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倒戈(一):埃爾多安或許「背叛」普京,卻沒有背叛歷史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2023年7月10 日,北約峰會前夕,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Tayyip Erdogan)、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會議。(Reuters)

2023年7月10 日,北約峰會前夕,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Tayyip Erdogan)、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會議。(Reuters)

近期土耳其一系列動作,被外界解讀為對俄羅斯的「背叛」。

首先是7月8日釋放「亞速營」(Azov battalion)5名指揮官。其來歷乃是2022年土耳其斡旋俄烏換囚時,俄方釋出的高級別戰俘,當中甚至包括「亞速營」正副團長。彼時俄方要求,有鑑於「亞速營」身分特殊,這5名指揮官必須待在土耳其,直到俄烏戰爭結束方能返回烏克蘭,而土耳其也對此予以保證。沒想到1年不到,土方便突然放人,俄羅斯顯然有些措手不及,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便表示,俄羅斯對此並不知情,「沒有人通知我們這件事」。

接著是將在7月17日到期的《黑海糧食協議》,由於俄方表示不願續約,協議面臨失效。但據烏克蘭一方透露,土耳其已承諾,即便俄方不願續約,土國也會派遣海軍,護送烏克蘭糧食船隻安全通行,免受俄軍攻擊。對此消息,土耳其並未出面澄清,顯然也是想力保協議存續,即便俄羅斯反對。

再來是外界討論最多的「開放瑞典加入北約」。7月10日北約峰會召開前夕,原本將「瑞典入約」與「土耳其入歐盟」相掛勾的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忽然鬆口,同意將瑞典入約議定書提交土國議會批准。雖說批准流程與日期仍有變數,但埃爾多安如此表態已是一大進展,外界因此普遍解讀:瑞典入約只是時間問題。

平心而論,上述舉措反映土耳其確實有意再平衡對美關係,並為此犧牲部分俄羅斯利益,故有不少輿論為此抨擊土耳其「背叛俄羅斯」。但批評者不妨捫心自問,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中,究竟有多少國家能為他國利益而活?如果俄羅斯也為美國、乃至烏克蘭國家利益而活,又怎會有今日的俄烏戰爭?

歸根結柢,部分批評土耳其者更多是從俄烏戰爭爆發後,土耳其等諸多亞非拉國家未參與對俄制裁的現實,想像出了某種土俄歐亞大聯合、共抗邪惡歐美的國際關係舞台劇,卻發現土耳其所為不符構想,因而生出「背叛」批評。但事實上細究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係,兩國互動不僅受到地緣政治束縛,也受國際局勢牽引,即便土耳其近年逐漸「向東看」,也緩和了同俄羅斯的互動,卻不代表兩國能顛覆既有權力結構,從各取所需走向兄弟之邦。

俄土關係的三階段模式

觀察18世紀以降的兩國互動,1768年至1874年第六次俄土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帝國在黑海北岸建立了勢力範圍,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對峙來到新高峰。從俄羅斯的視角來看,其首要目標是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好讓海軍暢通無阻駛入地中海,為達此目標,俄羅斯必須適時與其他歐洲列強合作;但從奧斯曼土耳其的立場出發,其一來要阻止俄羅斯佔領海峽,二來要抵禦歐洲列強的瓜分力道,故只能在歐洲與俄羅斯間反覆結盟、交戰。簡言之,俄土關係不僅受兩國的地緣博弈牽引,也與國際政治息息相關。

由此脈絡出發,可以發現18世紀後的俄土關係,在不同國際局勢變換下,出現了三階段互動模式:第一,歐陸列強形成均勢下,互相敵視的兩國迅速變換盟友,時而交戰時而緩和,以推進各自的戰略目標;第二,在俄羅斯成為多方公認的危脅下,土耳其倒向歐洲列強,求取生存;第三,俄羅斯戰略重心移轉下,土耳其與俄羅斯降低對峙,緩和關係,甚至進行合作。

第一種模式,最明顯的便是1798年至1841年。在此期間,奧斯曼土耳其為避免自身解體,經歷了對俄結盟、保持中立、對俄交戰三種情境;而俄羅斯雖希望控制海峽,卻也沒有實現這一目標的一致政策。例如,1798年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入侵埃及後,奧斯曼帝國為抵禦法國進逼,選擇與俄羅斯簽署協議,約定彼此在受到第三國(即法國)攻擊時進行軍事合作。然而1806年局勢有所和緩後,奧斯曼便與法國進行談判,俄羅斯也聯合英國於1807年企圖佔領海峽,並在行動功敗垂成後,轉與法國進行談判。但拿破崙評估,一旦俄羅斯成功佔領海峽、進攻奧斯曼,奧地利將成為巴爾幹秩序崩潰的直接受益者,故法俄最終沒能結成實質同盟。

類似案例多不勝數,包括1809年,奧斯曼為牽制俄羅斯爭奪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選擇與英國結盟;1812年拿破崙進攻俄羅斯,沙皇被迫同意奧斯曼開出的勢力範圍要求,換取後者退出拿破崙戰爭;1825年奧斯曼任命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Mehmet Ali)率軍登陸希臘、鎮壓叛亂,引發英法俄三國艦隊聯合干涉;1833年,穆罕默德·阿里在法國支持下進入敘利亞,遭到背刺的奧斯曼遂轉向俄羅斯求援,1840年英俄普奧便聯合圍擊法國,穆罕默德·阿里終於撤回埃及。

第二種模式,最明顯的便是1841年至1878年。此一時期,由於俄羅斯實力大幅成長,英國成了歐洲反俄羅斯聯盟的領導人;而在英國庇護下,奧斯曼帝國作為反俄盟友,獲得了生存的戰略機遇。例如1853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海軍雖在黑海南岸敗於俄軍,但英法隨後於1854年派遣艦隊進入黑海,1856年戰爭結束在俄羅斯的讓步中,奧斯曼獲得了21年的平靜期,直到1877年巴爾幹在俄羅斯支持下再度叛亂,奧斯曼土耳其才對俄宣戰。

雖說此次土軍同樣不敵俄軍,但俄羅斯再度面臨外交孤立的困境,英國依舊反對任何允許俄羅斯接管海峽的解決方案,甚至不惜派遣軍艦穿越達達尼爾海峽駛向伊斯坦布爾,展現準備動武的決心。最終德國出面調停,各方簽署《柏林條約》,藉由將英國、奧匈帝國引入巴爾幹地區,阻止了俄羅斯的獨大。

第三種模式,則由1878年柏林會議持續至1914年一戰爆發。此一時期,奧斯曼土耳其面臨來自英法的裂解壓力,俄羅斯則因為大戰創傷,放棄了佔領海峽的長期目標,並且逐漸轉向遠東,土俄都不再視彼此為首要威脅,維持了36年的緩和期。當然期間雙方仍有摩擦,例如俄羅斯便持續支持高加索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間接導致奧斯曼土耳其在1915年發動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大屠殺。但整體來說,這一時期的土俄關係未有此前的兵戎相見,更多是得益於俄羅斯的戰略轉向。

「背叛」的本質就是再平衡

綜上所述,由於土耳其與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犬牙交錯,又與西方列強形成複雜權力結構,即便雙方關係有所緩和,也往往是合作中帶著摩擦。

1914年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土耳其未能免於戰火,並與沙皇俄國再度短兵相接,嘗到了慘痛敗績,俄軍一度在1916年佔領安納托利亞東部,但在不久後就因1917年革命退出戰場;奧斯曼土耳其雖暫得喘息,卻也在戰後被迫解體。觀察此後土耳其共和國與蘇聯、乃至俄羅斯聯邦的互動,不難看出歷史重演的既視感。

首先是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約,至1991年蘇聯解體。這段時期的俄土互動,便與1841年至1878年極為類似,也就是英國成為反俄聯盟領導、奧斯曼壓力緩解的「第二種模式」;只是這一時期的反俄領導已經不是歐洲國家,而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而土耳其作為反蘇前線,必須仰仗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庇護,才能抵抗蘇聯的軍事壓力,包括索求安納托利亞東部領土與要求通過海峽。

當然,這一期間兩國並非沒有緩和機會。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後,美蘇關係有所緩和,土耳其則與美國在1964年因塞浦路斯問題爆發齟齬,土耳其開始嘗試與蘇聯發展關係,並在1967年獲得第一批用於發展工業項目的蘇聯信貸。但不久之後蘇聯入侵阿富汗、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美國又開始重視土耳其的戰略角色,土耳其也擔憂蘇聯入侵阿富汗後,下一個就是自己,故美土雙方最終又在反蘇立場上取得共識。

而1991年冷戰結束後至今,俄土關係則可以看到1878年至1914年的「第三種模式」重演,即雙方無意在核心勢力範圍上高強度對峙,進入了相互合作的緩和期。其中最顯著的便是俄土貿易量的持續成長,尤其是俄羅斯對土耳其的天然氣出口。2012年俄羅斯更是成為土耳其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年貿易總額達333億美元,佔貿易總額的8.6%(僅次於德國的9.8%)。

在此期間土耳其與西方的分歧進一步加深,包括加入歐盟持續受阻、美國在敘利亞扶植庫爾德武裝等,都讓土耳其開始了「向東看」的戰略調整,例如自2016年起三度進軍敘利亞北部。而雖說土軍在敘北一度與俄軍交火,但雙方最終仍是形成了共生的均衡,土耳其也參與俄羅斯主導的阿斯塔納和平進程,協調敘北秩序。2017年9月,土耳其更是不顧美國反對,悍然對俄採購S‑400導彈防禦系統,導致自己被排除在第五代F‑35戰鬥機的聯合生產和採購名單外,美國國會隨後也拒絕為土耳其F‑16進行升級。

當然,這一時期的俄土關係也並非毫無摩擦,例如2014年土耳其就表態反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2015年更發生土耳其擊落俄羅斯SU‑24戰機的衝突,導致俄羅斯一度對土耳其祭出蔬果出口制裁。但也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俄土摩擦都不能逆轉兩國關係的和穩遞進,關鍵原因或許是雙方都避開了圍繞海峽勢力範圍的陳年致命爭議,所以俄土關係的緩和局面未受影響。

如此說法,可以從土耳其的一個舉動看出端倪: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土耳其火速援引《蒙特勒公約》,在27日對俄關閉海峽,明顯是擔憂俄羅斯趁機擴大在黑海的軍事存在、影響土耳其安全。由這一動作來看,源自歷史的焦慮依舊隱隱作痛,且是俄土關係的重要命門;但換言之,只要避免觸動這一導火索,俄土關係都有機會維持1878年至1914年的緩和狀態。

再聚焦今日人稱「背叛」的俄土互動,土耳其所為其實意在平衡對美關係,包括以開放瑞典入約,換取美國在F‑16的升級採購上開綠燈,以及爭取西方投資,來緩和土耳其的通脹危機。但這不代表俄土關係將重回1841年至1878年、1952年至1991年的高強度陣營對峙狀態,一來如今的俄羅斯已沒有沙俄、蘇聯時期的軍事實力,二來美國與歐洲也已不如1952年土耳其剛加入北約時勢大,能嚴格規範盟友行動,否則土耳其就不會在2017年對俄採購S‑400導彈防禦系統,也不敢在2022年至2023年抵制芬蘭、瑞典入約,並以此對美要價。

換言之,如果不是土耳其此前「過於親俄」,就不會有如今的「再親美」,而被外界視作「倒戈」的再平衡策略,其實本來就是土耳其歷史上的外交常態,差別只是俄羅斯扮演了什麼角色。而作為俄羅斯總統的普京不可能對此一無所知,否則就不會在2022年5月土耳其表示抵制芬蘭、瑞典加入北約時,便公開表態稱「俄羅斯對於兩國加入北約沒有意見」,原因除了避免外界炒作「戰線北擴」外,也顯然是評估土耳其遲早會讓步,所以對於埃爾多安的抵制不抱希望。

聚焦當下,此次「再平衡」過後,俄土還是會就可合作議題進行協作,例如協調敘北秩序,但這不代表兩國就是戰略同盟,能在所有議題上同氣連枝;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雖不是埃爾多安第一次「背叛」普京、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卻不意味俄土關係即將嚴重惡化。觀察當下國際局勢、俄羅斯的戰略重心安排,在可見未來內,俄土還是有極大機率能維持和緩互動的「第三種模式」,在摩擦中尋求合作,在合作中持續算計。即便再有「背叛」,也大抵會是普京可以容忍、埃爾多安也能控制的「背叛」。

原文發表網址:

2023.7.15

土耳其倒戈(一):埃爾多安或許「背叛」普京 卻沒有背叛歷史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959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燕婷的沙龍
81會員
440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劉燕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01/06
回顧2023年中東,衝突仍在上演,「和解」卻無疑是年度關鍵字。
Thumbnail
2024/01/06
回顧2023年中東,衝突仍在上演,「和解」卻無疑是年度關鍵字。
Thumbnail
2023/11/09
2023年是土耳其建國百年,也是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正式掌權的第20年。
Thumbnail
2023/11/09
2023年是土耳其建國百年,也是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正式掌權的第20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1923年7月24日,《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正式簽署,「土耳其共和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繼承者;同年10月29日,安卡拉被確立國家新首都,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
Thumbnail
1923年7月24日,《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正式簽署,「土耳其共和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繼承者;同年10月29日,安卡拉被確立國家新首都,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
Thumbnail
9月4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索契會晤,討論恢復黑海糧食出口協議一事。從結果來看,雙方的事後宣稱虛實交織。
Thumbnail
9月4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索契會晤,討論恢復黑海糧食出口協議一事。從結果來看,雙方的事後宣稱虛實交織。
Thumbnail
最近,因為釋放亞速營(Azov Battalion)指揮官、同意將瑞典入北約議定書提交議會批准,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係引發了外界議論。與此同時,美國的角色也吸引各方關注,因為土耳其的種種動作,被視作是對美關係的「再平衡」。
Thumbnail
最近,因為釋放亞速營(Azov Battalion)指揮官、同意將瑞典入北約議定書提交議會批准,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係引發了外界議論。與此同時,美國的角色也吸引各方關注,因為土耳其的種種動作,被視作是對美關係的「再平衡」。
Thumbnail
近期土耳其一系列動作,被外界解讀為對俄羅斯的「背叛」。
Thumbnail
近期土耳其一系列動作,被外界解讀為對俄羅斯的「背叛」。
Thumbnail
6月28日,北約(NATO)的馬德里峰會召開前夕,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會同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芬蘭總統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ö)、時任瑞典首相安德松(Magdalena Andersson)舉行四方會談。
Thumbnail
6月28日,北約(NATO)的馬德里峰會召開前夕,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會同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芬蘭總統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ö)、時任瑞典首相安德松(Magdalena Andersson)舉行四方會談。
Thumbnail
11月15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的高級助理證實,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Sergey Naryshkin)於14日在安卡拉舉行會談。
Thumbnail
11月15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的高級助理證實,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Sergey Naryshkin)於14日在安卡拉舉行會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