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來到北影觀影筆記的最後一篇。這次選的電影是來自波蘭的《盛琴光年》,當時選這部片完完全全只是出於一個膚淺的理由,畫面和音樂美地不像話!實際看完之後,覺得這部電影真正可觀之處在於無痕的日常感營造功夫。事後查資料之後才發現導演達米安.柯楚大量起用素人演員,難怪他們之間無論嬉鬧或閒聊,看起來都帶有紀錄片的真實感。

這是唯一一部我和友人J看完之後,兩人意見完全分歧的電影,J走出影廳跟我說:「在幹嘛?它完全沒有情節耶」不過,我認為正是這種純粹呈現角色日常狀態,但卻能在這種稀鬆平常的情節中逐漸堆疊、醞釀潛在威脅,終致爆發的那一刻,是整部電影最迷人之處。


《盛琴光年》之所以是一部幾乎「去情節化」的電影,絕大部分歸功於對於典型戲劇高潮之顛覆。整部電影衝突的最高峰無疑是在沙威瑪餐廳,Tymek與一群波蘭友人和阿拉伯人的群毆戲碼,導演卻以噤聲、降低畫質的「監視器」獨立視角,引領觀者「旁觀」衝突從醞釀終至爆發的過程,最後畫面逐漸清晰,我們看見躺臥在血泊,失去呼吸心跳的Tymek弟弟。

片尾,Bread and Salt字樣被置放在畫面的兩端,阿拉伯人說,在他們的文化裡,那代表著兄弟之間堅定不移的情誼。鋼琴聲響起,音樂廳的燈光逐漸熄滅,Tymek曾對著他燃不起性慾的女生說,蕭邦在得知妻子逝去後,仍完成了他最後一場演出,但是要求要熄滅所有燈光。琴聲綿延,Tymek的孤絕與哀慟化作音符,隨著光線一同消融於空氣中。

總體來說,《盛琴光年》前半部分呈現許多瑣碎片段的日常,但後半段的收束皆可以看出其互文與揭露伏筆之處,可以說同時兼具「紀錄片的真實性」與「劇情片的文學性」。不過,電影反覆採用中斷黑屏的方式作為轉場,情緒不斷被中斷,看不出具體效用為何。這點我和J的想法較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