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聊心室》破碎的童年,遺失的自己

2023/04/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共有三個人格,她和其中兩個人格特別不合、總是吵架,因為他們常故意惹P生氣,像是趁她不注意時把房間弄亂、把東西亂丟,或者叫P做一些她不想做的事,比如說割腕、吞安眠藥、攻擊別人等等,有次甚至讓她攻擊一個心理醫生,害P差點被強制送醫。P很無奈,她沒辦法控制他們,但他們卻可以控制P,她每天都像在戰場,好幾次再也撐不下去了,卻又被一次次救起,十幾年來都是如此。至於另一個人格,P沒有說得太多,只說那個人格很安靜、很少打擾她,也不會做任何造成她困擾的事,可以說是P最喜歡的人格。
然而,到底是什麼讓P變得如此傷痕累累呢?一切得從她的小時候開始說起。
P的父母是重度藥癮酒癮者,很少陪在她身邊,常常一有情緒就對她發脾氣,拳打腳踢是家常便飯,父親和舅舅喝醉了就對她上下其手,幾個哥哥甚至常常趁父母不在時強暴她,P好幾次向母親求助,換來的卻是冷眼旁觀和謾罵。
「我媽常跟我說我根本不該生在這個世上,她很厭惡我,厭惡到想拋棄我,還說我很髒,但我沒有選擇啊,就算她沒有保護我,她還是我媽。前幾年她因病過世,家裡面只剩下我在照顧她,但她卻到死前都在後悔生下我」
後來,P被送到阿姨家裡,阿姨比較常照顧她,但P的幾個表兄弟好幾次試圖性侵害她,直到社福機構介入,P才被送到寄養家庭。然而,從沒感受過愛的P,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不知道自己值得被在乎,對她而言,這個世界是殘酷的、是不可信任的,她不敢接受他人給予她的愛,更害怕再一次受傷。於是,P在不同的寄養家庭間流轉著,期望自己能找回什麼,但她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在11歲時就懷了身孕,她被迫離開本來的寄養家庭,又回到了阿姨身邊。
這個噩夢似乎沒有結束的一天,之後的十五年,P又陸陸續續生了十個孩子,她有幾次以為自己終於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卻屢次被拋棄,她也試著找了幾個工作,但總是因為情緒狀態不穩而被公司辭退,最後孩子們因為P長期無法給予穩定的成長環境而一個個被社福機構強制帶走。P已經想不起來多久沒見到那些被帶走的孩子們了,雖然欣慰兩個已成人的孩子願意陪在她身邊,但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有天能和所有孩子們快樂的重聚。
P說,她的人生是破碎的,永遠不可能被拼湊完整。從她父母第一次傷害她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從此再也不是自己的。
『You are a real survivor, and you need to know that』我心疼的對P說,因為她的受傷該被理解,她的勇敢也值得被看見。今天她能向我,一個陌生人,揭露最脆弱的自己,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別提她咬牙撐過那段痛不欲生的歲月,努力堅持著、掙扎著,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向外求助。除了心疼,我的感動和敬佩是難以言喻的。
會談的尾端,P向我道謝,說和我談話後心情好了很多,最討厭的兩個人格也沒有出來搗亂,代表他們知道我對她沒有威脅,而是想幫助她。
我笑了笑,提醒P會談結束後好好吃頓飯和睡個覺,才有體力繼續面對生活。
P也笑了,似乎領悟到這一刻她不再是為他人而活,也不必再為他人而活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贊助我一杯咖啡!
這些是我在不同工作場域與個案諮商的一些案例分享,所有案例都已大量修改過內容以保護個案隱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