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聆聽內在的呼喚:回應真實本性的重要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聆聽內在的呼喚:回應真實本性的重要性
無論我們以何種方式或何種名稱來稱呼我們的真實本質,無論我們稱之為真實本性、靈性、靈魂、道、佛性、基督、虛無,或如我稍後引用的禪師黃蘗所稱的「一心」,無論我們如何稱呼它,我們都知道這個深層的存在真理,即我們的本質,是非常嚴肅的。然而,這種真理在靈性或一般生活中並未被清楚地表述出來。
在我們內在存在著某種東西,某種我們的真實本性,它並不是在開玩笑。我認為這一點在靈性或生活中並未被充分明確地表達出來。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存在著某種東西,如果我們不傾聽它,就會為此付出代價,而且我們都會為此付出代價。當我們忽略內在的呼喚時,它並不只是被我們忽略而已,生活並不會繼續無應,我們忽略內在呼喚時,我們將冒著危險。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多馬斯福音》中的一句引言,它直接、清晰、有力地表明了一個基本事實:如果你讓內在的東西顯現出來,它有能力拯救你,喚醒你;但如果你不讓內在的東西顯現出來,它也有能力摧毀你。
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卡爾·荣格的觀察得出類似的結論。他多年來與患者合作的經驗表明,那些以某種方式拒絕自己的靈魂、真實本性和內在深度的人,當他們真正希望得到
認可、實踐和生活時,如果他們忽略內在的呼喚,做出其他選擇,他們的無意識、真實本性將在他們的生活中造成混亂。多年來,荣格觀察到,他的許多患者忽視內在的呼喚,拒絕真實本性,會付出代價,這種代價可能表現為各種意外、疾病、災難等。
我也曾見過類似的情況。如果你正在聆聽這樣的節目,這代表著你以某種方式回應了內在的呼喚,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回應內在呼喚的方式有很多,而且最終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深度要負責。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觀點。我們內在存在著某種東西,它不是我們方便時可以放下或拿起的東西。我們的自我往往以一種靈性物質主義的方式來對待它,我們只在它對我們有利時才接受它,不利時就放下它。但我們往往不去深入探究,我們的內在深度究竟希望我們做些什麼。在過去幾年裡,我嘗試更多地探索這一點。我提出了一種以真名和真實本性為中心的觀點,不再問真靈或真實本性能為我做些什麼,而是問我能為它做些什麼,它需要我做些什麼。首先,它需要我們傾聽,這是一件容易說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在告訴它我們想要什麼的事情。我們可能不是有意識地這麼做,但我們經常告訴神我們想要什麼,祈求這個、祈求那個,這種祈禱形式不是錯的,只要我們同時在傾聽。如果我們只是告訴神性我們想要什麼、希望發生什麼,而不真正傾聽,那麼我們實際上並不在傾聽。因此,我希望這個探索中的一部分是深度的傾聽。我不僅僅指傾聽我自己,這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希望我的話語和教導能成為你傾聽的手段,我不僅僅是指概念性的對話,而是一種聆聽內在寂靜之處的方式,聆聽你自己的呼喚,並回應它。這不是一種堅持、控制和追求自我的方式,而是一種真正面向讓你的內在深度顯現的取向。
Adyashanti 教導理念分享
avatar-img
72會員
145內容數
「豐盛能量宣告」專題旨在透過宣告的力量,展示如何將豐盛能量顯化財富。這個專題鼓勵正面宣告和積極心態,將豐盛能量注入生活中。透過有意識地宣告自己的豐盛、繁榮和財富,我們吸引更多成功。本專題提供宣告指南和技巧,激發內在能量,以正面自信態度引導財富進入生活。這是通過宣告和能量引導實現豐盛之旅,實現個人和財務上成功的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倫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休憩之旅(Journey of Rest) 在你踏上這趟休憩之旅之前,先讓我們停下腳步,感受一下當下的氣息。閉上眼睛,深深呼吸,將注意力轉向內在。你可以感受到呼吸的節奏,感受到身體的輕盈感。此刻,你已經開始踏上一段探索內在觀照的旅程。 這是一段旅程,一個遠離外在干擾的過程。這不僅僅是身體的休息,更是
放下自我,以意識休息──認識存在狀態 意識並非真正的旁觀者,也非真正的見證者。這兩者都是自我所行的活動。自我可以在成為見證者或旁觀者方面變得熟練或存在於當下之中。這些都是自我或許擅長或不擅長的領域,若自我真的努力嘗試。然而,這並非我所談及的「在意識中休息」。在意識中休息並非一種活動狀態,而是一種存在
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種潛藏的精神,這種精神有意識地自由蘇醒,即是觉醒的意義。佛教徒稱之為佛性,基督教徒則稱之為意識。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這種東西,而靈性就是喚醒它,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狀態。靈性覺醒的奇怪之處在於,它不是對自我的概念的覺醒,這就是奇怪之處。你一直在尋找、努力實現某種願望,不管是尋找上
當我們回顧生活中的各種經驗時,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即每個經驗中都存在著某種東西。儘管經驗本身會發生變化,但無論是最糟糕的時刻還是最美好的時刻,似乎都有某種共同的存在。即使我們無法準確描述這是什麼,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直覺。就像回顧嬰兒照片時,我們會說:“噢,那是我,真的一點都不像現在的我。” 這種存
尋找內在平靜:真正的冥想與寂靜坐著的區別 我們來到這裡時,會花幾分鐘,大約10到15分鐘,只是靜坐。這種靜坐讓我們能感受到內在的平靜,同時也增強了內在的穩定性。然而,大多數人對冥想的真正價值存在誤解。我更喜歡稱之為「寂靜坐著」,而不是冥想,因為冥想意味著你要做很多事情,而寂靜坐著則表示只需安靜地坐著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由:超越結構與形式的靈性探索 在靈性探索中,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私人的領悟和啟示時刻,這些時刻帶給我們美好和崇高的經歷。然而,我認為靈性的價值在於它是否能夠超越私人的經驗,並溢出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相處方式和與世界的關係中。畢竟,當我們從冥想墊或床上起身之後,整個世界都是一場關
休憩之旅(Journey of Rest) 在你踏上這趟休憩之旅之前,先讓我們停下腳步,感受一下當下的氣息。閉上眼睛,深深呼吸,將注意力轉向內在。你可以感受到呼吸的節奏,感受到身體的輕盈感。此刻,你已經開始踏上一段探索內在觀照的旅程。 這是一段旅程,一個遠離外在干擾的過程。這不僅僅是身體的休息,更是
放下自我,以意識休息──認識存在狀態 意識並非真正的旁觀者,也非真正的見證者。這兩者都是自我所行的活動。自我可以在成為見證者或旁觀者方面變得熟練或存在於當下之中。這些都是自我或許擅長或不擅長的領域,若自我真的努力嘗試。然而,這並非我所談及的「在意識中休息」。在意識中休息並非一種活動狀態,而是一種存在
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種潛藏的精神,這種精神有意識地自由蘇醒,即是觉醒的意義。佛教徒稱之為佛性,基督教徒則稱之為意識。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這種東西,而靈性就是喚醒它,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狀態。靈性覺醒的奇怪之處在於,它不是對自我的概念的覺醒,這就是奇怪之處。你一直在尋找、努力實現某種願望,不管是尋找上
當我們回顧生活中的各種經驗時,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即每個經驗中都存在著某種東西。儘管經驗本身會發生變化,但無論是最糟糕的時刻還是最美好的時刻,似乎都有某種共同的存在。即使我們無法準確描述這是什麼,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直覺。就像回顧嬰兒照片時,我們會說:“噢,那是我,真的一點都不像現在的我。” 這種存
尋找內在平靜:真正的冥想與寂靜坐著的區別 我們來到這裡時,會花幾分鐘,大約10到15分鐘,只是靜坐。這種靜坐讓我們能感受到內在的平靜,同時也增強了內在的穩定性。然而,大多數人對冥想的真正價值存在誤解。我更喜歡稱之為「寂靜坐著」,而不是冥想,因為冥想意味著你要做很多事情,而寂靜坐著則表示只需安靜地坐著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由:超越結構與形式的靈性探索 在靈性探索中,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私人的領悟和啟示時刻,這些時刻帶給我們美好和崇高的經歷。然而,我認為靈性的價值在於它是否能夠超越私人的經驗,並溢出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相處方式和與世界的關係中。畢竟,當我們從冥想墊或床上起身之後,整個世界都是一場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你知道嗎,我們的內在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所有需要的一切了,但我們有辦法看見嗎,還是我們仍然只活在大腦裡而不是心裡呢?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卡爾·榮格曾說,我們的外部境遇其實是內心世界的外在投射。 大多時候我們活在他人的期望中,遵循著外界的規範和期待。然而,榮格鼓勵我們找回自己,聆聽內在的聲音,去追尋真正的自我。他曾說:「往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這句話提醒我們,只有向內審視,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找回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當我們探索人類存在的奧秘時,靈魂的概念總是居於核心位置。靈魂,這個古老而神秘的詞匯,喚起了關於意識、存在和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學傳統中,靈魂被視為人類獨特性的象徵,是我們與宇宙連接的橋樑。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靈魂的理解和追求往往變得模糊和商業化,使得有許多人常常追求身心靈的完
Thumbnail
你相信自己嗎?你聽得見自己內心的聲音嗎?你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和目的嗎? 這些問題可能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多人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我以前也是這樣。我知道很多人都對自己缺乏信心,總是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但是,如果你靜下心去想就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是
Thumbnail
在浑然一体的宇宙里,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所有正面和所有负面的特质。事实上,我们的内在和宇宙万物合一,它们就藏在我们意识的内在折层里。 当我们看见某个服务自我的人——不管是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或是在观看新闻中公共事件进展时看到的,我们对他的价值观是不带批判的,只要我们从自己天生的阴暗面发现相同的价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你知道嗎,我們的內在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所有需要的一切了,但我們有辦法看見嗎,還是我們仍然只活在大腦裡而不是心裡呢?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卡爾·榮格曾說,我們的外部境遇其實是內心世界的外在投射。 大多時候我們活在他人的期望中,遵循著外界的規範和期待。然而,榮格鼓勵我們找回自己,聆聽內在的聲音,去追尋真正的自我。他曾說:「往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這句話提醒我們,只有向內審視,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找回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當我們探索人類存在的奧秘時,靈魂的概念總是居於核心位置。靈魂,這個古老而神秘的詞匯,喚起了關於意識、存在和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學傳統中,靈魂被視為人類獨特性的象徵,是我們與宇宙連接的橋樑。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靈魂的理解和追求往往變得模糊和商業化,使得有許多人常常追求身心靈的完
Thumbnail
你相信自己嗎?你聽得見自己內心的聲音嗎?你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和目的嗎? 這些問題可能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多人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我以前也是這樣。我知道很多人都對自己缺乏信心,總是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但是,如果你靜下心去想就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是
Thumbnail
在浑然一体的宇宙里,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所有正面和所有负面的特质。事实上,我们的内在和宇宙万物合一,它们就藏在我们意识的内在折层里。 当我们看见某个服务自我的人——不管是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或是在观看新闻中公共事件进展时看到的,我们对他的价值观是不带批判的,只要我们从自己天生的阴暗面发现相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