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九日,被國立清華大學師生稱為「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在臺灣去世,享壽七十四歲。
梅貽琦先生,字月涵,一八八九年十二月生於天津,祖籍江蘇武進,熟讀史書,喜愛科學,初起研究電機工程,後轉為專攻物理,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北平時期1931年—1948年,新竹時期1955—1962年)。
梅貽琦幼年在家塾接受啟蒙教育,一九零四年進入張伯苓先生創辦的天津南開學堂就讀,一九零八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適逢美國與清廷協定,將庚子賠款轉為資送清廷學生赴美留學之費用,翌年,梅貽琦在北京「遊美學務處」以第六名之成績考取清廷首批赴美留學生,當年十月,前往美國麻省Groton中學附讀,一九一零年正式進入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攻讀電機工程,一九一四年獲工學士學位。
他在美留學時的一九一一年,庚子賠款留美預校在北京清華園成立,名為「清華學堂」,翌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他畢業返國後,應清華學校校長周詒春先生之邀聘,入清華執教英文、幾何、物理;一九二一年再度赴美進修,專攻物理,返國擔任清華物理學系主任。
一九二八年,清華學校由南京國民政府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一九三一年起,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在對日抗戰期間,清華大學、北平大學、南開大學合組西南聯合大學,梅先生以校務委員會常委主持校務,曾列國民黨「最優秀教授黨員」之一。
梅先生與太太育有一子四女,1939年,梅家在昆明住所前合影。
一九四九年,他以中華民國代表團主席身分,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隨後赴紐約,任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常務董事,並組設清華大學辦事處;一九五一年組設「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以及「清華研究與教學獎助金委員會」,利用基金會的利息所得,資助在美中國學者的研究與出版;一九五三年,他奉命改任「教育部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之主任委員。
一九五五年,奉召返臺,負責籌備國立清華大學在臺復校事宜,環島勘查後,他選址新竹市赤土崎,一九五六年出任復校後的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並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
1959年6月14日,梅貽琦(右)陪同蔣中正(中)巡視清華大學。取自國史館
梅貽琦是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畢業後返國執教於庚子賠款留美預校清華學校,從任教、系主任、教務長而至校長,與清華結下四十七年情緣,一生以清華為家,慎言寡言,只求耕耘不求回報。他曾管理庚子賠款,在他的守護下,國立清華大學至今每年都還收到孳息的支票,金額大約是數千萬,累計至今逾十億元,是清大校務持續發展的基金,但他兩袖清風,辭世後的醫療費和喪葬費還是靠師生捐款付清。
辭世後,梅先生葬在清大後山山坡,墓園以他的姓氏命名「梅園」。每年歲末年初,梅園綻放數百株梅花,梅香滿園,是北台灣著名的賞梅勝地。
梅花是清大的校花,是清大的精神象徵,源起於紀念清大這位「永遠的校長」。至今,清大新生第一個儀式是祭梅,與交通大學一年一度的梅竹賽前夕也是祭梅,畢業生最高榮譽仍是「梅貽琦獎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