的工作,雖說並不是太難, L 卻總是做不久。過去幾次晤談被問起原因,L 總含混地回答過去,說是跟同事不合或環境太差; 然而今天卻出乎意料的談起細節 …
Thumbnail
2023/05/02
如果你所感受並非真實,那麼我所經歷也未必虛假。 - 個案L,四十歲,躁鬱症及焦慮症病史,過去幾年斷斷續續在區政府的幾個小單位做文書處理的工作,雖說並不是太難, L 卻總是做不久。過去幾次晤談被問起原因,L 總含混地回答過去,說是跟同事不合或環境太差; 然而今天卻出乎意料的談起細節 …
Thumbnail
2023/04/21
個案Q,53歲,越南裔移民; 6歲那年,本該如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他,某天在外頭玩耍時卻誤踩地雷,造成他全身重度灼傷,右臂被截肢,左手雖然還在,但只剩下三根手指頭能動。那一年,Q的人生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童年不復存在,然而年幼的他什麼都不懂,只覺得自己和許多孩子不同,連父母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他
Thumbnail
2023/04/21
個案Q,53歲,越南裔移民; 6歲那年,本該如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他,某天在外頭玩耍時卻誤踩地雷,造成他全身重度灼傷,右臂被截肢,左手雖然還在,但只剩下三根手指頭能動。那一年,Q的人生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童年不復存在,然而年幼的他什麼都不懂,只覺得自己和許多孩子不同,連父母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他
Thumbnail
2023/04/21
「我很愛他,但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莫莉嘆了口氣,眼帶淚光的對我說。 其實,我和莫莉一直都不是太要好的關係,稱不上是朋友,但也不算敵人。對於她,我總是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離,不過度親近,但疏遠的剛剛好,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有天莫莉會如此掏心掏肺的對我說出這些話,但或許也不意外,畢竟身為一個
Thumbnail
2023/04/21
「我很愛他,但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莫莉嘆了口氣,眼帶淚光的對我說。 其實,我和莫莉一直都不是太要好的關係,稱不上是朋友,但也不算敵人。對於她,我總是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離,不過度親近,但疏遠的剛剛好,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有天莫莉會如此掏心掏肺的對我說出這些話,但或許也不意外,畢竟身為一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從小到大在這種有毒環境下長大,但我能在這寫文章自認算是奇蹟出現,我所知道有些朋友瘋了變成強制就醫治療,等見面變成另一個陌生人(思覺失調等身心醫學問題久沒治療會嚴重傷害腦部)如果不好好治療將來會演變成失智症(這只是研究證據證明其中之一) 我之前有寫到家暴、受虐、性侵及霸凌,但一路走來真的不知道怎麼
Thumbnail
我從小到大在這種有毒環境下長大,但我能在這寫文章自認算是奇蹟出現,我所知道有些朋友瘋了變成強制就醫治療,等見面變成另一個陌生人(思覺失調等身心醫學問題久沒治療會嚴重傷害腦部)如果不好好治療將來會演變成失智症(這只是研究證據證明其中之一) 我之前有寫到家暴、受虐、性侵及霸凌,但一路走來真的不知道怎麼
Thumbnail
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不斷前進? 是對於人生的期待與希望; 還是對於自我認同與超越的渴求; 或是內心對於不被愛與接納的恐懼?
Thumbnail
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不斷前進? 是對於人生的期待與希望; 還是對於自我認同與超越的渴求; 或是內心對於不被愛與接納的恐懼?
Thumbnail
2023/06/13諮商師告訴我,因為幼時被母親家暴,年幼的我用了「解離」的方式「活下來」,導致往後人生遭遇重大挫折壓力時,我同樣也無意識的用相同的方式面對現實,於是我的人格分裂稍微明顯一些些,這些記錄文,我自己現在回頭看,都感受到是給我自己的鼓勵。 諮商師說,在事件發生當下,潛意識、無意識採用的方
Thumbnail
2023/06/13諮商師告訴我,因為幼時被母親家暴,年幼的我用了「解離」的方式「活下來」,導致往後人生遭遇重大挫折壓力時,我同樣也無意識的用相同的方式面對現實,於是我的人格分裂稍微明顯一些些,這些記錄文,我自己現在回頭看,都感受到是給我自己的鼓勵。 諮商師說,在事件發生當下,潛意識、無意識採用的方
Thumbnail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Thumbnail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Thumbnail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Thumbnail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Thumbnail
我覺得自傷及自殺是一種症狀,有破壞性也有保護性的功能,每一個家庭都有獨特的歷史與關係。在我們家,症狀形成一種危機,要我們所有人停下來面對壓抑的恐懼,並為他人負起責任。 那天從醫院急診室離開後,我在內心暗做了一個決定,回家。那也是我生涯的轉彎,讓我理解:照顧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陪伴,那種非常日常的陪伴。
Thumbnail
我覺得自傷及自殺是一種症狀,有破壞性也有保護性的功能,每一個家庭都有獨特的歷史與關係。在我們家,症狀形成一種危機,要我們所有人停下來面對壓抑的恐懼,並為他人負起責任。 那天從醫院急診室離開後,我在內心暗做了一個決定,回家。那也是我生涯的轉彎,讓我理解:照顧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陪伴,那種非常日常的陪伴。
Thumbnail
貼滿標籤的生命 「如果沒有傷痕,就不會踏進心理系。」不知哪個教授在課程上曾這樣玩笑說道。 成長中的忽略、窒息的關愛、兒時創傷、求學受霸凌,我們總是在這些傷口當中踽踽獨行,跌跌撞撞試圖將自己整形成世界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如果努力就可以確保幸福,誰想要不幸? 滿目瘡痍 療癒自我的可能
Thumbnail
貼滿標籤的生命 「如果沒有傷痕,就不會踏進心理系。」不知哪個教授在課程上曾這樣玩笑說道。 成長中的忽略、窒息的關愛、兒時創傷、求學受霸凌,我們總是在這些傷口當中踽踽獨行,跌跌撞撞試圖將自己整形成世界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如果努力就可以確保幸福,誰想要不幸? 滿目瘡痍 療癒自我的可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