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善良的我們》劇評:當敵人的狀態成了「衡量幸福的基準」,我們該如何解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一定要過得比她好,這樣日子過起來會不會更有目標?」

我們的心裡往往住著這樣一個魔鬼:愛好爭競,恆常望向彼岸,吃碗裡卻看碗外。推著自己前進的,是恐懼「他/她」過得比自己還要好。

raw-image

簡慶芬,在繁瑣沈悶的日復一日裡,想起了昔日情敵Rebecca。生活工整得密不透風,她必須樹立一個假想敵,在想像的平行世界裡,以「贏」的快感溫存自己。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Imperfect us)突破過往類型限制,以「雙女主」為敘事主軸,簡慶芬和Rebecca作為兩粒糾纏的粒子,彼此妒忌猜疑,卻又攀附依生。編導徐譽庭細膩刻畫「情敵關係」的各種稜角,拆解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善良和不善良。

不討喜,卻無比真實的「簡慶芬」

簡慶芬不是一個讓人討喜的角色,但絕對真實。徐譽庭在Podcast節目《只能喝酒的圖書館》中提到,多數人在金馬影展首映一、二集後,紛紛上社群發文直呼「我根本就是Rebecca!」,卻鮮少人願意承認自己身上也或多或少有慶芬的影子,擔心自己不是情人內心的「首選」,偷偷搜尋情人前任的臉書,試圖在戀愛或婚姻裡,找出蛛絲馬跡去映證或駁斥自己的臆測。

raw-image

無論是在職場裡,在關係中,或是對何瑞之的母親,簡慶芬無不竭力討好,記住對方所有的好惡,只要有機可趁,啪的一下,就是一場逢迎大戲。她工於心計,也正因如此得到了何媽媽的偏愛,順勢成了何瑞之的妻子。卻沒想到,遠香近臭終是人的本性,十二年的光陰,何媽媽開始嫌棄慶芬切的蔥難看,甚至誇起Rebecca姣好的容貌與身材。

簡慶芬的討好、妒忌,著了魔似的追著Rebecca的動態,全是因為內心的脆弱、不安和自卑日夜啃食著自己的靈魂。為了轉移這股恐懼,她只好向外投射,用「討好」去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用「贏過情敵」獲取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可她沒想到的是,這些舉動反倒讓心魔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一旦她討好的對象(老公、婆婆)不再給予同等的回饋、關注與付出,她的世界便會隨之傾斜。

這正是簡慶芬一角「立體」的關鍵,她讓人難以「喜愛」,卻又在你幾乎要「討厭」她的時候,瞥見她內裡的軟弱與掙扎,心一揪,不由得升起一股側隱之情。

相互妒忌、卻又依附共生的情敵

「如果是Rebecca呢?」魔鬼按時在簡慶芬的心底叩門。

簡慶芬將自己推進看護婆婆的長照地獄裡,卻沒得到何瑞之任何一句「辛苦了」或是「你做得很棒了」。她想要證明自己,渴望他人認可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正是這樣的她,比任何人都還害怕,自己其實沒有被愛的價值,如同在公園裡被恣意喊價的那晚,只值八百。在這些墜落的時刻裡,她心底又會傳來,「如果是Rebecca呢?」,何瑞之會這樣對待Rebecca嗎?

raw-image

昔日的情敵,成了平行時空裡自己的另一種版本與可能。

滑稽的是,從結局往回眺望,Rebecca也一樣,在分手後的十二年裡,不時望下彼岸的敵人,甚至差點在社群媒體上,向簡慶芬遞交好友邀情。因為她想證明,自己的生活也同樣飽滿豐碩。可又忍不住在衣架垮掉沒人幫忙的空虛時刻裡,懊悔當年自己的退讓,所以才對慶芬的兒子布布說:「不要輕易把得到的東西讓給別人,不然你會很後悔喔。」

raw-image

那些沒有被選擇的,都會成為我們生命裡,一道恆常隱形的倒影,相伴相隨,揮之不去。當碰上困挫,慾望未被滿足時,想像的世界便由此展開。遠方的敵人,他過得如何呢?我有過得比他還要好嗎?敵人的生存狀態因此成了一種「衡量幸福的基準」,簡慶芬和Rebecca都需要以「競爭」作為推動生命的「燃料」,以表象的「勝利」充當剎那的「多巴胺」。

換句話說,縱使作為情敵,她們仍是依附共生的。畢竟一旦失去了衡量幸福的基準,她們的生命便會瞬間失重。遙想情敵所在的另一座時空,是她們日常裡的一種「恐怖平衡」。有時,「贏」的短暫快感,可以支撐她們繼續忍受生活的荒謬;有時,憂懼對方活得更傑出、更瀟灑、更幸福,會讓她們燃起妒恨,痛苦掙扎的同時,亦重拾了「要過得更好」的決心。

但無論酣暢痛快,抑或忐忑不安,都是「尚還活著」的明證。

情敵久別重逢,破除「恐怖平衡」

這正是為什麼,當簡慶芬預見Rebecca有「死亡的可能」時,會感到如此著急。敵人的生死,攸關己身的存亡,因為一旦敵人殞落,自己在這個宇宙的座標,也會跟著一起消失。

慶芬摘下婚戒,深夜開著瑞之的車到漁港。相隔十二年,情敵久別重逢,Rebecca看見她的第一句話是:「何瑞之不在我這」。不料,慶芬卻向她坦承自己的出軌、離婚在即,甚至傾吐這些年來,其實無時無刻都在和她對話。一個是走到了癌症末期,一個是親手毀了奪來的婚姻。這讓原先站在對立面的兩人,地位逐漸平等,開啟了對話的可能。

raw-image

從兩人見面開始,那奠基於想像而存在的「恐怖平衡」便被打破了。「現實」取代了「想像」,原來我可親的敵人,和我並無二致,有遺憾,也有後悔。斯多葛主義哲學家塞內卡曾說過:「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比在現實中還多」,如今現實佔據了想像,那些天馬行空的揣度也終於塵埃落定。

儘管在死亡面前,Rebecca仍不希望自己被「同情」,因為「同情」是一種上對下的「施捨關係」。她心中還有殘存的疙瘩與猜疑,所以就算簡慶芬以近乎贖罪的姿態照料她,陪伴她,替她曬衣、做菜,甚至揚言要出海撒網煮魚給她吃,她仍覺得這可能只是一種「假惺惺」,只是一種廉價的同情和歉疚。

raw-image

為了爭那一口氣,Rebecca謊稱罹癌後見過何瑞之,只為戳戳簡慶芬的銳氣。直到簡慶芬對著她大喊:「那不是同情,而是妒忌」,她才在那悠長的擁抱中感到釋然。原來我們所擁有的,可能正是他人欽羨不已的,只是我們未曾察覺,始終困在想像構築而成的心理地獄。而這些世俗的愛恨貪嗔痴,放在死亡面前,全都渺小地不值得一提。

結語:這世界的「愛」可以有很多種形式

即便Rebecca自尊心再強,她卻依然善良,在筆記本上寫下了真正的答案。

「其實該嫉妒的人是我。」

從戒指與紅葉蛋糕的真相,再到回絕Rebecca的那句「我很愛我老婆」,簡慶芬瞬間被從「主觀真實」的地獄中拉回。

在這部戲裡,她曾有過一段獨白:「意識決定了我們存在的宇宙」。

raw-image

因此我們看見在慶芬原先的宇宙裡,她是何瑞之的命運,而不是愛;她是何瑞之隨口的「謝謝」,而不是手機通訊錄裡的「老婆」;她是何瑞之千篇一律的日常,卻不是他心中那抹「永遠的微笑」。何瑞之的眼神裡只有「感激」,沒有像對Rebecca一樣的「寵溺」與「疼愛」。

簡慶芬的痛苦源自於對「愛」牢固的框架與投射。她覺得自己贏得僥倖而心虛,因此誇大了Rebecca的幸福,甚而把Rebecca所得到的「愛」當作唯一值得追尋的「愛」。簡慶芬放任Rebecca成為她生活裡的幢幢鬼影,所以她看不見這些「感激」背後的暗湧,更看不見另一種「愛的形式」的可能。

滿足母親的殷切期許,履行「一家之主」的義務,也可以是一種,對「家庭」的愛。儘管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濃情蜜意,卻也可以是一種「愛」。「愛」實在難以定義,又時常讓人鬼迷心竅,許多觀眾看完影集不斷追問:「何瑞之到底有沒有愛簡慶芬?」

raw-image

這其實應該要先問,「你覺得『愛』是什麼?

我不敢說手機裡的那句「我很愛我老婆」,會從此被慶芬當作是瑞之愛她的明證。如果硬要說,那也可以是一種迫於婚約、義務以及父親職責的「無奈」,畢竟何瑞之也不是沒有閃過開車去找Rebecca的念頭。

可我總覺得,在簡慶芬意識到光是「路上小心」就足以是一句溫暖的話時,她已經從原本不幸的軌道中,偏移了不少。

avatar-img
24會員
42內容數
在碎片化的資訊時代裡,電影和戲劇只是人們短暫的消遣娛樂。然而,每部用心的影視作品背後都有諸多可以探討審視的面向,此專題聚焦於市面上各類型的電影和戲劇影集,期望以之作為面向個人內心、外在社會和世界的載體,獻給每一個不只把電影戲劇當作倏忽即逝的享樂的你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陌熙儲藏室 的其他內容
《假面女郎》在推崇俊男美女的韓國娛樂市場裡殺出一條血路,以都市邊緣人作為題材,經由多重視角的反覆辯證,讓觀眾瞥見了被貼上「怪物」汙名標籤的寂寞眾生相,深刻反映了「容貌至上」的社會,人類的慾望、虛榮、仇恨和歧視如何釀出一齣又一齣的悲劇。
筆者期望藉由《絕世網紅》進一步梳理,當社群媒體成為舞台般展演自我完美形象的場域時,每個人內心「相形見絀」的自卑心理,如何形成反噬自我的「嫉妒心理」甚至是成為冷血兇殘的「鍵盤殺手」(酸民)。
近期在美國掀起討論熱潮、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的Netflix影集《怒嗆人生》便是以「憤怒」作為影集母題,透過一場狂暴的路怒(Road rage)事件揭開序幕,講述兩位對各自生活怨恨不滿的亞裔移民故事。
「復仇」作為韓國影劇一大熱門題材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然而為何《黑暗榮耀》作為一部典型的復仇劇,能獲得如此大的聲量與人氣呢?筆者認為,除了強大的卡司陣容、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金銀淑細膩的劇本以及大快人心的情節以外,更在於本劇對於「文同珢」心理歷程之深刻描摹,透過第一人稱口白將觀眾跩進她的心靈世界,切身體
近期熱播的台劇《她和她的她》內容涉及諸多性別議題,如職場中的玻璃天花板現象與性別歧視政策、女性私密影片遭外流以及權勢性侵等等,在紮實的田調作業基礎上,編導寫實細膩地刻畫當代女性在社會的結構性力量與森嚴的父權體制之下的困境與掙扎,並透過患有「解離性失憶症」女主角林晨曦破碎、重組並竄改的記憶,呈現其克服
仁惠,一個有著極高藝術天分的女高中生,筆下的畫作總是披著一層神祕的薄紗,她的畫詭譎而陰沉,承載著自我不為人知的痛苦與扭曲。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將精神分成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代表原始的慾望,「超我」是一個人的道德判斷和社會規範,「自我」
《假面女郎》在推崇俊男美女的韓國娛樂市場裡殺出一條血路,以都市邊緣人作為題材,經由多重視角的反覆辯證,讓觀眾瞥見了被貼上「怪物」汙名標籤的寂寞眾生相,深刻反映了「容貌至上」的社會,人類的慾望、虛榮、仇恨和歧視如何釀出一齣又一齣的悲劇。
筆者期望藉由《絕世網紅》進一步梳理,當社群媒體成為舞台般展演自我完美形象的場域時,每個人內心「相形見絀」的自卑心理,如何形成反噬自我的「嫉妒心理」甚至是成為冷血兇殘的「鍵盤殺手」(酸民)。
近期在美國掀起討論熱潮、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的Netflix影集《怒嗆人生》便是以「憤怒」作為影集母題,透過一場狂暴的路怒(Road rage)事件揭開序幕,講述兩位對各自生活怨恨不滿的亞裔移民故事。
「復仇」作為韓國影劇一大熱門題材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然而為何《黑暗榮耀》作為一部典型的復仇劇,能獲得如此大的聲量與人氣呢?筆者認為,除了強大的卡司陣容、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金銀淑細膩的劇本以及大快人心的情節以外,更在於本劇對於「文同珢」心理歷程之深刻描摹,透過第一人稱口白將觀眾跩進她的心靈世界,切身體
近期熱播的台劇《她和她的她》內容涉及諸多性別議題,如職場中的玻璃天花板現象與性別歧視政策、女性私密影片遭外流以及權勢性侵等等,在紮實的田調作業基礎上,編導寫實細膩地刻畫當代女性在社會的結構性力量與森嚴的父權體制之下的困境與掙扎,並透過患有「解離性失憶症」女主角林晨曦破碎、重組並竄改的記憶,呈現其克服
仁惠,一個有著極高藝術天分的女高中生,筆下的畫作總是披著一層神祕的薄紗,她的畫詭譎而陰沉,承載著自我不為人知的痛苦與扭曲。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將精神分成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代表原始的慾望,「超我」是一個人的道德判斷和社會規範,「自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此篇開始對於《 不夠善良的我們》的人物解析,也會著重於這點作為補充說明。而此篇將針對兩位女主角Rebecca與簡慶芬的心中因爲「限制性信念帶來不配得感」做為分析的核心。
Thumbnail
本劇從「不夠善良」的角度為出發,以三位主角的情感糾葛展開故事,劇情充滿省思和討論的空間。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刻探討了人性、情感、面對生活及態度的主題。主要角色簡慶芬不斷與自己做對比,進而對比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文章描述了她對社會期望、親友關係和自身價值的掙扎。全文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探索了人心的癥結,以及選擇的最終結果。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面對的內心掙扎和選擇。
Thumbnail
這部大熱門劇情關係中的遺憾、工作升遷的挫敗感和糾纏的伴侶關係顯示了現代社會的寫實與不完美。這篇文章討論了每個角色在劇中所呈現的不同面向,並提供了茉莉花原精的植物療癒力。該劇能引起觀眾共鳴,因為它貼近生活,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其獨立性與價值。
Thumbnail
爛比笨好?爛等於自私?笨等於善良?敢於爭取還不見得能贏的簡慶芬遇上不爭就能贏卻退讓的Rebecca,輸贏已不重要,誰能一路狼狽還再度爬起來化妝維持不服輸的姿態?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短短8集完結,伴著簡慶芬、Rebecca走過一段不長不短的路。遺落在你心底的是甚麼?是對Rebecca的心痛,還是對簡慶芬的改觀?而至劇終,我頓時明白了編劇想述說的,不是恨與愛,而是我們在愛裡的孤獨心情。
Thumbnail
「是答案在前方等待我們,還是我們的意識選擇了我們存在的宇宙?」簡慶芬在與老公何瑞之日復一日的婚姻生活中感到疲乏,在社群上關注了12年前老公的前女友Rebecca,將她視為「假想敵」,開啟一連串「意識碰撞」的故事。
Thumbnail
因為我們都善良,但是遠遠不夠 從角色分析,我沒有看見邪惡的人。善良的反義詞是邪惡,但我完全沒有看見一個邪惡的角色。 如果你在生活中,還是習慣用二分法:善良、惡毒、非黑即白⋯⋯來看待這個世界,只能說,你活在一個自己建構中的危險世界。這個世上從來都沒有絕對。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能用「量子糾纏」的故事,將簡慶芬與 Rebecca、Rebecca 與何瑞之、何瑞之與簡慶芬之間的糾纏拍得那麼細膩又感性,各自成立也平衡了彼此的善良指數,這何嘗不是一種台灣人情味的寫實與具現?而且,當用科學來比喻一件事,卻還是依然很浪漫的時候,那這件事果真是很不得了的浪漫吧?
Thumbnail
兩個即將步入中年的女主角,一個已婚、一個單身,社會角色恰恰形成對照。各自有各自的煩惱。無論正在觀看的你/妳結婚與否,都能從中獲取共鳴。
Thumbnail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此篇開始對於《 不夠善良的我們》的人物解析,也會著重於這點作為補充說明。而此篇將針對兩位女主角Rebecca與簡慶芬的心中因爲「限制性信念帶來不配得感」做為分析的核心。
Thumbnail
本劇從「不夠善良」的角度為出發,以三位主角的情感糾葛展開故事,劇情充滿省思和討論的空間。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刻探討了人性、情感、面對生活及態度的主題。主要角色簡慶芬不斷與自己做對比,進而對比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文章描述了她對社會期望、親友關係和自身價值的掙扎。全文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探索了人心的癥結,以及選擇的最終結果。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面對的內心掙扎和選擇。
Thumbnail
這部大熱門劇情關係中的遺憾、工作升遷的挫敗感和糾纏的伴侶關係顯示了現代社會的寫實與不完美。這篇文章討論了每個角色在劇中所呈現的不同面向,並提供了茉莉花原精的植物療癒力。該劇能引起觀眾共鳴,因為它貼近生活,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其獨立性與價值。
Thumbnail
爛比笨好?爛等於自私?笨等於善良?敢於爭取還不見得能贏的簡慶芬遇上不爭就能贏卻退讓的Rebecca,輸贏已不重要,誰能一路狼狽還再度爬起來化妝維持不服輸的姿態?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短短8集完結,伴著簡慶芬、Rebecca走過一段不長不短的路。遺落在你心底的是甚麼?是對Rebecca的心痛,還是對簡慶芬的改觀?而至劇終,我頓時明白了編劇想述說的,不是恨與愛,而是我們在愛裡的孤獨心情。
Thumbnail
「是答案在前方等待我們,還是我們的意識選擇了我們存在的宇宙?」簡慶芬在與老公何瑞之日復一日的婚姻生活中感到疲乏,在社群上關注了12年前老公的前女友Rebecca,將她視為「假想敵」,開啟一連串「意識碰撞」的故事。
Thumbnail
因為我們都善良,但是遠遠不夠 從角色分析,我沒有看見邪惡的人。善良的反義詞是邪惡,但我完全沒有看見一個邪惡的角色。 如果你在生活中,還是習慣用二分法:善良、惡毒、非黑即白⋯⋯來看待這個世界,只能說,你活在一個自己建構中的危險世界。這個世上從來都沒有絕對。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能用「量子糾纏」的故事,將簡慶芬與 Rebecca、Rebecca 與何瑞之、何瑞之與簡慶芬之間的糾纏拍得那麼細膩又感性,各自成立也平衡了彼此的善良指數,這何嘗不是一種台灣人情味的寫實與具現?而且,當用科學來比喻一件事,卻還是依然很浪漫的時候,那這件事果真是很不得了的浪漫吧?
Thumbnail
兩個即將步入中年的女主角,一個已婚、一個單身,社會角色恰恰形成對照。各自有各自的煩惱。無論正在觀看的你/妳結婚與否,都能從中獲取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