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閱後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標題一出,讓人覺得這是一場對「所有心靈課程」的全盤否定。然而,看完影片後,會發現錫蘭在這支影片的內容其實是聚焦在LGAT(大型團體覺察訓練)這類課程,而非真的在討論「所有心靈課程」。影片標題雖然聳動,但它的核心概念更貼近於在說明一個心理操控的手法——「非知情同意」,也就是「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


非知情同意的本質:不透明與操控

所謂非知情同意(Uninformed Consent),指的是個人在資訊不完整、不透明,甚至遭到刻意誤導的情況下,被迫或被誘導做出選擇。這種情境不僅限於 LGAT 這類課程,也可能發生在許多日常生活中,例如:

  • 傳銷陷阱:先告訴你可以「創業」,等你加入後才發現主要工作是拉人頭,甚至得不斷花錢買產品。
  • 詐騙銷售:網路上許多標榜「免費試用」的服務,結果一個月後自動扣款,條款早就寫在最不明顯的地方。
  • 職場剝削:求職時告訴你「試用期短,轉正薪水優渥」,結果試用期無限延長,轉正根本是個騙局。
  • 情感操控:有些情感關係中,一開始對方營造出「你是最特別的」,等你投入感情後,才開始要求你改變、順從。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當事人在一開始做決定時,並未獲得完整資訊或被誤導,導致後續的「後悔」與「受害」。


LGAT 課程的非知情同意:如何讓人上鉤?

影片提到,LGAT 課程的設計本身就利用了「非知情同意」的手法,讓人一步步被推入。

  1. 不說清楚課程內容,只強調「你需要來體驗才懂」
    這種手法避免讓學員在理性狀態下評估,而是營造「你不來,就無法改變人生」的焦慮。
  2. 課程中設計高壓環境,讓人情緒崩潰
    透過剝奪基本權利(如不准上廁所)、情緒攻擊(揭開童年創傷)、社交壓力(要求分享內心故事),讓學員陷入自我懷疑,最終認為「這個課程能改變自己」。
  3. 結業後強迫推薦,否則你「還沒突破」
    如果學員不願推薦朋友參加,會被質疑「你還沒完全改變」,進而施加更多心理壓力,確保課程能夠不斷擴張。

這一整套流程,其實就是一種高明的「心理操控」,學員在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等到發現問題時,往往已經身陷其中,甚至因為害怕被認為「還沒改變」,而不敢懷疑課程的正當性。


課程、體驗、活動都有可能涉及非知情同意

那麼,這到底與「心靈」或「課程」本身有什麼關係?

其實,非知情同意的發生,與「心靈成長」或「學習」無關,而是與操控和不透明的運作方式有關。

任何課程,不論是企業培訓、心靈成長、商業講座,甚至是心理諮商,只要是以隱藏資訊、情緒操控、社交壓力來讓人做決定,都可能涉及「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的手法。這並不是心靈課程的錯,而是某些機構刻意將「學習」包裝成一種無法質疑的神秘體驗,這才是需要警惕的。


如何避免掉入「非知情同意」的陷阱?

🚨 1. 先問清楚再決定

任何活動、課程、投資,都應該有清楚的流程、內容、費用說明,如果對方一直強調「你來了就懂」,請提高警覺。

🚨 2. 避免情緒決策

許多心理操控手法都會利用「熱血、感動、震撼」來讓人衝動決定,給自己冷靜思考 24 小時的時間,再決定是否參與。

🚨 3. 注意社交壓力

如果一個活動需要「朋友推薦」,或是讓你覺得「不參加就不是朋友」,這往往是操控的一環。

🚨 4. 獨立評估,不要盲從

Google 搜尋該課程的評價、找第三方意見,不要因為朋友參加過就覺得「應該沒問題」。

🚨 5. 任何課程都可以被質疑

真正有價值的課程,應該能夠接受公開討論與評價,如果對方說「這個課程的內容不能公開,否則會影響體驗」,那可能是一個警訊。


結論:問題不在「課程」,而在「手法」

看完錫蘭的影片,我認為標題《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雖然誇張,但其實真正的問題並不是「課程本身」,而是這類課程背後的操控手法。如果一個學習體驗是透明的,能讓人自由選擇、不帶社交壓力,那麼它就不會涉及「非知情同意」。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讓人擁有更多選擇,而不是讓人覺得別無選擇。

因此,我們應該對任何課程、活動、體驗保持開放態度,但也應該具備足夠的判斷力,來避免掉入「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的陷阱。畢竟,學習的核心,不是順從,而是理解與選擇的自由。

avatar-img
72會員
145內容數
「豐盛能量宣告」專題旨在透過宣告的力量,展示如何將豐盛能量顯化財富。這個專題鼓勵正面宣告和積極心態,將豐盛能量注入生活中。透過有意識地宣告自己的豐盛、繁榮和財富,我們吸引更多成功。本專題提供宣告指南和技巧,激發內在能量,以正面自信態度引導財富進入生活。這是通過宣告和能量引導實現豐盛之旅,實現個人和財務上成功的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倫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一般認知的顯化法則與莫子觀點的差異。一般人認為顯化是透過改變信念、情緒和行為來吸引想要的結果,而莫子則認為世界是內在意識的投射,顯化是自動的、全面的,不需要個體操控。文章比較兩種觀點的差異,並強調莫子觀點中「我是整個夢境」的覺知,以及終極顯化所帶來的自由。
探討靈性修行中常見的陷阱:以靈性優越感掩飾小我的執著。文章指出,真正的靈性覺醒並非比較或競爭,而是全然的接納與愛,並提醒讀者覺察自身是否落入以靈性知識證明自己的陷阱。
《奇蹟課程》的核心在於區分外在表現與內在意圖,提醒我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是影響我們生活與心靈的關鍵。透過練習專注於內在意圖,選擇愛與寬恕,我們能擺脫小我的束縛,獲得真正的平靜與自由。
靈性,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內在的實修 在靈性學習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陷入一個陷阱——不斷地閱讀各種靈性書籍,記錄下那些看起來美好又充滿智慧的語錄,彷彿掌握了某種高深的真理。然而,當真正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才發現,這些美麗的句子派不上太多用場。 知識與實修的落差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溫柔不是弱點,而是愛的智慧 溫柔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認為它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或者只是「好脾氣」的代名詞,但其實不然。溫柔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深刻的選擇。《奇蹟課程》說得很清楚:「溫柔沒有防禦的需要,因為它知道真相。」真正的溫柔來自對愛的深刻理解,來自於看見自己和他人的靈性本質,無需抗爭,也無需防衛
當工作、生活和責任堆積如山,感覺怎麼做都做不完時,焦慮往往會悄悄地佔據我們的心。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每天醒來,腦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未完成的事項清單,彷彿整個世界壓在肩上,喘不過氣?這種感覺看似與外在的壓力有關,但其實更深層的是我們內在的一個信念在作祟。 小我的錯誤聲音:相信孤單和限制 《奇蹟
本文探討一般認知的顯化法則與莫子觀點的差異。一般人認為顯化是透過改變信念、情緒和行為來吸引想要的結果,而莫子則認為世界是內在意識的投射,顯化是自動的、全面的,不需要個體操控。文章比較兩種觀點的差異,並強調莫子觀點中「我是整個夢境」的覺知,以及終極顯化所帶來的自由。
探討靈性修行中常見的陷阱:以靈性優越感掩飾小我的執著。文章指出,真正的靈性覺醒並非比較或競爭,而是全然的接納與愛,並提醒讀者覺察自身是否落入以靈性知識證明自己的陷阱。
《奇蹟課程》的核心在於區分外在表現與內在意圖,提醒我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是影響我們生活與心靈的關鍵。透過練習專注於內在意圖,選擇愛與寬恕,我們能擺脫小我的束縛,獲得真正的平靜與自由。
靈性,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內在的實修 在靈性學習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陷入一個陷阱——不斷地閱讀各種靈性書籍,記錄下那些看起來美好又充滿智慧的語錄,彷彿掌握了某種高深的真理。然而,當真正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才發現,這些美麗的句子派不上太多用場。 知識與實修的落差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溫柔不是弱點,而是愛的智慧 溫柔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認為它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或者只是「好脾氣」的代名詞,但其實不然。溫柔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深刻的選擇。《奇蹟課程》說得很清楚:「溫柔沒有防禦的需要,因為它知道真相。」真正的溫柔來自對愛的深刻理解,來自於看見自己和他人的靈性本質,無需抗爭,也無需防衛
當工作、生活和責任堆積如山,感覺怎麼做都做不完時,焦慮往往會悄悄地佔據我們的心。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每天醒來,腦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未完成的事項清單,彷彿整個世界壓在肩上,喘不過氣?這種感覺看似與外在的壓力有關,但其實更深層的是我們內在的一個信念在作祟。 小我的錯誤聲音:相信孤單和限制 《奇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該斷就要立即斷,四正勤也說:「已經惡速令斷,未生惡令不生。」這可不是單純只自己的惡;還包括別人對你的惡心惡意。而且,通常這些下套的人,有時候還會以為他自己的貪念增長是在行善呢!還有更扯的,如果你遠離他,他就會到處去說你是怎樣辜負他;要你回頭繼續讓他有操弄你的機會。
Thumbnail
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跟"慾望的陷阱"交戰 重點是你最終做出了什麼選擇 你向內心的黑暗慾望屈服了 還是你堅守良心到底
Thumbnail
精神控制俗稱PUA,也就是耳熟能詳的「洗腦」,它通常指的是團體或某個人透過非道德的操縱手段,使另一個人在意志上服從於自己。 PUA經常出現於伴侶關係,但普遍來說,社會職場上、師生間、宗教信仰上,我們也會遇到那種站在至高點上,以巧妙的控制手段,反倒過來,讓我們覺得自己才是做錯的人。 PUA
(禁止轉貼、轉發,有任何需求須經本人同意) 首先,來定義渣男,我心中的渣男是在情感中用「哄騙」手段去達到自己目的的男生,事後常常讓女生們痛苦、糾結、自我懷疑並且無法自拔。 當你覺得怪怪的時候,請記得這句話
Thumbnail
有句話說,只要你沒道德,你就不會被道德勒索;只要你沒情緒,就不會被情緒勒索。 話雖這麼說,不過某天我意識到,如果外在實相只不過是我內在意識的投射,那麼會不會根本是我自己在勒索我自己,還怪別人勒索我呢?
Thumbnail
身為教師,你確實不該教導學生:他們外溢的情緒會有撞槍口的人來負責。
Thumbnail
自欺是人類心靈的一部分,是對現實選擇性忽視的表現。通過選擇性忽視,我們選擇相信虛假事物來滿足內心需求。這種自欺對自由的懦弱回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薩特認為,自欺只是一種延遲面對現實的痛苦,會加劇內心衝突,讓人更加困惑和痛苦。唯有自己能決定要做哪些事,自欺只會讓人遠離真相,遠離真正存在。
Thumbnail
語錄 你必須跳出舒適圈 才能變得不舒適 接著 就可以來買課程了 許多直銷,或是什麼什麼銷的 總之,就是要賣課程 很擅長把要「進攻」的點 裝在一個看似正面的“觀念”句 這類的東西,跟共產黨一樣 都是標準的「此地無銀」 專門朗誦「勵志標語」 實際上,只是要找下線 我好緊張啊 適當的自我懷疑 本來是一種“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該斷就要立即斷,四正勤也說:「已經惡速令斷,未生惡令不生。」這可不是單純只自己的惡;還包括別人對你的惡心惡意。而且,通常這些下套的人,有時候還會以為他自己的貪念增長是在行善呢!還有更扯的,如果你遠離他,他就會到處去說你是怎樣辜負他;要你回頭繼續讓他有操弄你的機會。
Thumbnail
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跟"慾望的陷阱"交戰 重點是你最終做出了什麼選擇 你向內心的黑暗慾望屈服了 還是你堅守良心到底
Thumbnail
精神控制俗稱PUA,也就是耳熟能詳的「洗腦」,它通常指的是團體或某個人透過非道德的操縱手段,使另一個人在意志上服從於自己。 PUA經常出現於伴侶關係,但普遍來說,社會職場上、師生間、宗教信仰上,我們也會遇到那種站在至高點上,以巧妙的控制手段,反倒過來,讓我們覺得自己才是做錯的人。 PUA
(禁止轉貼、轉發,有任何需求須經本人同意) 首先,來定義渣男,我心中的渣男是在情感中用「哄騙」手段去達到自己目的的男生,事後常常讓女生們痛苦、糾結、自我懷疑並且無法自拔。 當你覺得怪怪的時候,請記得這句話
Thumbnail
有句話說,只要你沒道德,你就不會被道德勒索;只要你沒情緒,就不會被情緒勒索。 話雖這麼說,不過某天我意識到,如果外在實相只不過是我內在意識的投射,那麼會不會根本是我自己在勒索我自己,還怪別人勒索我呢?
Thumbnail
身為教師,你確實不該教導學生:他們外溢的情緒會有撞槍口的人來負責。
Thumbnail
自欺是人類心靈的一部分,是對現實選擇性忽視的表現。通過選擇性忽視,我們選擇相信虛假事物來滿足內心需求。這種自欺對自由的懦弱回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薩特認為,自欺只是一種延遲面對現實的痛苦,會加劇內心衝突,讓人更加困惑和痛苦。唯有自己能決定要做哪些事,自欺只會讓人遠離真相,遠離真正存在。
Thumbnail
語錄 你必須跳出舒適圈 才能變得不舒適 接著 就可以來買課程了 許多直銷,或是什麼什麼銷的 總之,就是要賣課程 很擅長把要「進攻」的點 裝在一個看似正面的“觀念”句 這類的東西,跟共產黨一樣 都是標準的「此地無銀」 專門朗誦「勵志標語」 實際上,只是要找下線 我好緊張啊 適當的自我懷疑 本來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