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標題一出,讓人覺得這是一場對「所有心靈課程」的全盤否定。然而,看完影片後,會發現錫蘭在這支影片的內容其實是聚焦在LGAT(大型團體覺察訓練)這類課程,而非真的在討論「所有心靈課程」。影片標題雖然聳動,但它的核心概念更貼近於在說明一個心理操控的手法——「非知情同意」,也就是「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
非知情同意的本質:不透明與操控
所謂非知情同意(Uninformed Consent),指的是個人在資訊不完整、不透明,甚至遭到刻意誤導的情況下,被迫或被誘導做出選擇。這種情境不僅限於 LGAT 這類課程,也可能發生在許多日常生活中,例如:
- 傳銷陷阱:先告訴你可以「創業」,等你加入後才發現主要工作是拉人頭,甚至得不斷花錢買產品。
- 詐騙銷售:網路上許多標榜「免費試用」的服務,結果一個月後自動扣款,條款早就寫在最不明顯的地方。
- 職場剝削:求職時告訴你「試用期短,轉正薪水優渥」,結果試用期無限延長,轉正根本是個騙局。
- 情感操控:有些情感關係中,一開始對方營造出「你是最特別的」,等你投入感情後,才開始要求你改變、順從。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當事人在一開始做決定時,並未獲得完整資訊或被誤導,導致後續的「後悔」與「受害」。
LGAT 課程的非知情同意:如何讓人上鉤?
影片提到,LGAT 課程的設計本身就利用了「非知情同意」的手法,讓人一步步被推入。
- 不說清楚課程內容,只強調「你需要來體驗才懂」
這種手法避免讓學員在理性狀態下評估,而是營造「你不來,就無法改變人生」的焦慮。 - 課程中設計高壓環境,讓人情緒崩潰
透過剝奪基本權利(如不准上廁所)、情緒攻擊(揭開童年創傷)、社交壓力(要求分享內心故事),讓學員陷入自我懷疑,最終認為「這個課程能改變自己」。 - 結業後強迫推薦,否則你「還沒突破」
如果學員不願推薦朋友參加,會被質疑「你還沒完全改變」,進而施加更多心理壓力,確保課程能夠不斷擴張。
這一整套流程,其實就是一種高明的「心理操控」,學員在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等到發現問題時,往往已經身陷其中,甚至因為害怕被認為「還沒改變」,而不敢懷疑課程的正當性。
課程、體驗、活動都有可能涉及非知情同意
那麼,這到底與「心靈」或「課程」本身有什麼關係?
其實,非知情同意的發生,與「心靈成長」或「學習」無關,而是與操控和不透明的運作方式有關。
任何課程,不論是企業培訓、心靈成長、商業講座,甚至是心理諮商,只要是以隱藏資訊、情緒操控、社交壓力來讓人做決定,都可能涉及「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的手法。這並不是心靈課程的錯,而是某些機構刻意將「學習」包裝成一種無法質疑的神秘體驗,這才是需要警惕的。
如何避免掉入「非知情同意」的陷阱?
🚨 1. 先問清楚再決定
任何活動、課程、投資,都應該有清楚的流程、內容、費用說明,如果對方一直強調「你來了就懂」,請提高警覺。
🚨 2. 避免情緒決策
許多心理操控手法都會利用「熱血、感動、震撼」來讓人衝動決定,給自己冷靜思考 24 小時的時間,再決定是否參與。
🚨 3. 注意社交壓力
如果一個活動需要「朋友推薦」,或是讓你覺得「不參加就不是朋友」,這往往是操控的一環。
🚨 4. 獨立評估,不要盲從
Google 搜尋該課程的評價、找第三方意見,不要因為朋友參加過就覺得「應該沒問題」。
🚨 5. 任何課程都可以被質疑
真正有價值的課程,應該能夠接受公開討論與評價,如果對方說「這個課程的內容不能公開,否則會影響體驗」,那可能是一個警訊。
結論:問題不在「課程」,而在「手法」
看完錫蘭的影片,我認為標題《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雖然誇張,但其實真正的問題並不是「課程本身」,而是這類課程背後的操控手法。如果一個學習體驗是透明的,能讓人自由選擇、不帶社交壓力,那麼它就不會涉及「非知情同意」。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讓人擁有更多選擇,而不是讓人覺得別無選擇。
因此,我們應該對任何課程、活動、體驗保持開放態度,但也應該具備足夠的判斷力,來避免掉入「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的陷阱。畢竟,學習的核心,不是順從,而是理解與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